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本课程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设立的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本课程视频由朱旭教授、顾术实副教授录制,用于《信号与系统》课程的课前预习。请同学们观看预习视频,并在雨课堂上进行预习题作答。
本课程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设立的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本课程视频由朱旭教授、顾术实副教授录制,用于《信号与系统》课程的课前预习。请同学们观看预习视频,并在雨课堂上进行预习题作答。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时域、频域、复频域等分析法,贯彻理论实践并行的育人理念,在核心价值引领下培养“新工科”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物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学习通信原理、移动通信等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科学素养,激发学生从事相关科技行业、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相结合的使命感。
授课目标
本课程是广泛覆盖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是衔接先修数学课与后续专业课的桥梁。
总体目标:结合本校“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定位,面向新一代信息通信行业,积极培养具有扎实通信工程理论和知识、德才兼备的卓越“新工科”复合型创新人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系统的时域、频域、复频域分析法,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法等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科学素养,激发学生从事相关科技行业、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相结合的使命感,为学习通信原理、移动通信等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课程具体目标阐述如下。
知识目标:学生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利用时域、频域、复频域、状态变量等基本分析方法对线性时不变系统进行分析处理,能分析现代通信等系统的数学模型,会计算系统的时频特性。
能力目标:使学生充分具备输入输出法的数学建模能力、时频联合的系统分析能力、通信系统的设计能力和仪器使用及创新能力,从行业应用需求出发,能设计简单系统,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
素养目标:了解电子通信领域的历史发展脉络、名人事迹和前沿动态,培养家国情怀、科学精神、行业使命感,具备终身学习、分享协作的品格素养。
成绩 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课程大纲
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课时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信号的概念,系统的概念,电信号的概念,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模型,信号与系统的关系;了解信号的分类,掌握典型信号的函数表达式;掌握信号的运算;熟练掌握奇异信号及其性质;掌握信号的分解(阶跃函数分解,冲激函数分解,正交分解);了解正交函数集;了解系统的分类;了解系统的线性、时不变性、因果性。过程与方法目标:判别连续时间信号的周期;灵活运用奇异信号的性质求解信号的计算;掌握信号的分解算法,尤其是冲激信号的分解方法,掌握正交函数分解,熟练掌握系统特性的判断。
1.1 信号的分类
1.2 典型信号
1.3 信号的运算
1.4 奇异信号
1.5 信号的分解
1.6 系统特性的判断:线性、时不变性、因果性
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课时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连续时间系统的数学模型;理解电路系统建立微分方程的基本原则;掌握时域经典法求解微分方程;熟练掌握冲激函数匹配法求解跳变值;深入理解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理解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熟练掌握卷积的概念、计算和性质;熟练掌握时域系统模拟框图的画法。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建立数学模型对系统分析的作用;理解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的求解思路,体会卷积求解算法的优势;深入掌握卷积计算的原则,加深对卷积抽象概念的理解。
2.1 连续时间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
2.2 时域经典法求解微分方程
2.3 冲激函数匹配法
2.4 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
2.5 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
2.6 卷积
2.7 时域模拟框图
傅里叶变换
课时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周期函数的傅里叶级数分析;掌握波形对称性与谐波特性的关系;理解吉布斯现象;掌握典型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表达式;掌握周期信号频谱图的特点;理解非周期函数的傅里叶变换;深入理解频谱密度函数的定义;理解傅里叶变换与傅里叶级数的对应关系;熟悉掌握典型非周期函数的傅里叶变换对;熟练掌握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熟练掌握卷积定理;掌握周期函数的傅里叶变换,周期函数的频谱特点;掌握抽样的概念,抽样信号的频谱特点;掌握抽样定理。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分析与傅里叶变换分析的区别;掌握非周期信号(单脉冲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分析;掌握复指数信号(三角信号)通过LTI系统的频域分析法;掌握抽样定理与抽样信号频谱的综合运用。
3.1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展开
3.2 波形对称性与谐波特性的关系
3.3 吉布斯现象
3.4 典型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
3.5 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6 典型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7 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
3.8 卷积定理
3.9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10 抽样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11 抽样定理
拉普拉斯变换
课时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与收敛域;重点掌握单边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与基本性质;熟练掌握拉普拉斯逆变换的计算方法;熟悉用拉普拉斯变换分析电路网络;重点掌握系统函数H(s)的概念;掌握利用系统函数分析系统时域、频域特性的分析方法;理解全通函数和最小相移函数;理解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和确定稳定性时域频域条件;理解双边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和收敛域;理解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熟练掌握拉普拉斯逆变换的部分分式展开计算方法;熟练掌握利用拉普拉斯变换求解微分方程和分析电路网络;熟练掌握利用系统函数分析LTI系统的时域特性、频域特性以及稳定性,会画s域系统模拟框图。
4.1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
4.2 拉普拉斯变换的收敛域
4.3 典型信号的单边拉普拉斯变换
4.4 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4.5 拉普拉斯逆变换
4.6 拉普拉斯变换求解微分方程
4.7 s域元件等效模型
4.8 系统函数H(s)
4.9 全通函数和最小相移函数
4.10 系统函数判断因果性和稳定性
4.11 双边拉普拉斯变换
傅里叶变换的应用——滤波、调制、抽样
课时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频域系统函数的概念;熟悉无失真传输的定义、频域条件和时域条件;掌握理想低通滤波器的时域特性和频域特性;了解系统的物理可实现性;了解信号调制和解调的基本原理;掌握从抽样信号恢复连续时间信号的基本方法;了解频分复用与时分复用的基本概念。过程与方法目标:基本掌握利用频域系统函数分析系统特性和求解系统响应的方法,并与拉氏变换进行对比;熟练掌握理想低通滤波器的应用方法,综合运用调制、滤波、抽样的系统功能,完成一个系统的频谱分析。
5.1 频域系统函数
5.2 无失真传输
5.3 理想低通滤波器
5.4 系统的物理可实现性、佩利—维纳准则
5.5 调制与解调
5.6 任意信号通过理想低通滤波器
5.7 从抽样信号恢复连续时间信号
5.8 频分复用(FDM)与时分复用(TDM)
信号的矢量空间分析
课时目标:自学
6.2 信号矢量空间的基本概念
6.3 信号的正交函数分解
6.4 完备正交函数集、帕塞瓦尔定理
6.5 沃尔什函数
6.6 相关
6.7 能量谱与功率谱
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课时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离散时间信号和离散时间系统的概念;掌握常用的典型序列表示方法;掌握序列的运算;熟练掌握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模型——差分方程的建立和求解;掌握单位样值响应的概念;掌握离散卷积的概念,计算和性质;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熟练求解常系数差分方程,掌握时域经典法、离散卷积法;明确差分方程与微分方程的关系,利用迭代特性求解初始条件;掌握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单位样值响应的求解方法,利用LTI系统的性质;掌握离散时间系统时域模拟框图的画法;熟练计算离散卷积,灵活运用离散卷积的性质。
7.1 典型序列
7.2 序列的运算
7.3 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模型——差分方程
7.4 时域经典法求解差分方程
7.5 零输入、零状态法求解差分方程
7.6 单位样值响应
7.7 离散卷积(卷积和)
z变换、离散时间系统的z域分析
课时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z变换的定义与收敛域;掌握典型序列的z变换;掌握逆z变换的概念;熟练掌握z变换的基本性质;理解z平面与s平面的映射关系;理解z变换求解差分方程;掌握z域系统函数H(z);掌握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的定义;掌握离散时间系统的频率响应。过程与方法目标:熟练掌握拟z变换的分式展开计算方法;灵活运用z变换的位移性求解差分方程;综合运用系统函数,与差分方程、z域模拟框图、零极图、完全响应建立联系;深入理解z平面与s平面的映射关系,利用z平面几何分析法分析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特性和频域特性。
8.1 z变换的定义
8.2 典型序列的z变换
8.3 z变换的收敛域
8.4 逆z变换
8.5 z变换的基本性质
8.6 z平面与s平面的映射
8.7 z变换求解差分方程
8.8 系统函数H(z)
8.9 系统函数判断因果性和稳定性
8.10 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DTFT
8.11 离散时间系统的频率响应
8.12 数字滤波器
反馈系统
课时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信号流图的概念;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信号流图的化简方法;
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
课时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状态变量、状态矢量、状态方程的概念;熟练掌握建立连续时间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的状态方程;了解状态方程的求解方法;了解系统可控性和可观测性的判别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梅森公式;理解状态变量分析法的原理,与输入输出法进行对比;掌握利用电路图建立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掌握利用系统函数画信号流图,进而建立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熟练掌握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的标准形式;基本了状态方程的时域求解和变换域求解方法。
12.1 状态变量和状态方程
12.2 状态方程的建立
12.3 连续时间系统的状态方程求解
12.4 离散时间系统的状态方程求解
12.5 状态矢量的线性变换
12.6 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观察性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参考资料
主要教材:
郑君里,信号与系统(第三版)(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ISBN: 9787040315196
郑君里,信号与系统(第三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ISBN: 9787040315189
参考书:
奥本海姆等,刘树棠译,信号与系统 (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ISBN: 978712119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