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是塑造人格、涵养心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源泉与教育形式。遇见琴韵剧谭,开启不一样的古琴艺术与戏剧审美之旅。《琴韵·剧谭》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跨学科名师教学团队,通过文学解读、听琴赏音、看戏说剧,示范展演,让大家体悟古琴艺术之美与川剧魅力;以琴人琴事清歌、生旦净丑妙舞示范展演,让大家走进蜀派古琴与川剧的世界,充分领略巴蜀艺术之美。琴书静几,寄禅心云水;抚弦赏音,悟至美大道,让我们以素心谛听古乐之美,以赏爱唤醒心灵力量。蜀戏冠天下,川剧有“活法”,让我们一起看生旦净丑,你方唱罢我登场,听剧话戏语,品酸甜麻辣百味人生。
1、浸润、培育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想象力与人文素养,强化文化传播意识。
2、整合知识结构,开拓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基于兴趣学习的探索求问精神。
3、鉴识审美,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价值的学习认知过程中获得提升。
第一周 古乐元音 蜀琴流殇
1.1.1 古琴文化起源与形制
1.1.2 巴蜀乐祖与孔子习琴
1.1.3 古乐遗形与蜀韵流觞
1.1.4 琴乐赏析——《凤求凰》
1.2.1 蜀琴盛放
1.2.2 琴乐传家
1.2.3 琴乐赏析——《醉翁吟》
1.3.1 元明琴艺沉积
1.3.2 清代蜀乐升华与硕果流芳
1.3.3 琴乐赏析——蜀派名曲《佩兰》
第一周讨论
单元测验
第二周 珍琴故事 琴式之道
2.1.1 从斫琴图说起
2.1.2 古琴形制、选材与乐理
2.1.3 琴式与琴部含义
2.1.4 琴弦流转与音色
2.1.5 琴乐赏析——丝弦演奏五弦琴曲《神人畅》
2.2.1 琴之瑰宝与故事
2.2.2 琴式源流与文物
2.2.3 琴式富丽与琴谱
2.2.4 琴乐赏析 ——蜀派名曲《桃李园序》
2.3.1 琴式贤名
2.3.2 四大名琴与故事
2.3.3 琴式流转与蜀琴精斫
2.3.4 琴乐赏析——古琴名曲《梅花三弄》
第二周讨论
单元测验
第三周 人文深蕴 大藏之音
3.1.1 礼乐成人
3.1.2 君子比德
3.1.3 得道清空
3.1.4 琴乐赏析——现存最早乐曲 《幽兰》
3.2.1 虚静入籁
3.2.2 逍遥自适
3.2.3 达观自在
3.2.4 琴乐赏析——《天闻阁琴谱》名篇《秋水》
3.3.1 山川为师
3.3.2 隐逸高蹈
3.3.3 皈依自然
3.3.4 琴乐赏析——《归去来辞》
3.4.1 仁者乐山
3.4.2 刚者行健
3.4.3 智者乐水
3.4.4 琴乐赏析——《天闻阁琴谱》名曲《高山》
第三周讨论
单元测验
第四周 蜀派肇成 技艺美感
4.1.1 琴谱源流与地域风格
4.1.2 立派宗师与开枝散叶
4.2.1《醉渔唱晚》
4.2.2《孔子读易》
4.2.3《高山.流水》
第四周讨论
单元测验
第五周 蜀戏何来 川剧肇成
5.1.1 川剧渊源与巴蜀戏剧文化传统
5.1.2 川剧的地域色彩与巴蜀文化品格
5.2.1 川剧的形成与确立
5.2.2 为川剧奠基的巴蜀剧人与表演艺术家
5.2.3 代表剧目例说——周企何《迎贤店》
第五周讨论
单元测验
第六周 剧目璀璨 名剧赏戏
6.1 剧目源流与分类
6.2.1 喜剧王国与高妙的喜剧艺术
6.2.2 川剧丑角戏目的独特魅力
6.2.3 名剧赏戏——《拿虎》
6.3 历史剧类型与剧目新编
6.4 川剧鬼戏与聊斋戏的变奏
6.5.1 川剧对宗教题材剧的开掘
6.5.2 名剧赏戏——《怀玉惊梦》
第六周讨论
单元测验
第七周 行当识艺 示范展演
7.1 川剧行当——小生角色与人物
7.2 川剧行当——旦行角色与人物
7.3 示范展演《白鳝观景》《打饼》
7.4 川丑类型之褶子丑、袍带丑、襟襟丑与婆子丑
7.5 川剧行当之须生与花脸的角色与人物
第七周讨论
单元测验
第八周 声腔锣鼓 五腔融萃
8.1 川剧声腔来源与形成
8.2 川剧锣鼓与五腔融萃
8.3 川剧高腔与川剧昆腔
8.4 川剧胡琴、弹戏与灯调
第八周讨论
单元测验
第九周 表演谐美 功法精湛
9.1.1 四功之唱(念)
9.1.2 四功之做(打)
9.2.1 五法之手法眼法
9.2.2 五法之身法步
第九周讨论
单元测验
第十周 脸谱剪影 舞美妙华
10.1.1 川剧脸谱分类
10.1.2 人物装扮脸谱选例——丑行脸谱
10.1.3 人物装扮脸谱选例——花脸脸谱
10.1.4 川剧变脸
10.2.1 万年台与川剧舞台形制的历史变迁
10.2.2 旧舞台的一桌二椅
10.2.3 舞台革新——从民间小舞台、大舞台到新舞台
第十周讨论
单元测验
审美教育和文化普及课程,没有门槛,无需预备知识,开拓视野、以浸润式学习践行文化传播。
唐中六《巴蜀琴艺考略》,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杜建华 王定欧《川剧》,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版。
肖德美等《川剧文生表演功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年版。
声明:
1. 本课程部分图片、视频来自网络,仅用于教学,不涉及商业活动。
2. 尊重老师与同学,有问题及时与老师、助教及平台工作人员沟通,文明修课,理性讨论,不进行人身攻击,不发表低俗、暴力文字,与人为善。
3. 平台课程及讨论区只发布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内容,不发布非法、违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