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建设目标
1.提升学生对中外传媒法制史的全面了解
该项课程通过介绍中国、美国、欧洲的传媒法制史的概况和发展脉络向学生呈现了一个既有横向对比又有纵向发展的传媒法制体系。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富有历史学与法学的教学逻辑,并兼顾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通过一个导论课程与三个分论课程的框架形成了丰富完整的教学大纲,激发学生对传媒法制史兴趣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中外传媒法制史的全面了解,弥补了学生先前对传媒法制史这一方面的知识空缺。
2.传媒、法治、历史三重维度理解课程内容
该项课程的内容涉及新闻传播学、法学、历史学的内容,学生通过该课程的知识学习和课后实践能够掌握从传媒、法治、历史这三重维度去理解课程的内容并学会运用多学科视角和跨学科思维的方法来学习传媒法治,去探索相关问题。这与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多方面了解传媒法制史和培养学生综合思考的能力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
3.分国别的对中外传媒法制史的发展脉络进行概览
该项课程通过区分中国、美国、欧洲的传媒法制史的课程设置,按照国别的不同分别梳理了中国、美国和欧洲的传媒法制史,介绍了它们独有的传媒法制史特点。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能针对性地梳理出不同国家的传媒法制史脉络,而且能够通过横向的对比呈现出不同区域下不同国家的传媒法制发展历程的共同点与特殊之处,方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富有逻辑地形成传媒法制史的理论框架,把握传媒法制史发展的整体脉络。
4.将大思政融入传媒法制研究生的教学中
各个地区与国家的传媒法制史发展与当地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民族价值观等上层建筑息息相关,该课程内容通过对各地传媒法制史的梳理与介绍,揭示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传媒法制史有所不同的背后深层原因在于其民族文化和民族价值观的差异。特别是在中国传媒法制史的课程内容中体现的我国近现代的历史背景与民族价值观,旨在引导学生们在了解中国传媒法制史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把握这段历史背后蕴含的民族价值观的主旋律,成为有“大视野、大使命、大情怀、大格局”的新时代研究生。
二、课程主要内容
1.中外传媒法制史总论
总论的内容是该项课程的第一个部分,这部分的内容是对整体课程的导入与概括,其介绍了该项课程的总体授课计划、参考书目以及研究方法。总论对当下传媒法制史的研究现状与重点的研究领域做出了系统的整理与罗列,阐述了传媒法制史研究的必要性与价值,揭示了该项课程对我国传媒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启发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去探索传媒法制史领域。
2.欧洲传媒法制史
欧洲传媒法制史课程开篇通过介绍了三种媒介体制的下报业、政治平行性、专业化程度以及国家在媒介体制中的角色这四个方面的差异和这三种媒介模式下的典型国家让学生了解欧洲传媒法制史的背景。紧接着课程按照时间顺序阐述了南欧、北欧、西欧和东欧国家的传媒法制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总结出了欧洲传媒法制史的变迁特点,形成了对欧洲传媒法制史的总体概览。
3.美国传媒法制史
美国传媒法制史课程以《美国大众传媒法》这本书为主要的参考书目,通过具体讲解美国传媒法制史中诽谤、侵害隐私和版权侵权这三个部分的历史发展和从中折射出的美国传媒法制的变迁特点来对美国传媒法制史进行了有条理且有重点的分析。美国传媒法制史课程还通过讲解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案例,如“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等案件生动地呈现美国传媒法制史独有的特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美国传媒法制史与其它地区、国家的传媒法制史的异同。
4.中国传媒法制史
中国传媒法制史课程以《中国新闻法制通史》这一系列书为重要参考书目,主要介绍了中国近代与当代两个时期的传媒法制史。中国近代传媒法制史部分通过介绍民国初期、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民国南京政府前期、中期和末期四个时期中传媒法制的时代背景、立法活动、传媒法制特点等方面对中国近代的传媒法制史进行了梳理。中国当代传媒法制史部分则通过区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阶段与社会主义时期这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着重介绍了社会主义传媒法制史初创、曲折发展、恢复重建和新阶段的四个不同时期下中国传媒法制史的社会背景、立法活动和内容。该部分课程聚焦于中国近现代传媒法制史的的发展过程,为学生更好学习中国的传媒法制铺垫丰富的历史背景。
三、课程预期成果
1.自觉学习能力
《中外传媒法制史》课程联动使用各教学平台,把视频教学与屏幕共享汇报结合起来运用于课堂当中。通过视频教学,打破纯语音教学的疏离感,监督学生有效学习。中外传媒法制史内容庞杂,涉及到的国家、法律法规制度、传媒的形态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性。在线课程教学的结合有助于将学习内容以现代化技术保留下来,方便学生回顾学习。学生自觉能力的提升同时有助于实现课程教学目的完美实现。
2.自我分析与独立思考能力
《中外传媒法制史》的课程体系与总体框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的教学更加体系化和逻辑化。线上教学方式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展示时间,屏幕共享汇报与考核作业的提出促进学生对于疑难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与团队讨论,在思考与讨论中加深理解,开拓思维。该课程的作业方式能够根据研究生学习的习惯进行作业的完成和提交,还能够充分地进行作业的点评和改进,有助于检验和提升课程学习的效果。
3.解决问题能力
传媒法制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相关的史料非常丰富,课程建设注重搜集与翻译史料的过程中故事化元素的记录和收集,从而在备课的时候融入到线上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媒法制史。通过师生的充分交流与思考,学生能够在理解学习方法与研究思路后将所学用于解决该课程相关疑问、其他研究主题的重点问题甚至运用于具体实践。
四、课程特色亮点
1.在教学模式上,本课程联动使用超星、“腾讯会议”、微信等平台,充分利用线上教学的资源,发挥各平台的不同优势,在有效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的同时,保留线下教学的“在场感”,有利于课程材料的分发、多元化的课程材料展示,便于学生灵活安排时间主动参与课堂。
2.在教学内容方面,本课程的重要内容来源是传媒法制史的文献史料,中外传媒法制史内容庞杂,涉及到的国家、法律法规制度、传媒的形态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性。项目组教师通过大量检索与整理挖掘传媒法制史的史料,挖掘其中的故事化元素,有助于课程的进一步体系化开展。从课程内容改革入手提高线上课程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传媒法制史的兴趣。通过历史案例和传媒法制史的发展脉络,使得学生知晓某一制度或某一理论概念的来龙去脉,从而更立体化的理解和掌握传媒法制史。
3.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采用了把视频教学与屏幕共享汇报结合起来运用于课堂等多种方式以解决线上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实时互动性较差从而难以把控课堂节奏的问题。充分地认识到线上教学的问题并且通过内容、模式、体系的完善以形成热闹的课堂氛围,对学生上课状态进行监督、管理。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