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云 建设你的专属在线教育平台
中国大学MOOC
SPOC学校专有课程
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2023春季选修课)
分享
spContent=本课程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为原则,解读中华传统文化,欣赏并弘扬其中的优秀精神; 以儒治世、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为主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提高现代中国公民的素养。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提高现代中国公民素养。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的社会与经济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如今已经跃入世界GDP第二国家的行列。然而,随着中国社会在物质层面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一个问题凸显了出来,即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出现了普遍的偏差;社会缺乏文化精神的支撑以及国家软实力不能发挥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从晚清以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否定所致。在以习近平为首的本届党中央和政府的倡导下,全社会出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提高现代中国公民素养的风尚。

 

       2. 人生之境界在于达到自我修养,修养之目标在于家齐、国治、天下兴。中国自秦汉一统始到晚清近代转型止,儒佛道三家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三大主流文化精神,也是国人的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即以儒治世,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中华文明能够延绵五千年不断,中华文化能够博大精深、灿烂辉煌,最重要的原因是贯穿于其中的文化精神主线。在这个文化精神里就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失去传统文化精神,便失去一个民族的文化属性;失去文化属性,便失去了这个民族的最大特征。

 

    大学生这个群体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也是未来中国的主流文化、主流社会的中流砥柱。给他们补上中华传统文化这一课,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提高现代中国公民的素养,对于中国未来的家齐国治以及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定位,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授课目标

1.基本目标:

 

1)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立,进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2)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以及自我修养,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之成为合格的现代中国公民。

 

2.课程主题词:解读  弘扬  修身

 

1)解读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儒释道精神;

 

2)以儒治世,以佛修心,以道养生;

 

3)提高人生修养,树立正确三观。

 

3.设计原则:

 

1)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为原则,解读中华传统文化,欣赏并弘扬其中的优秀精神; 

 

2)以儒治世、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为主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提高现代中国公民的素养。

 


成绩 要求

成绩采用百分制:

单元测验占30%

课堂讨论占10%

视频课件学习完成度占20%

期末考试占40%

 

注意事项:

视频播放:以拉进度条、倍速观看视频的按实际观看的时长计入成绩(不建议用倍速及拉进度条观看视频)

课程讨论:测验及讨论都是有时间限制的,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过时则无法参与

期未考试时间:5月13日8:00-5月21日23:00

考试要求:请在网络通畅条件下进行考试,考试过程中切换网页次数多会被系统默认作弊处理强制退出

请在各截止时间点前完成课程的考核要求,截止时间后学习的数据将为无效数据不记入总成绩。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中华文明能够延绵五千年不断,如此博大精深、灿烂辉煌,最重要的原因是贯穿于其中的文化精神主线。在这个文化精神里就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失去传统文化精神,便失去一个民族的文化属性;失去文化属性,便失去了这个民族的最大特征。本课程从中华传统文化的释义、渊源和发展脉络入手,比较全面地阐述儒佛道三家与人生修养的关系,即中国人的安身立命至宝。

参考资料

参考书目(可选择性地阅读)


I. 中文著述、论文、讲座及译著译文(以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为序):

 

[1] 蔡德贵 文《季羡林先生和大国学观》,《社会科学战线》20106

 

[2] 蔡先金 文《国学学科设置存在的困境与出路》,《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3] 陈独秀 著《独秀文存选》,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5

 

[4] 陈广忠 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

 

[5] 陈滢巧 著《图解文化研究》,台北:易博士文化 . 城邦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

 

[6] 程裕祯 著《中国文化要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7] (日)池泽滋子 文“苏东坡与陶渊明的无弦琴──苏轼与琴之一”,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1

 

[8] 崔大华 文《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原之根》,《许昌师专学报》20016

 

[9] 崔钟雷 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集》,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1

 

[10] 崔志远 文《论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11] 邓实 文《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19

 

[12] 丁守和 文《中国传统文化试抡》,《求索》19874

 

[13] 丁守和 主编《中华文化辞典》,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

 

[14]  窦坤等 文《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15]  杜维运 著《史学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6] 《发掘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光明日报》2014-1-4

 

[17] (美)费正清等 主编《剑桥中国通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8] 冯立鳌 文《荀子的“礼”与规范文化》,《光明日报》2014-7-12

 

[19] 冯天瑜等 著《中华文化史(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0] (荷)高罗佩 著《中国古代房内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1] 龚鹏程 文《章马合论——章太炎、马一浮两先生所论国学之比较》,《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2] 韩兆琦 评注《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8

 

[23] 华启和 文《解读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伦理特质》,《学术交流》200811

 

[24] 黄爱平 文《明清之际“西学中源”》,《光明日报》2013-1-28

 

[25] 黄崇岳 文《“火耕水耨”与楚国农业考》,《中国农史》19853

 

[26] 黄济 著《国学十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7](法)霍尔巴赫 著《自然的体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8] 贺毅等 著《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29] 康震 《百家讲坛·苏轼》

 

[30] 孔令宏 著《道教概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1] 金乃逯 主编《中国文化释疑》,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

 

[32] 李四龙 文《论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类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33] 李伟丽 文《俄国汉学家比丘林与他的蒙古研究》,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年(5

 

[34] 李咏吟 文《想象中国与亲在中国:汉学与国学的内在差异》,《东南学术》20075

 

[35](英)李约瑟 著《中国科技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6] 梁启超 著《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7] 梁启超 著《少年中国说》,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13

 

[38]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9] 林语堂 著《苏东坡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40] (日)铃木大拙 著《禅学入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41] 刘纲纪 文《略论中国民族精神》,《武汉大学学报》19851

 

[42] 刘梦溪 文《什么是国学》、《什么是传统文化》,《中国教育报》2007-5-23

 

[43] 刘梦溪 在白鹿洞书院的讲座《国学与传统文化》,2008

 

[44] 刘蕙孙 著《中国文化史述》,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45] 龙文懋等 著《传统文化的沉思》,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46] 鲁海 文《梁启超的目录学思想及其书目实践》,《史学月刊》19823

 

[47] 鲁迅 著《鲁迅全集(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48] 卢毅 文《“国学”、“国故”、“国故学”》,《南京社会科学》 20052

 

[49] 罗香林 文《唐代三教讲论考》,香港《东方文化》19541

 

[50](意)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51] 马为民 文《西方人眼中的苏东坡》,《人民日报》2000-12-8

 

[52] 木斋 著《苏东坡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3] 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54] 南怀瑾 著《南怀瑾著作选集》,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

 

[55] 潘深亮 文《明代书画鉴识》,《收藏界》20094

 

[56] 庞朴 著《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57] 庞朴著《中国文化十一讲》,北京:中华书局,2008

 

[58] 钱穆 著《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59] 钱穆 著《国学概论》,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60] 任继愈 文《唐宋以后的三教合一思潮》,《世界宗教研究》19841[61] 桑兵 文《科举、学校到学堂与中西学之争》,《学术研究》20123[62] 桑兵 著《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3] 沙健孙 文《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文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64](英)莎士比亚 著《哈姆雷特》,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65] 沈福伟 著《中西文化交流史(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6] 商聚德等 主编《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

 

[67] 史良昭 校注《元曲三百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68] 施宣圆等 主编《中国文化辞典》,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87

 

[69] 四川眉山三苏博物馆 编《三苏祠匾联墨迹大观》,四川眉山印,2003

 

[70] 司马云杰 著《文化社会学》,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71] 宋绪富 文《超越与坚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几点省思》,《滨州学院学报》20134

 

[72] 宋定国 著《国学三部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3] 隋树森 译注《古诗十九首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55

 

[74] 谭家健 主编《中国文化史概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5] 汤一介 著《汤一介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76] 汤志钧 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

 

[77] 田广林 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8] 万燚 文《弥纶群言, 而研精一理——论艾朗诺的苏轼研究》,《中外文化与文论》20133

 

[79] 王水照 文《陈寅恪先生的宋代观》,《中国文化》2001(21)

 

[80] 汪震等 合编《国学大纲》北平:北平人文书店,1933

 

[81] 尉博博等 文《关于中学与西学论争的反思——兼谈对“中体西用”论的认识》,《社会科学评论》20093

 

[82] 温长青 文《论陶渊明诗歌的人情美》,《殷都学刊》20053

 

[83] 徐客 编《图解山海经》,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7

 

[84] 许思园 文《论中国文化二题》,《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85] 徐新 著《西方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6] 宣兆琪 文《论齐鲁文化与素质教育》,《管子学刊》20042[87] 杨栋梁 文《民国初期内藤湖南的“支那论”辨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88] 杨宪邦 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载张立文等 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89] 阴法鲁等 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90] 印顺 著《中国禅宗史》,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1

 

[91] 于语和等 主编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92] 张岱年 文《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 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93] 张岱年等 著《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94] 张广智等 著《史学:文化中的文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95] 张海鹏等 主编《中国传统文化伦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96] 张君励 著《明日之中国文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97] 张立文 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98] 张岂之 主编《中国传统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99] 章太炎 讲演,曹聚仁 整理《国学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00] 张西平 著《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101] 张西平 文《西方汉学的奠基人罗明坚》,《历史研究》20013

 

[102] 张耀南 著《中国儒学史(近代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03] 张志伟等 主编《在人大听讲座:中国人民大学国学讲座精粹》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104] 赵吉恵 著《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105] 周国兴 文《长江流域——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又一摇篮》,《史前研究》19832

 

[106] 周毅 著《近代中西交往中的语言问题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107] 《周有光:要从世界看国家,不要从国家看世界》,《中国青年报》2013-6-18

 

[108] 朱高正 译注《易传通解》,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09] 朱乔森 编《朱自清全集》第4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110] 朱玉书 著《苏东坡在海南岛》,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II.中华典籍(以书名的汉语拼音为序):

 

 [1] 《白虎通》

 

 [2] 《茶经》

 

[3] 《潮州韩文公庙碑》

 

[4] 《大正藏》卷四十九

 

[5] 《道德经》

 

[6] 《尔雅》

 

[7] 《非韩篇》

 

[8] 《国学经典大全集(珍藏版)》

 

[9] 《古今词话》

 

[10] 《汉书 . 艺文志》

 

  [11] 《横渠语录》

 

[12] 《礼记》

 

[13] 《灵璧张氏园亭记》

 

[14] 《论语》

 

[15] 《论语集注》

 

  [16] 《孟子》

 

  [17] 《名贤集》

 

[18] 《琵琶记》

 

[19] 《七略》

 

  [20] 《尚贤》

 

[21]《说文解字》

 

[22] 《苏轼集》

 

[23]《天工开物》

 

[24]《荀子》

 

[25] 《曾国藩家书》

 

[26] 《周礼》

 

[27]《朱子语类》

 

III. 中文硕士学位论文(以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为序):

 

[1] 李翠玉 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市场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创新》,济南大学,2010

 

[2] 李思 硕士学位论文《媒体推动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8

 

[3] 林少雄 硕士学位论文《“兴”与“象征”辨析》,西南大学,2012

 

[4] 王宏巍 硕士学位论文《【四书】教育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沈阳师范大学,2009

 

[5] 朱雪 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研究》,西华大学,2013

 

IV. 英文专著(以外国作者姓氏的英语字母为序):

 

[1] Needham, Joseph T. M. 1975.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Introduction.

 

[2]  Peterson, Merrill. 1960. The Jefferson Image in the American Mind,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Egan, Ronald C. 1994. Word, Image, and Deed in the Life of Su Shi,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V. 网络资源(以网站的汉语拼音为序):

 

     [1] 《百度》

 

     [2]  Brainy Quotes

 

     [3] 《凤凰网》

 

     [4]  G363.com

 

     [5] 国学导航网:https://www.guoxue123.com/zhibu/0101/03zz/000.htm

 

     [6] 古诗文网:www.gushiwen.org

 

     [7] 《海峡书画艺术网》

 

     [8] 《华夏经纬》

 

     [9] 《强国论坛》

 

     [10] 《三亿文库》

 

     [11] 《腾讯网》

 

     [12] 《维基百科》

 

     [13]《新华网》

 

     [14] 《语文学科网》

 

     [15] 《正义网》

 

     [16]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7] 《中华学术期刊网》

 




常见问题

1.本课程是一门涉及人文素养的研究讨论型课程,很多内容尚可作进一步研究,所以并不是定论性内容;

2.对随堂的练习题和测试题有明确的答案,课后的讨论题并无标准答案。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即可,鼓励提出独特创见;

3.开展学术讨论要注意自由精神与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