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学习审讯这门课?
1、审讯在侦查中的重要性
侦查可通俗的分为破案和办案两大阶段。随着公安科技的迅猛发展,破案的能力大幅提升,而审讯办案成了侦查的瓶颈。人抓来了,突破不了,犯罪嫌疑人翻供高居不下。如何在审讯中突破犯罪嫌疑人,获取真实稳定的口供,始终是困扰侦查人员的一大难题。
2、国内审讯存在的问题
当前审讯能力的提升主要还是依靠师徒相传及自我学习提升,存在个性化、个案化、经验化、碎片化、科技含量小等问题。同时缺少理论支撑和系统研究,尚未提升到理论高度,不利于审讯的标准化和体系化。这也同时导致我国侦查部门至今却没有正规的警察讯问培训手册和体系化的讯问实务培训,这与美国英国上世纪就制定了警员讯问学习手册,开展警员系统培训讯问技能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在此背景下,该课程将重点总结国内外科学体系化审讯范式,结合当前科技发展,将审讯科技与基于心理科学的审讯理论相结合,推介适合我国法律背景的体系化审讯范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该课程的优势在哪里?
1、课程力求“能上天、能入地”,即做到理论前沿性、体系化,同时注重实操性和实用性。
结合多年的教学、科研及实践经验,本课程将审讯分成三大阶段:一是传统的块状审讯理论教学,二是当前广受一线公安欢迎的体系化审讯,三是正在发展中的智能化审讯。
本课程内容将重点介绍国内外最前沿的体系化审讯模式,如受到全国广大一线公安认可的“宗奇模式”、基于焦虑心理规律的审讯范式等。通过32课时的学习,让学生在本科阶段能够掌握体系化审讯的精髓,为未来审讯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会介绍智能化审讯的发展现状。
2、主讲教师理论与实践结合:常年参加公安部审讯研讨会,同时常年给一线民警培训
主讲教师之一庆海涛:应用心理学硕士毕业,管理学博士。在南京市公安局刑侦局办案指导科工作一年,栖霞分局预审大队工作一年。13年被聘为南京市公安局刑侦外聘专家,参与多起重大疑难案件的测谎及审讯工作;多年给一线公安在职民警做审讯培训。如江苏省公安厅、江苏省安全厅、江苏省监察委、全国各省森林公安局、全国各地地方公安、海关缉私局等。
3、大量一线公安制作的真实及模拟的审讯视频
审讯视频非常稀缺,同时制作难度较大。本课程将介绍一些经典的真实审讯视频,同时介绍一些经典的模拟审讯视频。
4、国内审讯专家直接或间接参与教学
(1)著名审讯专家及公安部特聘审讯专家:吴克利(国内顶尖审讯专家)、张宗奇(郑州市公安局,宗奇模式创始人)、吴俊(武汉市公安局刑侦局)等。
(2)公安部及公安厅预审专家库成员:陶发银、金鑫(南京市公安局栖霞分局)、张广涛、王力(南京市公安局刑侦局)、刘杨(江苏省公安厅刑侦总队)、刘云(深圳市公安局刑侦局)、杨宁(邢台市公安局五处)等。
1、了解侦查讯问的概念、原则、理念及发展
2、熟练掌握讯问笔录的制作
3、熟悉犯罪嫌疑人的常见拒供及供述心理
4、熟悉掌握审讯犯罪嫌疑人供述心理规律
5、掌握各类审讯方法及策略
6、熟悉掌握国内最前沿的体系化审讯范式,如宗奇模式,九步审讯法的修订模式,测谎与审讯的结合模式,基于焦虑心理的审讯范式等
7、了解域外体系化审讯范式,如美国九步审讯法、欧洲PEACE等
1、根据模拟视频,制作讯问笔录
2、根据案情,模拟审讯
第一章:概论
先导课
讯问概述
概述内容
制作讯问笔录
讯问心理
讯问心理1
讯问心理2
讯问策略与方法
讯问策略与方法概述
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需搞清的几个关系
使用证据1
一、法律基础
熟悉《刑法》、熟练掌握《刑事诉讼法》及相关立法及司法解释,《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公安机关执法细则》,2019版《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各类《证据指引》等。
二、心理学基础
了解《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相关知识。
一、书籍
[1] 周水清.审讯策略与取证技巧[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
[2] 里德,英博等.审讯与供述[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5.
[3] 季宗堂.审讯侦查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4] 毕希茜.心理突破:审讯中的心理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7.
[5] 理查德. 警察审讯与美国刑事司法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
[6] 古德琼森.审讯和供述心理学手册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7] 毕惜茜.侦查讯问学 [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
[8]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9] 西奥迪尼.影响力 [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10] 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 [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二、文章
[1] 何家弘.从“硬审讯法”到“软审讯法”[J].人民检察院,2008(17):57-60.
[2] 赵桂芬.论讯问中的心理强迫[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3(2):59-65.
[3]Richard A Leo. Inside the interrogation room[J].The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and Criminology,1996.
[4] 毕希茜.也谈审讯中的“软审讯法”[J].中国检察官,2011(2):9-11.
[5] 郝宏奎.侦查讯问改革与发展构想[J].法学,2004(10):70-76.
[6] 秦宗文.以引诱、欺骗方法讯问的合法化问题探讨[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7 (2):129-136.
[7] 刘谋斌. 关于审讯未来的思索[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5):149-156.
[8] 马皑、宗会生.审讯方法及其心理学原理[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1):.48-58.
[9] 云山城.侦查讯问主要理论研究述评[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4(11):9-16.
[10] 马皑,宗会生.审讯方法及其心理学原理[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1):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