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名作如林,风格众多,精彩纷呈,本课程以点带面,从具体论题入手,力求再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总体风貌。具体而言,本课程有如下特点:
一、立足教材,重构课程体系,融宏观与微观于一体
本课程主要从文学母题、审美追求、艺术技巧几个层面重构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有作品选因单篇独立而缺少系统观点的缺限,以统一的大题目关合统摄各篇作品,在精讲作品的同时,使课程具有历史的纵深感与连贯性,帮助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理解作品。各单元具有相对独立性, 课程结构具有系统性,融宏观与微观于一体。
二、立足源流,精选篇目,融理论与鉴赏于一体
该课程每一章节均从源头讲起,进而梳理流变,在具有概括性的文艺理论统摄下,以某一主题为契入点,精讲文学作品,理论是作品的统领,作品是理论的印证,融理论与鉴赏于一体。
三、角度新颖,视角多变,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从人、社会、自然、艺术等多维度审视与分析古代文学现象,评价古代作家作品, 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传统文化教育以及专业素养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在优化教学资源的同时,促进学习者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四、立足基础,引入前沿,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该门课程既能保证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 又能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知识诉求与能力训练需要, 能帮助提高学习者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综合运用文献学、美学、历史学、语言文字学等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现象的能力。
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悲秋”“伤春”“士不遇”“乡愁”“相思”等几大主题之内涵与发展过程,掌握“中和之美”“平淡自然”“含蓄蕴藉”艺术追求之内涵,能理解“章法安排”“琢字炼句”“比兴寄托”“动静安排”“虚实相生”“典故运用”等艺术技巧赏鉴古代诗词,具备一定的作品鉴赏能力。
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学作品与古代文献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具有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感知能力。
郁贤皓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课程讲授过程中会引用学界前沿观点与理论,因为是上课,无法一一注明出处,若涉及侵权,请谅!
因课时有限,提炼的五大主题、三大审美追求、六大艺术技巧并不能全部囊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创作,所选篇目也多以诗词为主,还有很多优秀作品未能选入,学生可根据兴趣课后自行探索。
本课程虽名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名篇精讲》,但在具体设计时,考虑到学时,若选择单篇作品作深入透彻全面讲解,则只能涉及14个作家的14篇作品,面非常之小,所以我们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基础上重构了课程体系,力求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有限地课时内最大程度地向大家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作品讲解则是围绕每一单元主题作提纲挈领地阐释,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