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审美文化专题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课程以经典文本产生的历史大背景为观察入口,跨学科、多角度、分层次讲述闽南审美文化的历史脉络及其当代发展,旨在扩展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与审美素养,突显“八闽美育”的厚实底蕴,阐扬中华美学精神,从而服务“本硕一体”新文科建设框架下的闽南卓越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需求。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本课程“省级一流线上课程”突显大数据时代之地方文化的美育功能,本着文以化人、传以筑梦的教育理念设计课程,力图将本硕一体,协同育人这一创新理念落在实处。

打造本硕一体的互动生态,破解本硕分割的传统格局。

用审美文化学眼光审视闽南文学与艺术,注重培养福建省本科生、研究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作为中华优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闽南审美文化;改变以往类似课程以篇章讲授为主的旧有模式,形成以专题讲座为主的新模式传承经典文化;改变以往内容安排重文本赏析、轻审美理论的传统,打通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审美能力培养通道。

运用大数据分析,创新专题讲座新模式,打破传统章节设置的条块分割。

项目组集合校内外力量开展课程教材建设,打破封闭保守的传统阐述模式,不断完善课程的教学资源库,以配合在线课程的讲座式教学方式,从而为本科生与研究生进入地方文化研究领域提供更多便利。

导入文理互渗的新文科思维,打通线上线下通道,助力翻转课堂

本课程充分考虑移动互联时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一道精心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拍摄慕课视频、借助现有的影音资料、文选数据库等延伸阅读资料),通过精心设置研究选题,以期达到线上线下完美融合。

授课目标

课程的授课目标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知识层面,帮助学生掌握闽南审美文化的历史演化与现实景观,理解闽南文学艺术所蕴涵的中华美学精神。

技能层面,培育学生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语境中,运用地方文化元素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产品开发的实践技能。

价值层面,提升学生审美鉴赏水平与人文核心素养,培养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探索新时代美育形式。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参考资料

一、中文参考著作(按作者姓名音序进行排列)

[1](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2]白勇华.福建“戏改”:国家与民间[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6

[3](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M].刘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4](德)贝·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M].丁扬忠等,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5]蔡友谋.闽南地方文献资料丛刊(第四辑)[C].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2006

[6]陈芳.台湾传统戏曲[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4

[7]陈飞宝.台湾电影史话[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8]陈耕.闽台民间戏曲的传承与变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9]陈历明.潮剧[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10]陈龙廷.听布袋戏:一个台湾口头文学研究[M].高雄:春晖出版社,2005

[11]陈健铭.野台锣鼓[M].台北:稻香出版社,1989

[12]陈瑞统.泉州戏曲漫笔[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13]陈世雄、曾永义.闽南戏剧[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14]陈世雄.闽台戏剧与当代[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15]陈燕玲.闽南文化概要[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16]陈怡.五花争妍的剧团——泉州五大演艺剧团发展的因素和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17]陈幼馨.台湾歌仔戏的异想世界——胡撇仔表演艺术进程[M].台北:稻香出版社,2010

[18]陈志亮.漳州芗剧与台湾歌仔戏[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19]陈支平、徐泓.闽南文化百科全书[Z].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20]程光炜.文学想象与文学国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1949——1976[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21]戴锦华.经典电影十八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22]戴锦华.雾中风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3]董健.中国当代戏剧史稿 [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24](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M].王宪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5](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6](德)恩斯特·卡西尔.神话思维[M].黄龙保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7]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华侨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28]福建省戏曲研究所.福建戏史录[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156

[29]傅谨.新中国戏剧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30]傅谨.老戏的前世今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31]高小健.中国戏曲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2]龚和德.舞台美术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

[33](美)哈罗德·伊罗生.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M].邓伯宸,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4]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组委会.歌仔戏的生存与发展: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35]韩晓莉.被改造的民间戏曲:以20世纪山西秧歌小戏为中心的社会史考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6](美)汉娜·阿伦特.过去与未来之间[M].王寅丽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37]洪卜仁.厦门电影百年[M].厦门:厦门大学额出版社,2007

[38]胡志毅.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阐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39]黄鸣奋.福建文化产业年鉴(2000-2010) [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

[40]焦雄屏.映像中国[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1](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李步楼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2](美)克利福德·格尔兹·尼加拉:19世纪巴厘剧场国家[M].赵炳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3]赖伯疆.东南亚华文戏剧概观[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

[44]李晖.歌仔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45]李伟.20世纪戏曲改革的三大范式[M].北京:中华书局,2014

[46]林淳钧.潮剧闻见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

[47]林海权.李贽年谱考略[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48]林华东.闽南文化:闽南族群的精神家园[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49]林晓峰.歌仔戏(芗剧)·邵江海研究[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

[50]林一.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51]廖奔.中国戏曲声腔源流史[M].台北:贯雅文化事业出版公司,1992

[52]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53]刘念兹.南戏新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4]刘文峰.中国戏曲史[M].北京:三联书店,2013

[55](荷)龙彼得,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

[56]娄子匡、朱介凡.五十年来的中国俗文学[M].台北:正中书局,1987

[57]吕诉上.台湾电影戏剧史[M].台北:银华出版部,1961

[58]吕诉上.现代陈三五娘[M].台北:银华出版部,1947

[59](法)米歇·傅科.知识的考掘[M].王德威,译.台北:麦田出版,1993

[60](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1]倪震、厉震林.双轮美学:中国戏剧与中国电影互动发展研究[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

[62] (美)欧达伟.中国民众思想史论:20世纪初期——1949年华北地区的民间文献及其思想观念研究[M].董晓萍,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63]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

[64]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荔镜记荔枝记四种[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65]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第一卷[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66](新)容世诚.戏曲人类学初探:仪式、剧场与社群[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7]施炳华.《荔镜记》音乐与语言之研究[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

[68]施德玉.中国地方小戏之研究[M].台北:学海出版社,1999

[69]施叔青.行过洛津[M].北京:三联书店,2012

[70]孙崇涛.戏曲文献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71]孙慰川.当代台湾电影(1949——2007[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72](日)田仲一成.中国祭祀戏剧研究[M].布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3](日)田仲一成.中国戏剧史[M].布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4]汪晓云.闽台民间戏曲与族群认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75]王汉民.福建戏曲海外传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76]王评章.永远的戏剧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77]吴慧颖.歌仔戏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78]吴捷秋.梨园戏艺术史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

[79]厦门台湾艺术研究所.歌仔戏论文选[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

[80]厦门台湾艺术研究所.歌仔戏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

[81]厦门台湾艺术研究所.歌仔戏音乐[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

[82]厦门台湾艺术研究所.歌仔戏资料汇编[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

[83]厦门台湾艺术研究所.一代宗师邵江海[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

[84]谢柏梁.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5]许旭明.泉州学研究与古城复兴[C].福州: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海峡书局,2015

[86]徐丽纱.台湾歌仔戏唱曲来源的分类研究[M].台北:学艺出版社,1991

[87]徐亚湘.日据时期台湾戏曲史论:现代化作用下的剧种与剧场[M].台北:南天书局,2006

[88]薛汕.书曲散记[C].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89]杨馥菱.台湾歌仔戏史[M].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2

[90]杨榕.福建戏曲文献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91]叶长海.中国戏剧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92]叶小梅.南戏遗响——轻歌曼舞梨园戏[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5

[93]叶晓梅.梨园戏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94]余从、王安葵.中国当代戏曲史[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95](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陈清侨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96]张庚.当代中国戏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97]张嘉星.闽方言研究专题文献辑目索引[Z].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98]赵山林.中国戏曲观众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99]郑国权.荔镜奇缘古今谈[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100]郑国权.明万历荔枝记校读[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101]郑国权.泉州弦管史话[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102]朱颖辉.当代戏曲四十年[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

[103]庄长江.泉州戏班[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

[104]周宁.想象与权力:戏剧意识形态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105]周宁.东南亚华语戏剧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106]周涛.民间文化与十七年戏曲改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07]曾学文.厦门戏曲[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6

[108]曾永义等.台湾传统戏曲之美[M].台北: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

[109]曾永义.台湾歌仔戏的发展与变迁[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

[110]曾永义.戏曲源流新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11]曾永义.曾永义学术论文自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12]周云龙.呈述中国:戏剧演绎与跨文化重访[M].上海:三联书店,2012

[113]周云龙.天地大舞台:周宁戏剧研究文选[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二、主要参考论文(按作者姓名音序进行排列)

[1]安祥馥.韩中傀儡戏比较研究[J].戏曲研究,20061).

[2]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J].民族艺术,20081).

[3]白舒荣.施叔青的故园想象[J].华文文学,20071).

[4]陈德华.行头之于人物造型——简论梨园戏《陈三五娘》人物造型的演变[J].文学界,20105).

[5]陈世雄.大众化与精致化——台湾歌仔戏的两种发展趋势[J].戏曲研究,20012).

[6]陈世雄.海峡歌仔戏研究的两岸几个问题[J].中国戏剧,200111).

[7]陈世雄.论闽南戏剧文化圈[J].文艺研究,20087).

[8]陈雅谦.《荔镜记》的思想内涵及陈三五娘故事的演变[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

[9]陈益源.《荔镜传》考[J].文学遗产,19936).

[10]董健.20世纪中国戏剧:脸谱的消解与重构[J].戏剧艺术,19996).

[11]代迅.跨文化交流中的中国形象及其迁移[J].社会科学战线,20041).

[12]傅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20世纪50年代戏剧政策的重新评估[J].中国京剧,20022).

[13]龚书煇.陈三五娘故事的演化[J].厦门大学学报,19352).

[14]古大勇.大众文化时代下《陈三五娘》的改编和发展之路[J].福建论坛,20123).

[15]古大勇.媚俗媚雅时代中的坚守——梨园戏《陈三五娘》和青春版《牡丹亭》的改编合论[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4).

[16]郭崇江.试论20世纪50年代厦语片在新马地区的发展——以《南洋商报》(1953——1959)为中心[J].当代电影,20123).

[17]郭汉城.传统剧目整理改编的几个问题[J].中国戏剧,19625).

[18]华金余.一曲人本主义的赞歌——解读梨园戏《陈三五娘》[J].四川戏剧,20092).

[19]黄科安.闽南文化与泉州戏曲研究[J].福建论坛,20123).

[20]黄科安.明代陈三五娘俗曲唱本之先声与流脉[J]民族文学研究20171).

[21]黄文娟.新中国时期福建戏改与传统剧目整理改编——以梨园戏《陈三五娘》为例[J].福建艺术,20155).

[22]江松明.歌仔戏《邵江海》音乐创作谈[J].福建艺术,20086).

[23]柯子铭.对戏改的再认识——福建戏改的历史回顾[J].当代戏剧,20083).

[24]李红.程式的理解与人物的体验——梨园戏《陈三五娘》中五娘一角浅识[J].福建艺术,20053).

[25]李晓红.台湾新电影的大小传统与新世纪台湾电影[J].当代电影,20128).

[26]林立.传统与现实之间的平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梨园戏〈陈三五娘〉的改编[J].安徽文学,200712).

[27]林立.情欲与精神——戏曲《陈三五娘》情爱观的变迁[J].时代文学,20081).

[28]骆婧.经典模仿与民间想象:《陈三五娘》与《西厢记》之比较[J].戏剧文学,20088).

[29]马建华.文化遗产保护的环境理论探讨[J].艺苑,20079).

[30]彭兆荣.遗产政治学:现代语境中的表述与被表述关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2).

[31]齐珮.从佐藤春夫的《星》看近代日本的中国想象[J].日本问题研究,20142).

[32]商昌宝.戏改百花齐放20世纪50年代戏曲政策的解读[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73).

[33]涂秀虹.嘉靖本《荔镜记》与万历本《荔枝记》——陈三五娘故事经典文本的对比与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46).

[34]王曦.明嘉靖本《荔镜记》方言词缀研究[J].东南学术,20142).

[35]吴国钦.刍议潮剧编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戏剧,20127).

[36]吴慧颖.传媒革命与戏曲变迁——从厦语片到台湾电影歌仔戏[J].集美大学学报,20092).

[37]吴慧颖.论戏剧表演中对傀儡的模仿[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73).

[38]吴榕青.明代前本《荔枝记》戏文探微[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1).

[39]徐新建.乡土中国的文化困境——关于乡土传统的百年论说[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4).

[40]徐新建.当代中国的遗产问题——革命守成的转变[J].贵州社会科学,20115).

[41]叶明生.傀儡戏与地方戏曲关系考探——以福建傀儡戏为例[J].戏曲研究,20043).

[42]张昊.缓歌慢舞凝丝竹——梨园戏舞蹈探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3).

[43]张炼红.从民间性到人民性:戏曲改编的意识形态化 [J].当代作家评论,20021).

[44]张艳梅.由人民新戏曲到东方奇观——当代文化语境中的戏曲媒介形象辨析[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12).

[45]张羽.转眼繁华等水泡:《行过洛津》的历史叙事[J].台湾研究集刊,20081).

[46]郑尚宪.论古代文人风情喜剧的演变[J].厦门大学学报,19993).

[47]朱双一.台湾新文学中的陈三五娘[J].台湾研究集刊,20053).

[48]钟东.掞荔与磨镜——对潮州戏文《荔镜记》中婚俗的探讨[J].戏曲研究,20062).

[49]邹自振.福建戏剧钩沉二题[J].闽江学院学报,20053).

[50]邹自振.李贽的童心说与汤显祖的情至说[J].福州大学学报,20091).

三、课程负责人专著

1.《文本作为交往的世界——接受美学主体间性思想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现代性故事的想象机制与讲述方式——以主体间性为视角》,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海峡两岸共同记忆中的闽南戏曲文化图景——以现代性语境中的荔镜情缘为轴心兼及其他》,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

4.《古今海上丝绸之路与新时代闽南戏曲传承发展》,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19

5.《闽南审美文化》,北京:九州出版社,2019

6.《区域文化治理视野下的闽台歌仔戏百年大变局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23

四、课程负责人论文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含CSSCI-E)论文

1.《和谐世界的现代美学建构——主体间性视阈下的软实力传播》,《青海社会科学》,20086);

2.《节日语境中的影像狂欢  接受视阈下的贺岁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1);

3.《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接受美学》,《云南社会科学》,20101);

4.《从独尊意识到身心一体——后现代视阈下的实践美学》,《湖北大学学报》,20102);

5.《跨界的想象:当下梨园戏研究范式述评》,《福建论坛》,20123);

6.《主体间性交往论的想象方式——基于杨春时的现代性美学论述》,《兰州学刊》,20128);

7.《新纪录运动的审美现代性反思》,《兰州学刊》,20132);

8.《曲同调殊:戏改语境中的荔镜情缘》,《东南学术》,20135),(第2作者)

9.《海丝寻梦:闽南戏曲的光影之忆》,《民族艺术研究》,20153);

10.《闽南物语:海丝人文交流中的荔镜情缘》,《理论月刊》,20166);

﹡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不含CSSCI源刊)

11.《文本意义的主体间性建构——从审美理解谈解释学论战》,《吉首大学学报》,20085); 

12.《从经典化到大众化——建国以来实践美学的传播》,《吉首大学学报》,20091);

13.《新闻·历史·影像——解释学视阈下的文本意义》,《电影文学》,20093);

14.《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照面——美学对大众文化的三种回应》,《吉首大学学报》,20094),(第2作者); 

15.《档案作为解释的世界》,《兰台世界》,20098);

16.《接受美学在内地的转述译介和话语建构》,《吉首大学学报》,20122); 

17.《从前现代性到后现代性——公共观演场域中的闽南戏曲》,《戏剧文学》,20123);

18.《陈三五娘的当代传播及其意义》,《兰台世界》,201217);

19.《闽台歌仔戏的文化地形与历史记忆》,《戏剧文学》,20146);

20.《两岸共同舆论场中的台湾纪录片(2000-2016)》,《电影文学》,201718);

21.《人大宣传节目的存史资政作用探析——以泉州广播电视台889新闻频道〈人大在线〉为例》,《青年记者》,201712月下);

22.《共同体视野下非洲电影研究的路径与价值》,《电影文学》,202214);

﹡其他期刊论文

23.《超越现实的精神放飞——论电子游戏的主体间性》,《中南大学学报》,20091);

24.《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审美教育——从电影文化的讲述传播说开去》,《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03);

25.《传媒作为诠释的世界——主体间性语境中的文化构建》,《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12);

26.《走向身心一体的交往理论——大众传媒语境中的接受美学》,《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12);

27.《台湾电影的现代性书写》,《集美大学学报》,20113);

28.《审美乌托邦的迷思——后现代文化视阈下的否定性诗学》,《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22);

29.《从话语独白到众声喧哗——语言学转向后的中国当代戏剧批评》,《艺苑》,20123);

30《走向主体间性的虚构诗学——伊瑟尔文论思想的文化诗学转向》,《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23);

31.《左翼知识者的底层叙述——兼论夏衍的报告文学话语》,《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4);

32.《启蒙现代性的矛盾书写——兼论茅盾的报告文学话语》,《辽东学院学报》,20125);

33.《闽南戏曲史论的美学反思——基于接受美学的公共观演理论》,《艺苑》,20126); 

34.《走向主体间性的建构主义——当下美学的教学困窘及其对策探讨》,《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31);

35.《戏剧仪式的跨界想象——基于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论述》,《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31);

36.《表征中国:左翼报告文学运动的现代性重访》,《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1);

37.《从文本性到事件化——接受视阈下的戏剧史论》,《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31);

38.《戏剧交往的主体间性——重释姚斯的审美认同话语》,《艺苑》,20132);

39.《文人论戏:歌仔戏在公共空间中的接受范式研究》,《南方论刊》,20135);

40.《从读者中心说到主体间性论——后现代转向中的接受理论》,《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35);

41.《粉墨闽南:荔镜情缘的跨学科叩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35);

42.《现代性语境中的艺术交往论——基于姚斯的审美经验论述》,《艺苑》,20135);

43.《表征闽南:歌仔戏研究的现代性寻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36);

44.《闽南意象:海峡两岸布袋戏史论研究》,《南方论刊》,201310),(第1作者)

45.《创设和谐的教研生态——现代大学教育文化的主体间性转型研究》,《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S);

46.《交光互影:闽台歌仔戏的百年传播及其当代意义》,《艺苑》,20143);

47.《闽南地方传统戏曲的现代性经验——华东本与邵氏本〈陈三五娘〉比较研究》,《南方论刊》,20149);(本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戏曲、戏剧)》2015年第1期全文转载)

48.《众声喧哗:台湾电视综艺节目的研究话语及其意义分析》,《艺苑》,20151);

49.《海上丝绸之路与闽南戏曲当代发展——东亚文化格局中的闽南戏曲二次创业研究》,《艺苑》,20152);

50.《海丝文化圈中泉籍菲华作家的南洋想象与闽南书写》,《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53);

51.《一带一路语境中的新泉州学——兼论泉州研究的内涵、外延与未来》,《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5);

52.《荔镜情缘:海丝文化记忆中的闽南戏曲景观》,《艺苑》,20156);

53.《闽南经验:两岸三地共同文化记忆中的陈三五娘影视改编》,《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61);

54.《海丝文化生态圈中的歌仔戏的跨界传播及其当代发展——陈三五娘为例》,《艺术科技》,20162);

55.《记忆与想象:海丝文化圈中的陈三五娘研究》,《艺苑》,20162);

56.《传统的发明:历史共同记忆与陈三五娘的文化论说》,《艺苑》,20163);

57.《越界与跨域——两岸共同记忆场中的陈三五娘传说及其跨文类改编》,《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4);

58.《闽南经验:陈三五娘故事的跨剧种改编》,《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68);

59.《海丝文化圈中的闽台戏曲发展创新——以台湾布袋戏的跨界传播为例》,《艺苑》,20165);

60.《两岸共同文化场中的台湾自然书写运动》,《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65);

61.《东方武侠的视听盛宴——试论后现代视阈下的江湖世界》,《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

62.《超越洞穴:翻译美学主体间性论纲》,《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

63.《福建戏曲改革与古今荔镜情缘——海丝文化圈中的闽台戏曲文献整理及研究系列论文之一》,《艺苑》,20166);

64.《椰风蕉雨中的闽调台腔——歌仔戏在菲律宾的跨界传播及其历史意义》,《艺苑》,20174);

65.《闽南戏曲跨界传播的世界版图及其现实影响——以闽台歌仔戏在新加坡的传承发展为例》,《艺苑》,20175); 

66.《海丝文化圈中的闽台歌仔戏》,《南方论刊》,20179);

67.《民间地方戏曲与现代国族叙事的历史耦合与话语裂隙——现代性视阈下的歌仔戏〈邵江海〉》,《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1);

68.《传承闽南审美文化,推动新时代美育发展——新文科背景下本硕一体闽南文化人才培养》,《南方论刊》,201812);

69.《技进于道,以美育德——海丝先行区卓越书法教师培养模式新探索》,《艺术生活》,20186);

70.《书写闽南梁祝的新时代精彩长卷——评〈陈三五娘故事的传播研究〉》,《新阅读》,20191);

71.《新时期以来实践美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与重构》,《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91);

72.《新时代视野下的李光地研究及其与中华美育精神的关系》,《中国冶金教育》,20191);

73.《文化自信视阈下戏曲美育思想的历史实践与新时代建构》,《中国冶金教育》,20192);

74.《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论话语的现代性追求》,《石河子大学学报》,20192); 

75.《跨界对话:实践美学美育思想的历史建构及当代创新》,《中国冶金教育》,20193);

76.《美以明德:海丝文化视域下的闽派语文研究》,《南方论刊》,20198),(第1作者);

77.《新时代美育视域下闽南审美文化教学资源开发》,《高校后勤研究》,201910);

78.《新时代闽派美育视阈下的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艺苑》,20201);

79.《区域文化治理视域下的新主流戏曲及其“闽南样板”》,《艺苑》,20203);

80.《地方之爱:区域文化治理视野下的闽台歌仔戏百年大变局》,《艺苑》,20205);

81.《融合互动:文化治理视野下地方戏曲评论的新发展格局及其演化路径》,《艺苑》,20206);

82.《以德润心,以知促行,以美化人》,《国文天地》,20221);

83.《复数的共同体:百年大变局与戏曲发展逻辑》,《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3);

84.《历史交汇点上闽南高甲戏研究的价值逻辑及其经验》,《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23);

85.《新时代书法美育的话语建构与实践探索》,《艺苑》,20231);

86.《文化镜像:历史交汇点上戏曲综艺的研究取径与价值阐释》,《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33);

87.《共同体美学视野下的闽台歌仔戏传承发展研究》,《艺苑》,20235);

88.《地方文化与大学语文相互融合的闽派美育路径》,《大众文艺》,202314);

89.《地方美育与“本硕一体”闽南文化课程新探索》,《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7);


常见问题

Q1:课程有教材吗?

A1:课程负责人独立撰写的配套教材《闽南审美文化》,已于201911月在“国家一级出版社”九州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Q2:要是我有问题不懂怎么办?

A2:有问题可以到讨论区查找相关帖子,若无果可以发帖寻求解决。 

Q3:单元小测难吗?

A3:单元小测考虑到选课同学的具体情况,强调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全部为客观题,即选择题和判断题。

Q4除在平台上,有什么可以联系老师和获取资讯的途径方式吗?

A4:可以关注微信群,了解最新资讯;可以在论坛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