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课对象:学院全日制本科生
课程总学时与学分: 32学时2学分
开课形式:选修课,理论学习(30%左右),社会实践(70%左右)
选课要求:
1.每周六上午10:00,根据课程会安排一天以上外出实践;
2.理论课地点为9号楼6号演播厅,社会实践上课地点为校外教育基地等;
3.要求能保障外出实践时间,不能保障上课时间建议不选修本课;
4.外出实践期间,严格遵守校纪校规,听从教师安排,不得随意和私自离队;能吃苦,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老师团队:
王丽:博士,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播音主持专业学科带头人;研究专长为红色文化传播、主持传播研究、媒体经营与管理、媒体融合研究等。兼任湖北省演讲协会会长、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顾问、湖北省大学生全民阅读示范基地负责人 。
彭涛:博士,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现为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专长为影视艺术、大众传播和新闻业务。社会兼职有:中国电影电视评论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湖北省广电协会理事等。
李理:博士,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专长为媒介伦理。曾获首届“媒介法规与伦理优秀学术成果奖”、“媒介秩序与媒介文明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湖北省人大优秀研究课题三等奖、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辛静: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博士,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近年来,在海外出版网络新闻比较研究的英文学术专著1部;在中国出版关于新媒体与社会变革研究的编著1部。
陈科:博士,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问学者,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媒介社会学,媒介伦理法规,主讲课程:《新闻道德与法规》、《媒介批评》等。
张璋:硕士,新闻传播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技术与实践。
课程内容:
《红色经典阅读与传播》课程拟选取“经典文献、新闻报道、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四类代表性红色经典作品,以党史脉络为教学时间轴,聘请校内外教师和朗诵名家联合授课;以地理区域为教学空间轴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在课堂和红色教育基地学习和阅读红色经典,再走进社区、学校,面向社会传播红色经典,通过在实践教育基地“沉浸式走读”完成学习、阅读、研究和传播红色经典,实现理论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红色经典阅读与传播》课程通过“走、学、研三融合”教学模式,立足“带着问题去,带着感悟回”,透过对红色作品的“读、问、播、论”,实地探访红色教育基地,沉浸式体验和感悟红色文化魅力;对话学术大咖,深度阅读红色经典文本,提升学生对红色经典作品的鉴赏能力;通过写考察札记和思想感悟、录制音视频学习作品等方式记录红色文化,同时研讨新时代背景下红色经典传播的内涵、意义和时代价值,探究新媒体时代红色经典创新传播样态,提升新一代新闻专业学生的思想水平、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课程特色:
(一)“代入感”为导向的红色经典历史脉络与理论架构的学习。综合时间轴、空间轴、类型、难易度等多方面的考量,进一步精选代表性红色经典作品,厘清红色经典的历史脉络,系统化理论架构,进而优化理论课程内容,形成亲近感和代入感,提高对红色经典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掌握红色经典传播形式的嬗变、价值重构和意义再生。
(二)“领悟力”为主导的红色经典的理论讲授与价值引领的研究。探索“沉浸实景教学模式”,采用“名家导读、校际合读、师生共读、学生领读”四位一体阅读方式,透过对红色作品的“读、问、播、论”,让学生自觉喜爱研读红色经典;重在“人文立课”,即注重探寻红色经典的人文精神,将知识传授与人文素养培养相结合;其次,关注用作品的正能量、新时代价值观浸润学生心灵,在增加文化自信的同时自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自觉性”为核心的沉浸实践教学模式与教学体系的建设。 一是谁来讲授?除了本课程主讲团队外,还将充分利用新闻传播学的优势资源,形成包括播音员、主持人、作家、演员、展馆讲解员以及政治、文学等领域专家在内的“领读/领讲团”,在明星效应影响下让红色文化拥有更多大学生粉丝。二是在哪里学习?将兼顾传统课堂与沉浸式课堂。师生共赴红色纪念馆、名人旧居等红色教育基地,走进经典名篇,让红色文化“活”起来。三是如何学习?通过“知识问答、角色扮演、故事讲述、名篇诵读、汇报展演”等多种手段学习,学生还参与教案打磨、拍摄剪辑、公众号运营以及访谈札记、科研论文撰写,让学生全方位投入进来。
(四) “复合型”为目标的多样态考核方式与能力培养的方向。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将思想政治培养和专业人才培育辩证统一起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复合型能力。一是思想政治培养方面,从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出发,通过走读红色经典、相约乡读、大学生红心宣讲团、恽代英采访团等社团的实践活动,线上线下多种形式面向社会各群体宣讲传播红色经典,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操和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二是专业人才培育方面,包括考核学生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文字新闻稿,音视频作品,以及运营公众号、做出镜记者、编辑新闻网站等。产出多样态的学习作品与成果,提升学生策划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
本课程考核方式以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分,其中平时成绩占总分的60%,期末成绩占总分的40%。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设置理论课课后习题作业;为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设置实践课课后文字及视频作业;为培养学生组织策划能力,设置走读红色经典学习成果展演;为培养学生和自主创新能力,设置写作围绕《红色经典阅读与传播》课程创新方式及成果小论文。
(一)平时考核
1、理论课平时作业占比30%(理论作业共4次)
(1)文章紧扣主题,内容丰富充实,条理清晰富有逻辑15%
(2)语言表达流畅,无语法错误,易于理解15%
习题一:如果你有机会与《共产党宣言》的中文译者陈望道对话,你想对年轻时候的陈望道说些什么?
习题二:请将文字整理成文档上传。朗读《共产党宣言》片段(自选),并把对陈望道先生说的话一起制作成一个小视频。
习题三:学习了“记者小方”的事迹之后,请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谈谈你对于“新闻工匠精神”的认识。
习题四:《狼牙山五壮士》曾被选入小学课本,现在重读《狼牙山五社士》,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2、实践课平时占比70%(小组实践作业2次,个人实践作业2次)
课后作业类型主要包括文字类和视频类,其中文字类包含公众号、新闻稿;视频类包含vlog视频、音频幻灯片、新闻报道(出镜记者)等。作业评分标准主要分为两点:作业完成时间和作业完成质量,其中文字类作品要做到主题鲜明、语言流畅、逻辑清晰、图文结合;视频类作品要做到画质清晰、叙述流畅、风格突出、声画匹配。
(1)实践课课后作业占40%
①文字类作品语言流畅、图文结合、逻辑清晰20%
②视频类作品画质清晰、叙述流畅、风格明显20%
(2)实践课带队老师打分30%
①前期充分参与策划,查找资料、撰写文本10%
②中期参与度高、教学现场表现良好10%
③后期作业及时完成、作业质量高10%
(3)加减分标准:
①加分项:助教3分、组长2分、多实践一次1分、协助老师整理课程汇报1-2分、课程综合突出表现者5分(如:课程文本策划、课程拍摄、表演、提问、典型发言等)。
②减分项:请假三次2分、请假四次3分,以此类推。
③多去实践一次可抵消一次请假。
(二)期末考核
1、走读红色经典学习成果展演50%
(1)汇报紧扣主题,内容丰富,逻辑清晰12.5%
(2)语言表达能力强,语音规范,语流流畅12.5%
(3)肢体语言自然,较好运用副语言进行配合12.5%
综合素质12.5%
2、围绕《红色经典阅读与传播》课程创新方式及成果小论文50%
(1)主题鲜明、视角独特、具有创新性12.5%
(2)内容充实、论述完整、逻辑清晰12.5%
(3)语言表达流畅,无语法错误,易于理解12.5%
(4)论文格式正确,符合规范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