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从新时期国际中文教育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使命着眼,立足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特点和现状,把跨文化交际学基本理论应用于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实践和研究中。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帮助学习者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三维提升。知识方面:系统掌握国际中文教育领域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通过对比英汉语言差异,研讨中国古代汉籍的海外传播和影响、孔子学院建设和发展,以及“一带一路”战略指导下的国别汉语教育,进一步提升国际中文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水平。能力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与体验相融通,培养学习者汉语教学能力和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素质方面,在有效提升多元文化意识的基础上,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应有的贡献。
本课程的特色:(1)专业针对性强。密切关照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特点,将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史、国际中文教育史、海外汉学研究史等国际中文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体系纳入课程教学中;(2)国际化程度高。授课教师拥有海外访学经历和留学生教育教学经验,能够将跨文化交际理念有效融入课程教学;(3)有高度、有深度。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使命框架下,将相关前沿问题引入合作研究和行动研究,提升课程的高度和深度。
本课程的亮点:(1)思政元素显隐结合。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时代使命有机融合在教学中;(2)知识能力齐头并进。在系统输入跨文化交际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着重培养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和实践能力;(3)合作行动双管齐下。小组合作分析国际中文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分享跨文化交际实践经验;走出课堂,在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中开展跨文化交际的团队行动研究。
为正在或即将从事国际中文教育的学习者提供国际中文教育从业者必备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体系,有效提升他们在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内容既包括跨文化交际领域的前沿理论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又包括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跨文化交际实践知识体系,如中外文化交流史中的重要事件、中国古代汉籍的海外传播和影响、西方汉学研究等知识体系。在多元文化意识的基础上,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应有的贡献。
掌握中国文化概论知识和西方文化概论知识,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
1.任晓霏、刘锋、余红艳,《跨文化交际与国际中文教育》,东南大学出版社,2020。
2. Guoming-Chen,William J. Starosta.《跨文化交际学基础》(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
3. Samovar, Larry A. et al. 跨文化传播(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4. Hua, Zhu. Explor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outledge, 2014.
5. Gordon, Robert, Going Abroad: Traveling Like an Anthropologist. Paradigm Publishers, Boulder. 出国:像人类学家一样旅行, 2010.
6. Gudykunst, William B.《跨文化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 Asante, Molefi Kete et al., The Globa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ader, Routledge, 2008.
8. 林大津、尤泽顺,《跨文化交际学基础》,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9. 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10. 许力生,《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11. 王玉环,《跨文化交际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2. 祖晓梅,《跨文化交际》,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