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系“省级一流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先后入选福建省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福建省高校“智能MOOC(IMOOC)”典型场景一等奖。其本着培养学生“三力”(会讲闽南故事的影响力,讲好闽南故事的塑造力,讲懂闽南故事的感召力)之基本原则,围绕“落脚当代闽南土壤,行至本土研究远方,研讨世界海洋文明的华夏密码”之时代主题,运用“两个AI”(“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与“艺术智性”Artistic Intelligence)双向赋能、共同进化的创新举措展开论述,沿链打造“硕本中小贯通,文史哲艺汇融,课岗赛证一体,产学研用结合”特色课程体系,以服务环湾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内涵式跃升。
课程团队积极探索多模态大模型驱动下的人文学科知识图谱,努力释放师生“求真向善尚美”之潜在能量,重新定位并活化闽南文化课程的审美教育功能,有序推动“三种意识”(即“创新引领的通变意识”“问题导向的跨界意识”“多元合作的共同体意识”)驱动下的“四项转变”。具体如下:
一是由授课教师在封闭时空(校内教室)按部就班的传道、授业、解惑,转为校内外师生运用“数智教学平台”,就社会文化现象与日常生活美学等热点议题共同分析成因、共商解决之道。
二是由单一走向、不可重复的传统课堂讲授,变为多样化、沉浸式、交互性的融合教学模式,左右触及、上下勾连教师主导地位、学生主体作用、实践主线价值。
三是由源于指定教材、规定考纲之知识考核(往往体现为“一张试卷定成绩”的简单方式),转向注重学生语言表达、审美素养、实践能力持续改进的“综合性全程评价考核”,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彰显闽南特色、体现真实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是由大而化之的美育口号与泛泛而论的课程概念,转成真正聚焦“海丝名城,智造强市”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在数智教育实践中支撑“多科一体,山海协作,道技融通”的培养目标。
课程的授课目标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①知识层面,帮助学生掌握闽南审美文化的历史演化与现实景观,理解闽南文学艺术所蕴涵的中华美学精神。
②技能层面,培育学生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语境中,运用地方文化元素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产品开发的实践技能。
③价值层面,提升学生审美鉴赏水平与人文核心素养,培养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探索新时代美育形式。
无
一、中文参考著作(按作者姓名音序进行排列)
[1](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2]白勇华.福建“戏改”:国家与民间[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6.
[3](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M].刘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4](德)贝·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M].丁扬忠等,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5]蔡友谋.闽南地方文献资料丛刊(第四辑)[C].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2006.
[6]陈芳.台湾传统戏曲[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4.
[7]陈飞宝.台湾电影史话[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8]陈耕.闽台民间戏曲的传承与变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9]陈历明.潮剧[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10]陈龙廷.听布袋戏:一个台湾口头文学研究[M].高雄:春晖出版社,2005.
[11]陈健铭.野台锣鼓[M].台北:稻香出版社,1989.
[12]陈瑞统.泉州戏曲漫笔[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13]陈世雄、曾永义.闽南戏剧[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14]陈世雄.闽台戏剧与当代[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15]陈燕玲.闽南文化概要[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16]陈怡.五花争妍的剧团——泉州五大演艺剧团发展的因素和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17]陈幼馨.台湾歌仔戏的异想世界——“胡撇仔”表演艺术进程[M].台北:稻香出版社,2010.
[18]陈志亮.漳州芗剧与台湾歌仔戏[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19]陈支平、徐泓.闽南文化百科全书[Z].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20]程光炜.文学想象与文学国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1949——1976)[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21]戴锦华.经典电影十八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22]戴锦华.雾中风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3]董健.中国当代戏剧史稿 [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24](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M].王宪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5](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6](德)恩斯特·卡西尔.神话思维[M].黄龙保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7]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华侨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28]福建省戏曲研究所.福建戏史录[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156.
[29]傅谨.新中国戏剧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30]傅谨.老戏的前世今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31]高小健.中国戏曲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2]龚和德.舞台美术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
[33](美)哈罗德·伊罗生.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M].邓伯宸,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4]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组委会.歌仔戏的生存与发展: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35]韩晓莉.被改造的民间戏曲:以20世纪山西秧歌小戏为中心的社会史考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6](美)汉娜·阿伦特.过去与未来之间[M].王寅丽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37]洪卜仁.厦门电影百年[M].厦门:厦门大学额出版社,2007.
[38]胡志毅.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阐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39]黄鸣奋.福建文化产业年鉴(2000-2010) [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
[40]焦雄屏.映像中国[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1](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李步楼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2](美)克利福德·格尔兹·尼加拉:19世纪巴厘剧场国家[M].赵炳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3]赖伯疆.东南亚华文戏剧概观[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
[44]李晖.歌仔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45]李伟.20世纪戏曲改革的三大范式[M].北京:中华书局,2014.
[46]林淳钧.潮剧闻见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
[47]林海权.李贽年谱考略[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48]林华东.闽南文化:闽南族群的精神家园[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49]林晓峰.歌仔戏(芗剧)·邵江海研究[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
[50]林一.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51]廖奔.中国戏曲声腔源流史[M].台北:贯雅文化事业出版公司,1992.
[52]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53]刘念兹.南戏新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4]刘文峰.中国戏曲史[M].北京:三联书店,2013.
[55](荷)龙彼得,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
[56]娄子匡、朱介凡.五十年来的中国俗文学[M].台北:正中书局,1987.
[57]吕诉上.台湾电影戏剧史[M].台北:银华出版部,1961.
[58]吕诉上.现代陈三五娘[M].台北:银华出版部,1947.
[59](法)米歇·傅科.知识的考掘[M].王德威,译.台北:麦田出版,1993.
[60](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1]倪震、厉震林.双轮美学:中国戏剧与中国电影互动发展研究[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
[62] (美)欧达伟.中国民众思想史论:20世纪初期——1949年华北地区的民间文献及其思想观念研究[M].董晓萍,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63]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
[64]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荔镜记荔枝记四种[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65]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第一卷[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66](新)容世诚.戏曲人类学初探:仪式、剧场与社群[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7]施炳华.《荔镜记》音乐与语言之研究[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
[68]施德玉.中国地方小戏之研究[M].台北:学海出版社,1999.
[69]施叔青.行过洛津[M].北京:三联书店,2012.
[70]孙崇涛.戏曲文献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71]孙慰川.当代台湾电影(1949——2007)[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72](日)田仲一成.中国祭祀戏剧研究[M].布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3](日)田仲一成.中国戏剧史[M].布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4]汪晓云.闽台民间戏曲与族群认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75]王汉民.福建戏曲海外传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76]王评章.永远的戏剧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77]吴慧颖.歌仔戏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78]吴捷秋.梨园戏艺术史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
[79]厦门台湾艺术研究所.歌仔戏论文选[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
[80]厦门台湾艺术研究所.歌仔戏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
[81]厦门台湾艺术研究所.歌仔戏音乐[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
[82]厦门台湾艺术研究所.歌仔戏资料汇编[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
[83]厦门台湾艺术研究所.一代宗师邵江海[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
[84]谢柏梁.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5]许旭明.泉州学研究与古城复兴[C].福州: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海峡书局,2015.
[86]徐丽纱.台湾歌仔戏唱曲来源的分类研究[M].台北:学艺出版社,1991.
[87]徐亚湘.“日据”时期台湾戏曲史论:现代化作用下的剧种与剧场[M].台北:南天书局,2006.
[88]薛汕.书曲散记[C].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89]杨馥菱.台湾歌仔戏史[M].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2.
[90]杨榕.福建戏曲文献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91]叶长海.中国戏剧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92]叶小梅.南戏遗响——轻歌曼舞梨园戏[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5.
[93]叶晓梅.梨园戏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94]余从、王安葵.中国当代戏曲史[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95](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陈清侨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96]张庚.当代中国戏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97]张嘉星.闽方言研究专题文献辑目索引[Z].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98]赵山林.中国戏曲观众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99]郑国权.荔镜奇缘古今谈[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100]郑国权.明万历荔枝记校读[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101]郑国权.泉州弦管史话[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102]朱颖辉.当代戏曲四十年[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
[103]庄长江.泉州戏班[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
[104]周宁.想象与权力:戏剧意识形态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105]周宁.东南亚华语戏剧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106]周涛.民间文化与“十七年”戏曲改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07]曾学文.厦门戏曲[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6.
[108]曾永义等.台湾传统戏曲之美[M].台北: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
[109]曾永义.台湾歌仔戏的发展与变迁[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
[110]曾永义.戏曲源流新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11]曾永义.曾永义学术论文自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12]周云龙.呈述中国:戏剧演绎与跨文化重访[M].上海:三联书店,2012.
[113]周云龙.天地大舞台:周宁戏剧研究文选[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二、主要参考论文(按作者姓名音序进行排列)
[1]安祥馥.韩中傀儡戏比较研究[J].戏曲研究,2006(1).
[2]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J].民族艺术,2008(1).
[3]白舒荣.施叔青的故园想象[J].华文文学,2007(1).
[4]陈德华.“行头”之于“人物造型”——简论梨园戏《陈三五娘》人物造型的演变[J].文学界,2010(5).
[5]陈世雄.大众化与精致化——台湾歌仔戏的两种发展趋势[J].戏曲研究,2001(2).
[6]陈世雄.海峡歌仔戏研究的两岸几个问题[J].中国戏剧,2001(11).
[7]陈世雄.论闽南戏剧文化圈[J].文艺研究,2008(7).
[8]陈雅谦.《荔镜记》的思想内涵及“陈三五娘”故事的演变[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
[9]陈益源.《荔镜传》考[J].文学遗产,1993(6).
[10]董健.20世纪中国戏剧:脸谱的消解与重构[J].戏剧艺术,1999(6).
[11]代迅.跨文化交流中的中国形象及其迁移[J].社会科学战线,2004(1).
[12]傅谨.“百花齐放”与“推陈出新”——20世纪50年代戏剧政策的重新评估[J].中国京剧,2002(2).
[13]龚书煇.陈三五娘故事的演化[J].厦门大学学报,1935(2).
[14]古大勇.大众文化时代下《陈三五娘》的改编和发展之路[J].福建论坛,2012(3).
[15]古大勇.“媚俗”、“媚雅”时代中的“坚守”——梨园戏《陈三五娘》和青春版《牡丹亭》的改编合论[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4).
[16]郭崇江.试论20世纪50年代厦语片在新马地区的发展——以《南洋商报》(1953——1959)为中心[J].当代电影,2012(3).
[17]郭汉城.传统剧目整理改编的几个问题[J].中国戏剧,1962(5).
[18]华金余.一曲人本主义的赞歌——解读梨园戏《陈三五娘》[J].四川戏剧,2009(2).
[19]黄科安.闽南文化与泉州戏曲研究[J].福建论坛,2012(3).
[20]黄科安.明代“陈三五娘”俗曲唱本之先声与流脉[J].民族文学研究,2017(1).
[21]黄文娟.新中国时期福建“戏改”与传统剧目整理改编——以梨园戏《陈三五娘》为例[J].福建艺术,2015(5).
[22]江松明.歌仔戏《邵江海》音乐创作谈[J].福建艺术,2008(6).
[23]柯子铭.对“戏改”的再认识——福建“戏改的”历史回顾[J].当代戏剧,2008(3).
[24]李红.程式的理解与人物的体验——梨园戏《陈三五娘》中“五娘”一角浅识[J].福建艺术,2005(3).
[25]李晓红.台湾新电影的大小传统与新世纪台湾电影[J].当代电影,2012(8).
[26]林立.传统与现实之间的平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梨园戏〈陈三五娘〉的改编[J].安徽文学,2007(12).
[27]林立.情欲与精神——戏曲《陈三五娘》情爱观的变迁[J].时代文学,2008(1).
[28]骆婧.经典模仿与民间想象:《陈三五娘》与《西厢记》之比较[J].戏剧文学,2008(8).
[29]马建华.文化遗产保护的环境理论探讨[J].艺苑,2007(9).
[30]彭兆荣.遗产政治学:现代语境中的表述与被表述关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2).
[31]齐珮.从佐藤春夫的《星》看近代日本的中国想象[J].日本问题研究,2014(2).
[32]商昌宝.“戏改”与“百花齐放”:20世纪50年代戏曲政策的解读[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7(3).
[33]涂秀虹.嘉靖本《荔镜记》与万历本《荔枝记》——陈三五娘故事经典文本的对比与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4(6).
[34]王曦.明嘉靖本《荔镜记》方言词缀研究[J].东南学术,2014(2).
[35]吴国钦.刍议潮剧编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戏剧,2012(7).
[36]吴慧颖.传媒革命与戏曲变迁——从厦语片到台湾电影歌仔戏[J].集美大学学报,2009(2).
[37]吴慧颖.论戏剧表演中对傀儡的模仿[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7(3).
[38]吴榕青.明代前本《荔枝记》戏文探微[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1).
[39]徐新建.“乡土中国”的文化困境——关于“乡土传统”的百年论说[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4).
[40]徐新建.当代中国的遗产问题——从“革命”到“守成”的转变[J].贵州社会科学,2011(5).
[41]叶明生.傀儡戏与地方戏曲关系考探——以福建傀儡戏为例[J].戏曲研究,2004(3).
[42]张昊.缓歌慢舞凝丝竹——“梨园戏”舞蹈探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3).
[43]张炼红.从民间性到“人民性”:戏曲改编的意识形态化 [J].当代作家评论,2002(1).
[44]张艳梅.由“人民新戏曲”到东方奇观——当代文化语境中的戏曲媒介形象辨析[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1(2).
[45]张羽.“转眼繁华等水泡”:《行过洛津》的历史叙事[J].台湾研究集刊,2008(1).
[46]郑尚宪.论古代文人风情喜剧的演变[J].厦门大学学报,1999(3).
[47]朱双一.台湾新文学中的“陈三五娘”[J].台湾研究集刊,2005(3).
[48]钟东.掞荔与磨镜——对潮州戏文《荔镜记》中婚俗的探讨[J].戏曲研究,2006(2).
[49]邹自振.福建戏剧钩沉二题[J].闽江学院学报,2005(3).
[50]邹自振.李贽的“童心说”与汤显祖的“情至说”[J].福州大学学报,2009(1).
三、课程负责人专著
1.《文本作为交往的世界——接受美学主体间性思想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现代性故事的想象机制与讲述方式——以主体间性为视角》,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海峡两岸共同记忆中的闽南戏曲文化图景——以现代性语境中的荔镜情缘为轴心兼及其他》,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
4.《古今海上丝绸之路与新时代闽南戏曲传承发展》,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19;
5.《闽南审美文化》,北京:九州出版社,2019;
6.《区域文化治理视野下的闽台歌仔戏百年大变局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23
四、课程负责人论文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含CSSCI-E)论文
1.《和谐世界的现代美学建构——主体间性视阈下的“软实力”传播》,《青海社会科学》,2008(6);
2.《节日语境中的影像狂欢 接受视阈下的贺岁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1);
3.《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接受美学》,《云南社会科学》,2010(1);
4.《从独尊意识到身心一体——后现代视阈下的实践美学》,《湖北大学学报》,2010(2);
5.《跨界的想象:当下梨园戏研究范式述评》,《福建论坛》,2012(3);
6.《主体间性交往论的想象方式——基于杨春时的现代性美学论述》,《兰州学刊》,2012(8);
7.《新纪录运动的审美现代性反思》,《兰州学刊》,2013(2);
8.《曲同调殊:戏改语境中的荔镜情缘》,《东南学术》,2013(5),(第2作者);
9.《海丝寻梦:闽南戏曲的光影之忆》,《民族艺术研究》,2015(3);
10.《闽南物语:海丝人文交流中的荔镜情缘》,《理论月刊》,2016(6);
﹡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不含CSSCI源刊)
11.《文本意义的主体间性建构——从审美理解谈解释学论战》,《吉首大学学报》,2008(5);
12.《从经典化到大众化——建国以来实践美学的传播》,《吉首大学学报》,2009(1);
13.《新闻·历史·影像——解释学视阈下的文本意义》,《电影文学》,2009(3);
14.《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照面——美学对大众文化的三种回应》,《吉首大学学报》,2009(4),(第2作者);
15.《档案作为解释的世界》,《兰台世界》,2009(8);
16.《接受美学在内地的转述译介和话语建构》,《吉首大学学报》,2012(2);
17.《从前现代性到后现代性——“公共观演场域”中的闽南戏曲》,《戏剧文学》,2012(3);
18.《陈三五娘的当代传播及其意义》,《兰台世界》,2012(17);
19.《闽台歌仔戏的文化地形与历史记忆》,《戏剧文学》,2014(6);
20.《两岸共同舆论场中的台湾纪录片(2000-2016)》,《电影文学》,2017(18);
21.《人大宣传节目的存史资政作用探析——以泉州广播电视台889新闻频道〈人大在线〉为例》,《青年记者》,2017(12月下);
22.《共同体视野下非洲电影研究的路径与价值》,《电影文学》,2022(14);
﹡其他期刊论文
23.《超越现实的精神放飞——论电子游戏的主体间性》,《中南大学学报》,2009(1);
24.《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审美教育——从电影文化的讲述传播说开去》,《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0(3);
25.《传媒作为诠释的世界——主体间性语境中的文化构建》,《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1(2);
26.《走向身心一体的交往理论——大众传媒语境中的接受美学》,《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1(2);
27.《台湾电影的现代性书写》,《集美大学学报》,2011(3);
28.《审美乌托邦的迷思——后现代文化视阈下的否定性诗学》,《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2(2);
29.《从话语独白到众声喧哗——语言学转向后的中国当代戏剧批评》,《艺苑》,2012(3);
30.《走向主体间性的虚构诗学——伊瑟尔文论思想的文化诗学转向》,《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2(3);
31.《左翼知识者的底层叙述——兼论夏衍的报告文学话语》,《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4);
32.《启蒙现代性的矛盾书写——兼论茅盾的报告文学话语》,《辽东学院学报》,2012(5);
33.《闽南戏曲史论的美学反思——基于接受美学的公共观演理论》,《艺苑》,2012(6);
34.《走向主体间性的建构主义——当下美学的教学困窘及其对策探讨》,《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3(1);
35.《戏剧仪式的跨界想象——基于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论述》,《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3(1);
36.《表征中国:左翼报告文学运动的现代性重访》,《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1);
37.《从文本性到事件化——接受视阈下的戏剧史论》,《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3(1);
38.《戏剧交往的主体间性——重释姚斯的审美认同话语》,《艺苑》,2013(2);
39.《文人论戏:歌仔戏在公共空间中的接受范式研究》,《南方论刊》,2013(5);
40.《从读者中心说到主体间性论——后现代转向中的接受理论》,《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3(5);
41.《粉墨闽南:荔镜情缘的跨学科叩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3(5);
42.《现代性语境中的艺术交往论——基于姚斯的审美经验论述》,《艺苑》,2013(5);
43.《表征闽南:歌仔戏研究的现代性寻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3(6);
44.《闽南意象:海峡两岸布袋戏史论研究》,《南方论刊》,2013(10),(第1作者);
45.《创设和谐的教研生态——现代大学教育文化的主体间性转型研究》,《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S);
46.《交光互影:闽台歌仔戏的百年传播及其当代意义》,《艺苑》,2014(3);
47.《闽南地方传统戏曲的现代性经验——华东本与邵氏本〈陈三五娘〉比较研究》,《南方论刊》,2014(9);(本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戏曲、戏剧)》2015年第1期全文转载)
48.《众声喧哗:台湾电视综艺节目的研究话语及其意义分析》,《艺苑》,2015(1);
49.《海上丝绸之路与闽南戏曲当代发展——东亚文化格局中的闽南戏曲二次创业研究》,《艺苑》,2015(2);
50.《“海丝文化圈”中泉籍菲华作家的南洋想象与闽南书写》,《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5(3);
51.《“一带一路”语境中的新泉州学——兼论泉州研究的内涵、外延与未来》,《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5);
52.《荔镜情缘:海丝文化记忆中的闽南戏曲景观》,《艺苑》,2015(6);
53.《闽南经验:两岸三地共同文化记忆中的“陈三五娘”影视改编》,《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6(1);
54.《海丝文化生态圈中的歌仔戏的跨界传播及其当代发展——以“陈三五娘”为例》,《艺术科技》,2016(2);
55.《记忆与想象:海丝文化圈中的“陈三五娘”研究》,《艺苑》,2016(2);
56.《传统的发明:历史共同记忆与“陈三五娘”的文化论说》,《艺苑》,2016(3);
57.《越界与跨域——两岸共同记忆场中的“陈三五娘”传说及其跨文类改编》,《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4);
58.《闽南经验:“陈三五娘”故事的跨剧种改编》,《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6(8);
59.《海丝文化圈中的闽台戏曲发展创新——以台湾布袋戏的跨界传播为例》,《艺苑》,2016(5);
60.《两岸共同文化场中的台湾自然书写运动》,《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6(5);
61.《东方武侠的视听盛宴——试论后现代视阈下的江湖世界》,《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
62.《超越洞穴:翻译美学“主体间性”论纲》,《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
63.《福建戏曲改革与古今荔镜情缘——海丝文化圈中的闽台戏曲文献整理及研究系列论文之一》,《艺苑》,2016(6);
64.《“椰风蕉雨”中的“闽调台腔”——歌仔戏在菲律宾的跨界传播及其历史意义》,《艺苑》,2017(4);
65.《闽南戏曲跨界传播的世界版图及其现实影响——以闽台歌仔戏在新加坡的传承发展为例》,《艺苑》,2017(5);
66.《海丝文化圈中的闽台歌仔戏》,《南方论刊》,2017(9);
67.《民间地方戏曲与现代国族叙事的历史耦合与话语裂隙——现代性视阈下的歌仔戏〈邵江海〉》,《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1);
68.《传承闽南审美文化,推动新时代美育发展——新文科背景下“本硕一体”闽南文化人才培养》,《南方论刊》,2018(12);
69.《技进于道,以美育德——“海丝先行区”卓越书法教师培养模式新探索》,《艺术生活》,2018(6);
70.《书写闽南“梁祝”的新时代精彩长卷——评〈“陈三五娘”故事的传播研究〉》,《新阅读》,2019(1);
71.《新时期以来实践美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与重构》,《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9(1);
72.《新时代视野下的李光地研究及其与中华美育精神的关系》,《中国冶金教育》,2019(1);
73.《文化自信视阈下戏曲美育思想的历史实践与新时代建构》,《中国冶金教育》,2019(2);
74.《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论话语的现代性追求》,《石河子大学学报》,2019(2);
75.《跨界对话:实践美学美育思想的历史建构及当代创新》,《中国冶金教育》,2019(3);
76.《美以明德:海丝文化视域下的闽派语文研究》,《南方论刊》,2019(8),(第1作者);
77.《新时代美育视域下闽南审美文化教学资源开发》,《高校后勤研究》,2019(10);
78.《新时代闽派美育视阈下的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艺苑》,2020(1);
79.《区域文化治理视域下的新主流戏曲及其“闽南样板”》,《艺苑》,2020(3);
80.《地方之爱:区域文化治理视野下的闽台歌仔戏百年大变局》,《艺苑》,2020(5);
81.《融合互动:文化治理视野下地方戏曲评论的新发展格局及其演化路径》,《艺苑》,2020(6);
82.《以德润心,以知促行,以美化人》,《国文天地》,2022(1);
83.《复数的共同体:百年大变局与戏曲发展逻辑》,《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3);
84.《历史交汇点上闽南高甲戏研究的价值逻辑及其经验》,《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2(3);
85.《新时代书法美育的话语建构与实践探索》,《艺苑》,2023(1);
86.《文化镜像:历史交汇点上戏曲综艺的研究取径与价值阐释》,《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3(3);
87.《共同体美学视野下的闽台歌仔戏传承发展研究》,《艺苑》,2023(5);
88.《地方文化与大学语文相互融合的闽派美育路径》,《大众文艺》,2023(14);
89.《地方美育与“本硕一体”闽南文化课程新探索》,《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7);
Q1:课程有教材吗?
A1:课程负责人独立撰写的配套教材《闽南审美文化》,已于2019年11月在“国家一级出版社”九州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Q2:要是我有问题不懂怎么办?
A2:有问题可以到讨论区查找相关帖子,若无果可以发帖寻求解决。
Q3:单元小测难吗?
A3:单元小测考虑到选课同学的具体情况,强调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全部为客观题,即选择题和判断题。
Q4:除在平台上,有什么可以联系老师和获取资讯的途径方式吗?
A4:可以关注微信群,了解最新资讯;可以在论坛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