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是阅读的延伸。在倡导全民阅读的时代背景下,“诵读艺术”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以及师范生专业基础必修课,旨在提高大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语言再现、表现能力。
本课程围绕诵读能力的诸多要素,根据技能训练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气息、共鸣、吐字等发声技巧是构成诵读能力的基本要素;重音、停连、语速、语气等外部技巧提高诵读能力水平必要的基本功;叙述、抒情、议论等不同语体风格作品的诵读实践又是提高诵读水平的关键。按照这样的认识,我们把课程的训练体系分为“基础篇”、“提高篇”和“实践篇”来实现训练的梯度。通过基础训练、提高训练和实践训练三个训练阶梯,来对应诵读中声音、技巧和运用等三项基本技能。
本课程有如下特点:
一是训练方法接地气易练习。我校的语言训练课程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套“导练、模练、演练”的课堂训练模式。而当初的实验就是以诵读为基础,而后推广又是以诵读为模板的。因此,诵读课程的训练的方法比较成熟,“三练”对应着训练过程和标高,能做到“导练知方法,模练研技巧,演练得反馈”。
二是训练阶梯有高度有梯度。本课程的每单元、每章节的安排,都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设计的。其一是标高明确,每讲的导练环节,我们都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和范读样板提供给学生,使之建立可述可感的标高;其二是梯度合理,每一讲的标高既是训练目标又是下一讲的训练基础,所以训练环节也是环环相扣;其三是练习材料由易到难,课程中训练材料的编排,我们更是遵循“由易到难,由片段到通篇”的原则。
三是训练内容序列化模块化。气息、共鸣、吐字等发声技巧是构成语言实践诵读能力的基本要素;重音、停连、语速、语调等外部技巧提高诵读能力水平的重要环节;叙述、抒情、议论等语体风格的把控又是诵读艺术必要的基本功,而抒情、叙述、议论以及古典诗文等不同语体作品的诵读实践又是教师语言实践衡量诵读能力的重要的舞台和考场。按照这样的认识,我们把课程的训练体系分为“基础篇”、“提高篇”和“实践篇”来实现训练的梯度。通过基础训练、提高训练和综合训练三个训练梯度,来对应诵读中声音、技巧和运用等三种基本能力。
四是示范讲解可欣赏可模仿。课程负责人是我校资深教师,副教授,南通市朗诵学会的副会长,节目主持人,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其他几位老师也在诵读艺术有很高的水准和造诣。因此,每一讲,特别是不同文体的诵读部分,老师的诵读示范及辅导,是课程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值得期待的部分。除此之外,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特别是语文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我们还在第四单元实践运用模块中,精选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安排了名师导读范读环节,增强课程的师范性和实效性。
1.知识目标:厘清朗读、演讲、朗诵、诵读的不同概念和区别;认识诵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了解诵读不同文体、语体文章的特点和要求;
2.能力目标:掌握发声的基本技巧;学会运用语言的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去传达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能声情并茂地诵读各种文体、语体的文学作品;学会排练诵读节目;
3.素质目标:培养“以气托声、以声传情、以情感人”语言表现力;进一步提高语言修养、文学修养、礼仪修养、艺术修养等人文素养;
4.思政目标:通过诵读中华经典,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普通话语音基础常识。(具有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乙等以上水平)
基本的语文阅读能力。(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
初步的朗读基本技巧。(清晰、响亮地朗读文学作品)
《教师语言实践教程》(许迅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师范生职业能力训练手册》(赵晓梅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朗诵比赛与活动指南》(谢伦浩、陈洁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
《朗诵艺术的技巧与赏析》(郭玉斌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朗诵名家谈朗诵艺术技巧》(李明学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跟窦桂梅学朗读》(窦桂梅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Q :课程何时发布?A :课程单元学习视频、测试和其它资源在每周一上午8点整准时发布。
Q :共有几个单元测试?单元测试必须完成吗?A :4个单元测试必须全部完成,单元测试一般有25题左右。所有单元测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5%。
Q :必须学完一单元就立刻完成单元测试吗?A :不必要,但一定在所有单元测试截止日期前完成。(强烈建议学完一单元即刻完成测试)
Q :单元测试有什么题型?是百分制吗?A : 题型有单选和判断。单选题和判断题均4分一题,由系统计分换算。
Q :期末考试都是客观题吗?A :不。期末考试为主观题和客观题各占50分,将会在16-18周发布。
Q :期末考试怎么评判?A :期末考试客观题由系统评判;主观题,由课程团队按照试题要求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