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地学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全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环境地学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核心基础学科,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宜居地球提供科学的基础。城市环境地学源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探索和解决城市化背景下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生态、健康、环境和灾害问题。 本课程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思维为导向,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将地理学、气象学与气候学、大气科学、环境化学、土壤学、生态学、地质学、城市规划等学科的知识内容围绕城市环境地学问题组织起来。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不同学科的同学拓展知识视野,树立科学思维,提高地球科学素养;中学地理教师也可以进一步深化拓展专业知识。 城市环境地学——您身边的地球科学。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城市环境地学”是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华东师范大学“理性、科学与发展”通识模块课程。本次开课为第七轮开课,前六轮已有8000多人参加。课程本着将知识、科学思维方法与价值教育相结合的理念,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内容涵盖城市气候、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着重介绍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演变和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与防控、地质地貌与灾害、风险评估和协同发展等章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不同专业的同学拓展知识视野,激发探索思考热情,提升思维品质和地球科学素养。

本课程由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11位教师参与讲授,包括柳林高级工程师、陈振楼教授(原教育部地理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束炯教授(上海市教学名师)、王格慧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气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杰青)、殷杰教授(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国地理科学十大研究进展”)、王东启教授、毕春娟教授、白开旭教授、姜允芳教授、张超副教授、赵卿副教授等。

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以超越知识点的思维教育为导向,不仅有基础知识和原理板块,而且还在延伸学习板块中介绍了前沿性研究成果,并引入相关案例进行分析讨论,通过三者的融会贯通,以期培养同学的地学思维、系统思维和分析复杂地学问题的综合能力,加深对生态文明思想以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欢迎大家加入课程学习交流。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高中毕业所应知应会的各科知识。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1]郑度,谭见安,王五一.环境地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陈余道,蒋亚萍.环境地质学(新一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8

[3]周淑贞,束炯.城市气候学.气象出版社,1994

[4]唐孝炎,张远航,邵敏.大气环境化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黄延林,马学尼.水文学(5).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6]肖羽堂,城市污水处理技术.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5 

[7]陈振楼,毕春娟,王东启,许世远.城市降雨径流污染与河岸带生态阻控机制研究.科学出版社,2014

[8]陈振楼,王军,黄民生,许世远.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共性技术集成与服务信息系统构建.科学出版社,2014

[9]许世远,陈振楼,俞立中等.苏州河底泥污染与整治.科学出版社,2003

[10]陈怀满.环境土壤学(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19 

[11]唐雪娇,沈伯雄.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12]宋永昌.植被生态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13]刁承泰.城市地貌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4]中国地质学会城市地质研究会.中国城市地质.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

[15]戴文亭.土木工程地质(2).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16]张忠苗.工程地质.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17]潘懋,李铁锋.灾害地质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8]李烈荣.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地质出版社,2003

[19]姜允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常见问题

Q1:如何学好这门课程?

A1:大家可通过将视频、课件、参考文献以及参与课程讨论、提问等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来学习课程。

Q2:课程内容这么多,但我只对其中一部分感兴趣,可以参加课程学习么?

A2:完全可以,大家尽可以选择自己关注和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浏览。

Q3:为什么设置延伸学习材料板块?

A3:延伸学习材料板块既包括华东师范大学教学团队教师的最新科研进展、相关参考文献,也有引起社会公众关注的视频资料,希望满足同学们的多样性学习需求,也希望会带来新视角、新思维、新启发。

Q4:参加课程学习收费么?

A4:学习、浏览、下载资料都是完全免费的。只有当成绩达到合格要求,需要办理电子版认证证书时,才需支付课程证书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