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与学习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心理学基础:儿童发展与学习》是以当前中小学教师所面临的诸多机遇与挑战为背景,以其教育教学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依据,遵循需求驱动为理念,以实效性为原则,系统阐述儿童(青少年)发展与学习之间关系,论述了儿童的感知发展与观察力训练、儿童记忆发展与知识巩固、儿童思维发展与知识理解、儿童注意发展与学习效率、儿童情感发展与情商培养、儿童益智发展与意商提升、儿童动力系统的发展与学习动机的激发、儿童智力发展与能力培养、儿童人格发展与因材施教、儿童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针对儿童的发展与学习中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本课程针对性较强,可以作为师范生心理学基础的必修课,也可以作为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心理学选修课,还可以作为在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及其家长的心理学基础的能力提升课。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儿童发展与学习》这门课吸收与反映心理学学科前言研究成果,适应新时代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师素养所提出的新要求,旨在促进师范生更好地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指导未来教育教学实践与自身专业成长。

      根据教育部在2011年发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就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提出的要求,强调中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要引导未来教师理解青春期的特点及其对中学生生活的影响,理解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方式,理解中学生的人格与文化特点,帮助其学会创建学习环境,鼓励独立思考,学会尊重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指导他们规划自己的人生。本课程以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为依据,结合其自身的个性特征对其学习的本质、特点、方法、评价等进行阐述,从而为师范专业的学生掌握儿童认知与发展、发展与学习的规律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得到四个方面的收获:一、有助于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形成,但心理学在此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科学的心理学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它科学地解释了人的心理内容和现象,探讨了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形成的规律,阐明了人的心理活动对生活条件的依存关系,也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与意识第二性原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所以,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知识,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的心理现象的实质,更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认识论原理;自觉地同唯心主义偏见作斗争,同各种形形色色封建迷信活动作斗争,并能提高识别是真科学还是假科学或反科学的能力,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二、有助于自我观察与自我教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种基本的需要:一是解决心理与行为之间的种种冲突、障碍与困惑;一是要充实与完善自我,维护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心理学为我们揭示了心理现象与心理活动的规律,这就有助于人们科学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这对于将来从事中学教育的师范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三、有利于师范生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从教学的角度看,提高教学质量永远是我们每位老师锲而不舍努力的方向,学校更是把它作为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然而,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程时都应建立在对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以及个性心理、年龄特征了解的基础上。只有满足学生需要、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和发展水平的教学,才会被学生所接受,,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四、有利于将来的教育科研工作。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指出,教师“要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很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还要善于在自己教书育人的实践中积极地探索,投入到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中去。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苏步青用他五十多年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教学,才能深刻地了解专业知识的基础内容和实质,为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只有亲自参加科学研究,你的教学才能有新的成果和内容,使教学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而在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心理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门课程最大特点就是能与时俱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紧扣师范生培养目标,在“需求驱动”的基础上,力求较强的针对性、时代性与应用性,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追求的课程理念,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为我国的师范教育提供应有的贡献。



授课目标

1. 认知领域: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及相关理论,熟悉中学生年龄特征和个体发展的差异性,知晓中学生建构知识、获得技能、习得品德、养成习惯的过程,理解有关中学生发展的基本观念、原理及最新研究成果。

2. 技能领域:掌握观察、谈话、倾听、作品分析等了解中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的方法,学会运用相关原理分析、解决中学生发展与学习问题,能够根据中学生身心特点采取恰当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树立科学的中学生心理发展观和教育观,尊重中学生的个体差异,相信中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力,乐于为中学生创造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4.教育教学基本素养领域:能运用心理学知识指导实际教育教学工作,并能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相关专业课知识;

相关教育学科知识;

心理健康相关知识。

证书要求

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考核考核

本课程共有四种考核方式,分别是:课堂表现(含出勤)、平时作业、实验考核和期末考试。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对应关系如下: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1:掌握中学生发展与学习的相关知识

各章节

课堂表现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 2:对中学生发展与学习有明晰的认识

各章节

课堂表现

期末考试

平时作业

课程目标 3:能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各章节

课堂表现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4:初步了解与本课程相关学科的知识

各章节

课堂表现

期末考试

 

() 标准

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课程成绩满分100分,及格分数线为60分。具体评分细则如下表所示。

 

 

 

 

课 程 总 评 成 绩

平 时 成 绩

课堂表现

10%

任课老师根据学生出勤、课堂发言以

及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等进行评分。

平时作业

20%

老师根据班级学习的实际情况布置作

业(至少两次)并评分。

 

期末考试

 

70%

按照期末考试卷给出的评分标准评

分。卷面成绩 100 分,按比例折算入 总成绩。


参考资料

参考

1.黄希庭著. 心理学导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2.皮连生主编. 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3.戴斌荣主编. 中学生认知和学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5. [美]阿妮塔伍德·沃克著,陈红兵 张春莉译.教育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 陈琦,刘儒德主编. 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 姚本先主编. 心理学新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山香考试命题研究中心.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核能力[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