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慕
无机化学
第2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4年10月10日 ~ 2025年01月20日
学时安排: 3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930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14)
spContent=本《无机化学》课程内容包括化学基本原理和元素化学基础知识,适用于各相关专业(如化学、应用化学、医学、检验、药学、食品、安工、环境、材料、生物技术)本科低年级学生学习。
本《无机化学》课程内容包括化学基本原理和元素化学基础知识,适用于各相关专业(如化学、应用化学、医学、检验、药学、食品、安工、环境、材料、生物技术)本科低年级学生学习。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无机化学》可以说是化学科学的基础和母体。人类早期的化学实践如烧陶,彩釉,冶金,炼金术等均属于无机化学的范畴。《无机化学》课程介绍化学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无机化学为医学、检验、药学、生物、农学、食品、环境、能源、材料等各领域的深入发展奠定基础,也为这些学科的发展提供化学视角。本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获取无机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运用无机化学的知识解决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较好的化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习惯,为分析和解决行业相关的问题打下坚实化学基础。

授课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无机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能运用无机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化学现象做深入的分析,理解物质化学变化的普遍规律及探索方法。

课程大纲
绪 论
课时目标:1.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与方法、任务;2. 掌握数字的科学表达和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1. 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与医学的关系(0.5课时);
2. 数字的科学表达和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0.5课时)。
溶 液
课时目标:1. 掌握溶液浓度的有关计算;2. 了解稀溶液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渗透压等依数性的概念及在医学上的应用;3. 熟悉渗透压的在临床上的意义,掌握渗透浓度的计算方法。
1. 溶液的浓度: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0.5课时);
2. 稀溶液的依数性: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溶液的沸点上升、凝固点下降、溶液的渗透压;(列举依数性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作用,鼓励同学们创新思维,学有所长,学以致用)(1课时);
3. 渗透压在医学中的意义(鼓励学生自己结合学科认识,检索文献,走向讲台,通过讨论建立后续医学学科中的化学思维认识)(0.5课时)。
电解质溶液与离子平衡
课时目标:1. 了解强电解质溶液理论、活度、活度因子、离子强度等概念及有关计算;2. 掌握酸碱质子理论及有关质子转移平衡的有关计算;3. 掌握溶度积规则及其在沉淀生成和溶解中的应用。
1.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离子的活度和活度因子、离子强度(1课时);
2. 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概念:酸、碱的定义,酸、碱反应的实质,酸、碱的强度;(了解酸碱理论的发展历程,同步我们国家当时的发展动态,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人生目标)(1课时);
3. 水的质子自递作用和溶液的pH,酸、碱在水溶液中的质子转移平衡,弱酸、弱碱的质子转移平衡及平衡常数,质子转移平衡的移动,弱电解质溶液的解离平衡,同离子效应、盐效应(1课时);
4. 酸、碱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的计算:一元弱酸或弱碱溶液,多元酸、碱溶液,两性物质溶液(1课时);
5. 难溶电解质溶液的沉淀-溶解平衡:溶解度与溶度积常数,沉淀的生成,分步沉淀和沉淀的转化,沉淀的溶解(1课时)。
缓冲溶液
课时目标:1. 熟悉缓冲溶液的基本概念,掌握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2. 掌握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3. 熟悉缓冲溶液的一般配制方法。
1. 缓冲溶液的基本概念:缓冲作用、缓冲作用原理、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缓冲公式、计算缓冲溶液pH值(1课时);
2. 缓冲容量:缓冲容量、影响缓冲容量的因素;缓冲溶液的配制(1课时);
3. 缓冲溶液在医学上的意义(鼓励学生自己结合学科认识,检索文献,走向讲台,通过讨论建立后续医学学科中的化学思维认识)(1课时)。
氧化还原与电极电势
课时目标:1. 熟悉氧化数的概念并掌握其判断方法;2. 掌握原电池表达式的书写,了解电极电势产生的原理;3. 掌握运用能斯特方程计算电极电势;4.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限度的判断。
1. 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1课时);
2. 原电池与电极电势(1课时);
3.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介绍能斯特本人生平贡献,鼓励学生早日做好人生规划)(1课时);
4. 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的应用,结合当前我国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鼓励学生自己检索文献,汇报进展,树立民族自立自强的信念(1课时)。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课时目标:1. 了解微观粒子运动的特点;2. 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3. 熟悉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4. 了解元素性质的周期变化规律。
1.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及特征(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走出纳米时代,进入原子时代,了解科技的高速发展对人类健康的影响)(1课时);
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1课时);
3. 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1课时)。
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
课时目标:1. 熟悉共价键的形成条件和特点;2. 掌握现代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及其应用;3. 了解分子轨道理论;4. 熟悉范德华力和氢键的概念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 现代价键理论(1课时);
2. 杂化轨道理论(1课时);
3. 分子轨道理论(1课时);
4. 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1课时)。
配位化合物
课时目标:1. 掌握配合物的结构、组成、分类和命名等基本概念;2. 掌握配位平衡及有关计算。3. 掌握配位化学基本理论
1.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结合文献介绍配位化合物的最新进展以及应用,拓展认识,不囿于老套的知识点,培养学生批判接收和认识)(1课时);
2. 配位平衡(1课时);
3. 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2课时)。
乳状液和胶体
课时目标:1. 熟悉溶胶的基本性质;2. 了解大分子化合物溶液的基本性质。
1. 溶胶及其基本性质:溶胶的光学性质,动力学性质,电学性质(1课时);
2. 大分子化合物溶液,凝胶,结合溶胶和凝胶在医学中的应用,要求学生检索文献,认识化学学科对后续基础学科的指导意义。(1课时)。
滴定分析
课时目标:1.了解滴定分析的一般特点2. 掌握酸碱滴定分析的有关计算。
1. 酸碱指示剂,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强酸与强碱的滴定,一元弱酸的滴定,一元弱碱的滴定;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酸碱滴定法的应用(1课时)。
2. 分析结果的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和分类,误差的表示方法,提高分析结果准确性的方法;培养化学学科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后续医学基础课程奠定良好的科学思维(1课时)。
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简介
课时目标:1. 了解显色反应的影响因素;2. 熟悉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3. 熟悉分光光度法误差的主要来源及其减免方法,熟悉分光光度计。
1. 电磁波谱和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可见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计,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的误差(1课时)。
2. 提高测量灵敏度和准确度的方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1课时)。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中学化学,中学理科基础知识

参考资料

1. 《无机化学》(第五版),宋天佑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无机化学》,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江苏大学
1 位授课老师
朱国兴

朱国兴

劲松123456

推荐课程

常微分方程期末冲刺-5小时突击常微分方程

出口成张老师

838人参加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