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是大学中文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它是对各类文学史知识的总结和提升,也为后面更深入地学习、实践打下基础、开阔思路。所以,该课程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也正因为此,《文学概论》课程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它需要从感性、情绪、印象式的认识,升华到理性、思辨的认识。鉴于此,本课程将把握以下几个维度:
一是,理论分析与作品解读相结合。《文学概论》首先是一门理论课,需要引导学生逐步接受、运用理论思维。同时,更需要在已具备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充分运用其来透视、分析经典的文学作品,二者相互交融。如此,理论才有坚实的基础,作品也有一定的深度。
二是,理论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该课程的内容讲述,首先要保持严谨、系统、绵密,这是理论课程的基础。此外,在具体表达过程中,力求用幽默诙谐、妙趣横生的语言、语态、姿态来增强趣味性,让学生可以更容易地走进课程。
三是,结论性与过程性相结合。理论性课程,往往会强调对推导结论的传授,对其推导的具体过程,缺乏足够的重视。基于此,我们将重视过程性的解读,尤其是对文学创造过程,欣赏的心理过程进行深入细致讲解,让学生明白理论的来龙去脉。
四是,文学性和文化性相结合。文学,是本课程分析的对象,理论是本课程理解的内容。然而,文学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们需要在适当的契机,将对文学的理解,融入更深广的文化、生活之中,在比照中,获得更丰富的启发。
通过以上四个维度的把握,可以将文学理论深入浅出而又严谨细致地解读出来,让学生获得感性与理性相交融的思维训练,获得理论性与实践性相渗透的指引,从而真正认识到文学艺术的丰富与博大。
第一章 绪论:文学是什么?
第一节 日常生活视野中的文学
第二节 历史发展视野中的文学
第三节 逻辑概念视野中的文学
第二章 活动与文学活动
第一节 动物的生命活动
第二节 人的生活活动
第三节 生活活动与人诗意情感的孕育
第三章 文学活动的构成与发展
第一节 世界
第二节 作家
第三节 作品
第四节 读者
第四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一节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
第二节 精神生产的特征
第三节 文学生产主客体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第五章 艺术发现
第一节 艺术发现的概念
第二节 艺术发现的创作特征
第三节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第六章 艺术构思
第一节 艺术构思的概念
第二节 回忆与沉思
第三节 想象与联想
第四节 灵感与直觉
第五节 艺术构思的方式
第七章 物化阶段
第一节 物化阶段的内涵
第二节 从“心”到“手”的复杂性
第三节 物化阶段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物化阶段的即兴和推敲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第一节 “真、善、美”: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第二节 文学创造对“真”的追求
第三节 文学创造对“善”的追求
第四节 文学创造对“美”的追求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
第四节 剧本和散文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体裁概说
第二节 诗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小说的基本特征
第十章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第一节 文学典型的提出
第二节 文学典型特征的两重属性
第三节 文学典型特征的两个层次
第四节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第十一章 文学意境的美学特征
第一节 文学意境的内涵
第二节 情景交融
第三节 虚实相生
第四节 韵味无穷
第五节 意境分类
第十二章 叙事性作品的基本要素
第一节 文学叙事的内涵与特征
第二节 文学叙事的构成
第三节 文学叙述的内容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第一节 文学风格的内涵
第二节 文学风格的生成与审美价值
第三节 影响文学风格形成的因素
第十四章 文学接受
第一节 文学接受之发生
第二节 文学接受之发展
第三节 文学接受之高潮
教材:《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参考书:
1.《文学原理》,沃伦,韦勒克,三联书店,1984年。
2.《文学理论入门》,乔纳森·卡勒,译林出版社,2008年。
3.《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4.《文学理论基本问题》,陶东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5.《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6.《美的历程》,李泽厚,三联书店,2014。
7.《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伊格尔顿,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8.《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郁贤皓,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9.《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谢冕、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外国文学作品选》,郑克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Q : 选择这一门课程,是否需要读完所列全部参考资料?
A :不需要。但需要了解其中的一些主要观点、作家和作品。
Q : 课程考试是否强调对教材内容的记忆?
A : 不要求死记硬背,只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圆其说即可。
Q : 课程考试的内容,是否可以突出应用性?
A : 可以的,这正是本课程的特色所在,着重培养学生理解、应用理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