一般而言,中国作为具有数千年历史传承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自然可谓博大精深。
本课程除“导论”和“结语”部分外,分为4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包含若干专题。
第一部分:“物质文化篇”,包括《饮食与传统文化》和《服饰与传统文化》2个专题。
第二部分:“社会文化篇”,包括《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古代的社会阶层》《姓氏与传统文化》和《古代的人才选拔》共4个专题。
第三部分:“文学艺术篇”,包括《古典诗词的发展历程》《古典诗词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共4个专题。
第四部分:“《心态文化篇”,包括《佛教与传统文化》《儒学的发展历程》和《儒学与传统文化》共3个专题。
以上四个部分共13个专题,加上“导论”和“结语”,共计15个专题。整个课程既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又各自独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挑选其中感兴趣的部分学习。
同时,中国传统社会长期笼罩在大一统帝国的专制统治之下,传统文化并非全是精华,也存在着较多问题。本课程在尽可能全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宏扬其中精华的同时,还试图引入学界较为新颖的观点和理论,帮助学生正视传统文化中不足和缺漏的一面。
要之,本课程依托苏州科技大学历史学(师范)江苏省品牌专业、国家一流专业,授课教师团队由多人构成,以苏州科技大学的教师为主,其中既有知名教授,也有青年学者,旨在多角度、多层面地向学生介绍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构成和内涵。
本课程为文科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基础课,同时可作为理和工科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 基本目标是:向学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课堂授课根据相关专题展开,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供丰富的线上资源,学生可以根据网络资源和讨论案例进行自主性学习和探讨。
了解文化的基本概念;
了解传统概念的特点;
了解文化与文明的内在关系;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致演变过程。
中国: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版。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蒋廷黻 :《中国近代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秦晖:《传统十论》,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
刘泽华:《王权思想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朱维桢:《走出中世纪》,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何怀宏:《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
钟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
余英时:《士与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徐复观:《学术与政治之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萧功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新星出版社,2005年。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孙中山:《建国方略》,收入《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
胡适:《胡适文存》,收入欧阳哲生主编《胡适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费孝通:《江村经济》,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版。
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上海三联书店,1983年版。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顾准:《顾准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版。
刘泽华:《先秦士人与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版。
潘桂明:《中国佛教思想史稿》,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罗荣渠:《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茅海健:《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
叶文宪:《话说中国精神文化遗产》,学林出版社,2009年版。
叶文宪:《话说中国物质文化遗产》,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阮堂明、沈骅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外国: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美]洛克,叶启芳、瞿菊农译:《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两卷本),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992年版。
[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著:《世界文明史》(1-4卷),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法]托克维尔著,冯棠译:《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美]马克斯·韦伯著,于晓、陈维纲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版。
[英]洛克著、瞿菊农等译:《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
[德]柏林著、岳秀坤译:《扭曲的人性之材》,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美]哈耶克著、邓正来译:《法律、立法与自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美]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美]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美]希尔斯:《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美]斯塔夫阿诺斯著、迟越等译:《全球分裂》,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中华书局,1987年版。
[德]雅斯贝斯著、魏楚雄等译:《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展开较深层次的思考和探讨,很多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学习者去思考、去探讨,那么就一定会有所收获。以下仅列举一些较为基本的问题:
一、文化是一个范围极其广泛的概念,本课程所指的文化概念,也是从宽泛意义而言。但即便如此,文化概念仍然有许多进一步探讨的地方。如:文化如何分层?文化是否具有优劣之分?文化侵略之说是从什么层面而言的?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关系?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应该基于什么样的原则?等等。
二、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除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还有没有其他可取的立场或态度?例如,胡适所说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能否成立?
三、人类社会是否存在放之四海而准的一些价值观念或是原则?如果有,可以概括为哪些?如果没有,理由又是什么?
四、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博大精深,但是换个角度看,人类社会中的任何事物或任何理论总有其内在问题和不足,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又在哪里?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种问题呢?
五、近代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的关系,如果从文化冲突的角度来看,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再进一步,如果文化与文化之间、文明与文明之间发生冲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待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