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慕
跨文化交际
第6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4年02月21日 ~ 2024年06月06日
学时安排: 3-5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436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1161)
spContent=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在政治、经贸、人文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日益广泛。各国对学习中文的需求持续旺盛,汉语人才越来越受到欢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升国家软实力。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一大批熟悉中华文化、掌握跨文化交际知识、具备国际中文教学能力的传播者,国际中文教育正是适应这一国家战略需求的伟大事业。国际中文教师要在日益发达的跨文化国际交往和人际交往的领域教授中文、传播中华文化。他们要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差异,研究不同社会结构导致的角色关系、行为规范的差异,研究不同民族习俗所积淀的文化符号、代码系统的差异,研究不同交际情景制约的语言规则、交际方式的差异。以深入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来分析和指导国际中文教育实践,这正是本课程带给学习者的福音。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在政治、经贸、人文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日益广泛。各国对学习中文的需求持续旺盛,汉语人才越来越受到欢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升国家软实力。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一大批熟悉中华文化、掌握跨文化交际知识、具备国际中文教学能力的传播者,国际中文教育正是适应这一国家战略需求的伟大事业。国际中文教师要在日益发达的跨文化国际交往和人际交往的领域教授中文、传播中华文化。他们要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差异,研究不同社会结构导致的角色关系、行为规范的差异,研究不同民族习俗所积淀的文化符号、代码系统的差异,研究不同交际情景制约的语言规则、交际方式的差异。以深入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来分析和指导国际中文教育实践,这正是本课程带给学习者的福音。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本课程从新时期国际中文教育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使命着眼,立足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特点和现状,把跨文化交际学基本理论应用于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实践和研究中。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帮助学习者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三维提升。知识方面:系统掌握国际中文教育领域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通过对比英汉语言差异,研讨中国古代汉籍的海外传播和影响、孔子学院建设和发展,以及“一带一路”战略指导下的国别汉语教育,进一步提升国际中文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水平。能力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与体验相融通,培养学习者汉语教学能力和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素质方面,在有效提升多元文化意识的基础上,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应有的贡献。

    本课程的特色:(1)专业针对性强。密切关照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特点,将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史、国际中文教育史、海外汉学研究史等国际中文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体系纳入课程教学中;(2)国际化程度高。授课教师拥有海外访学经历和留学生教育教学经验,能够将跨文化交际理念有效融入课程教学;(3)有高度、有深度。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使命框架下,将相关前沿问题引入合作研究和行动研究,提升课程的高度和深度。

本课程的亮点:(1)思政元素显隐结合。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时代使命有机融合在教学中;(2)知识能力齐头并进。在系统输入跨文化交际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着重培养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和实践能力;(3)合作行动双管齐下。小组合作分析国际中文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分享跨文化交际实践经验;走出课堂,在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中开展跨文化交际的团队行动研究。

授课目标

    

    为正在或即将从事国际中文教育的学习者提供国际中文教育从业者必备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体系,有效提升他们在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内容既包括跨文化交际领域的前沿理论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又包括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跨文化交际实践知识体系,如中外文化交流史中的重要事件、中国古代汉籍的海外传播和影响、西方汉学研究等知识体系。在多元文化意识的基础上,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应有的贡献。

课程大纲
绪论
课时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新时期国际中文教育的背景,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的脉络、国际中文发展史、孔子学院发展历程以及新时期国际中文教育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使命;了解新时期国内外国际中文教育的最新发展趋势;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和构成要素、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明确国际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提升国际中文教师的教师素养。
1.1 新时期国际中文教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1.2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际中文教师的核心能力之一
文化与交际
课时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文化的中英文定义及其历史渊源;掌握文化的特点和分类;理解并掌握价值观和文化模式的概念,并会运用Kluckhohn & Strodtbeck的价值取向和Hofstede的文化维度对不同价值观进行辨析;理解并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自信心;理解交际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交际的要素;了解偏见、文化定势以及歧视的概念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培养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观。
2.1 文化
2.2 价值观
2.3 交际
跨文化交际学与研究方法
课时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跨文化交际学的性质,熟悉并理解几个相关概念,如跨文化适应、 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度、 跨文化效力、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 跨文化冲突等;了解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法;了解目前学界关于国际中文教育的最新理论成果。
3.1 跨文化适应(一)
3.2 跨文化适应(二)
3.3 跨文化意识
3.4 跨文化敏感度
3.5 跨文化效力
3.6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
跨文化交际与汉语第二语言教学
课时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并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和原则;了解并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模式与途径;从字词、短语、句子等层面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理解并分析英汉对比研究中的3对概念。
4.1 英汉对比研究中的3对概念(一)
4.2 英汉对比研究中的3对概念(二)
4.3 英汉对比研究中的3对概念(三)
跨文化交际与中华文化传播
课时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跨文化交际与中华文化传播中“一带一路”、东学西传、西学东渐的概念和相关重大历史事件;了解中国古代蒙学的定义、蒙学典籍的特点、蒙学的发展历程以及蒙学典籍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掌握中国古代蒙学典籍的基本知识;从蒙学典籍的海外传播和影响中了解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建构力和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学习蒙学典籍作为古代主要的汉语教材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意义,培养汉教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
5.1 跨文化交际与中华文化传播中的几个重要概念(一)
5.2 跨文化交际与中华文化传播中的几个重要概念(二)
5.3 跨文化交际与中华文化传播中的几个重要概念(三)
5.4 西方汉学的兴起与发展
5.5 中国古代蒙学典籍的海外传播及其影响
5.6 《三字经》的海外传播及其影响
国际中文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课时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掌握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主要教学方法;了解国际中文教学案例教学现状及发展趋势;培养国际中文教学案例教学意识和能力;掌握国际汉语课堂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主要特点;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了解不同文化圈的国际汉语课堂管理中可能发生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掌握国际汉语语音教学、汉字教学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主要特点;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了解不同文化圈的国际汉语课程教学中可能发生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培养汉语国际教育学生在课堂管理和课程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6.1 联通“家”的乡愁——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案例分析
6.2 课堂管理案例分析
6.3 汉字教学案例分析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掌握中国文化概论知识和西方文化概论知识,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

参考资料

1.任晓霏、刘锋、余红艳,《跨文化交际与国际中文教育》,东南大学出版社,2020。

2.      Guoming-Chen,William J. Starosta.《跨文化交际学基础》(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

3.      Samovar, Larry A. et al. 跨文化传播(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4.      Hua, Zhu. Explor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outledge, 2014.

5.      Gordon, Robert, Going Abroad: Traveling Like an Anthropologist. Paradigm Publishers, Boulder. 出国:像人类学家一样旅行, 2010.

6.      Gudykunst, William B.《跨文化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      Asante, Molefi Kete et al., The Globa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ader, Routledge, 2008.

8.      林大津、尤泽顺,《跨文化交际学基础》,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9.      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10.  许力生,《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11.  王玉环,《跨文化交际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2.  祖晓梅,《跨文化交际》,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5。

 

江苏大学
1 位授课老师
任晓霏

任晓霏

教授

推荐课程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