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音调摹写,是人情的音响艺术化呈现。音乐作用于听觉,并由动听达到动情,由心灵流向心灵。
“唯乐不可以为伪”,音乐在展示自身独特魅力的同时,也在散发着人类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每一首经典音乐都是一套真情的心灵密码,它将乐者与听者的心紧紧相连。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只要乐声响起,只要真情咏叹,就会有跨域时空的心灵对话,就会有高山流水之间千古知音的空旷回响。
每一种人生都记录着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轨迹,既有人类共性的起、承、转、合,又有宇宙苍生独一无二的生命形态。一个人的诞生正如一首音乐的创生,都饱含着情感的交融与孕育的煎熬,十月怀胎、瓜熟蒂落。
每一首音乐都承载着音乐家对人生的体验与感悟,甚至是音乐家一段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于是,音乐中必然浸润着人生的智慧与情感,生命的进化过程也可以升华为一首动人的音乐。如此,音乐与人生就有了彼此观照,相互印证的机缘。不是有意将一门音乐艺术课牵强地讲成一门人生哲理课,而是音乐本身就蕴含着人生的苦辣酸甜、悲欢离合、起伏跌宕,于是,“音乐与人生”这门慕课就水到渠成、应运而生了。
本课程以音乐启迪人生,用人生解读音乐,将音乐的主要构成要素和主要艺术形式与人生的某一个领域或与人生相关的某一个方面进行对接、交融,形成通识,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理解人生!并逐渐进入到内在自觉,非功利性的审美追求,丰富情感、提高修养、完善人格,激发创新意识,将人生升华至审美化的境界,赋予人生更加崇高的价值追求!
1.学习完每讲课的视频后,根据老师所提的问题,以答题和讨论的形式进行,讨论题目在“课堂交流区”作答,讨论以活跃度进行计分,占总成绩的60%;为了检验学员的学习效果,学员在学习结束后需完成期末测试,占总成绩的40%
2.课程按百分制计分,60~84分为合格,85~100分为优秀。
本课程的学习者可以是音乐零基础的学生,也可以是有一定音乐基础,或是音乐专业的学生,不需要具体的预备知识,同时也可作为音乐专业师生从不同视角解读音乐的参考。
本课程的部分参考资料:
1.《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2.【英】肯尼迪《牛津简明音乐词典》,唐其竞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玛采尔著:《论旋律》,孙静云译,音乐出版社1958。
4.王耀华主编:《音乐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杨九华编著:《西方音乐史普修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6.张前主编:《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
7.【美】唐纳德杰格劳特等著:《西方音乐史》,余志刚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8.【美】约瑟夫·马克利斯 克里斯廷·福尼著:《音乐欣赏圣经》(第9版),徐康荣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9.【美】罗杰·凯密恩著:《听音乐:音乐欣赏教程》,王美珠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5。
10.胡红主编:《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11.叶林著:《音乐审美欣赏》,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第1版
12.伍国栋编著:《中国民族音乐》,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13.龚耀年著:《实用小乐队编配法》(修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年1月
14.牟洪编著:《管弦乐队配器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
15.樊祖荫编著:《歌曲写作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
1.本课程因教学所需,部分图片和视频来自网络及相关书籍,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们联系。
2.本课程关于音乐与人生相互联系与解读的观点为一家之言,可视为抛砖引玉式的启发。
3.音乐是丰富的,人生是复杂的,本课程在有限的时间内,运用了“点穴式”的授课方式,讲解点到为止、留有余地,促使学生们带着疑问主动思考,在讨论中见真知、在研究中显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