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防治与干预》课程概述
课程性质 | 公安业务公共通识选修课 | 部 门 | 管理学院 |
总学时数 | 32,其中理论:24实践:8 | 学 分 数 | 2 |
适用专业 | 公安学专业、公安技术专业 | 教学团队 | 警务心理研究与服务中心 |
课程负责人 | 王志红,李洋 | 主讲教师 | 李 洋、王 燕等课题组老师 |
选用教材 | 《家庭暴力干预学》王燕著,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9年版。 |
“家庭暴力防治与干预”课程是一种综合性应用学科,公安业务公共选修课,属于普适性的,由于具有相对独立性,不需要先修任何其它类课程,但可以和治安管理、犯罪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心理学等人文社科类课程并修,以达到相辅相成。要求学习者能保持平和冷静的情绪体验和执法思维,在独立思考中去学习客观科学观察社会现象、家庭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体会自己和他人在社会生活与家庭关系中表现出的内在人格层级的至善至恶与违法犯罪倾向,从而掌握防治与干预方法。
本课程理论教学共24课时,实践教学共8课时,主要分为以下模块与内容:
理论教学六模块24课时:模块一,家庭暴力现象与违法犯罪防治;模块二,暴力家庭的成员关系中的人格与社会心理特征;模块三,家庭暴力违法犯罪的成因与根源;模块四,社会性别主流化与警察干预家庭暴力执法规范化建设;模块五,构建多机构合作干预家庭暴力机制体系的路径与方法;模块六,赋权理念在干预家庭暴力中的价值。
实践教学五项目共8课时,主要分为以下实训项目:项目一,识别家庭暴力认知心理训练;项目二,识别暴力家庭成员关系社会心理特征实训;项目三,识别家庭暴力成因与根源的特征表现实训;项目四,警察干预家庭暴力执法规范化探讨实训;项目五,多机构干预家庭暴力机制探讨实训。
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讲授、课堂讨论、作业训练、案例教学等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强调家庭暴力干预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一体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堂教学模式采用“活动引导双向互动式”——指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心理卫生与心身保健》等系列课程的“课改教学模式”。“家庭暴力防治与干预”是一门集积极健康知识与社会法制知识传授、正向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使用“家庭暴力防治与干预”理论技能对施害人与被害人进行个案分析为一体的课程。在其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教师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和活动的情景,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具体的活动,通过亲身感受与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掌握实际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活动引导式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精心设计的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多种活动形式,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深入交流达成一定共识,经过反思和总结,内化成自身的认知理念,并将其应用到自身的学习生活当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第一,理论教学采用专题案例教学为主。以案例引导教学内容,注重案例与理论核心的承接启发作用。案例应来自于国内外真实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家庭暴力案件,借助此种方式帮助学员进入警察角色情境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实训的能力。一般在正式开始教学专题单元的时候,可以对学员分组并把案例材料发给每组学员,请他们积极思考,形成关于案例中原因分析和解决途径。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推荐发言人进行主题发言并对家庭暴力的处理方式进行重点讨论。这种形式扩展和深化了学员对家庭暴力干预知识的理解,引导学员建立家庭暴力干预的合理解决模式。在该专题教学结束时,可以请学员小组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思考。从而有利于培养学员对该案例及案例背后反映问题的深刻思考,提升学员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程实践训练采用角色扮演练习法。根据家庭暴力干预的程序及模式,引导学员进行练习。角色扮演练习法是指学员根据教师的要求,根据教学实践训练的内容,进行分组确定角色,扮演相应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练习,加深对家庭暴力干预技能的内容深化,提升实践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练习前,明确练习的步骤、方法和要求及注意事项;练习过程中注重观察各小组练习情况;练习后,每个小组进行反馈和分享。该实践训练方法增进了学员对家庭暴力干预知识的实践情境的运用能力的提升,促进了学员对家庭暴力涉及的施暴者、受暴者、儿童等角色的感受及理解,有助于学员对家庭暴力原因的深刻思考,并从警察角色干预视角,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第三,本课程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案例多来自公安一线。教学案例来自于江苏省公安厅、江苏省妇女联合会、江苏警官学院联合创办的“江苏省反家暴研究中心”(2021年12月挂牌)案例库,并且很多是来源于江苏省基层公安一线实战案例。本人2020年4月29日至2021年5月1日借调省公安厅政治部组教处一年时间(作为受聘省厅心理咨询专家组成员,现在仍然在省厅民警心理咨询室轮值咨询工作),与省厅相关部门及地方基层公安建立了业务联系,作为准“江苏省反家暴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掌握“家庭暴力防治与干预”第一手资料。这将与王燕等江警教学团队一起使课堂教学密切联系基层公安一线实战实践经验。
1.总体“三维度”目标:
“家庭暴力防治与干预”课程是一门按公安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开设的公安业务公共通识选修课程。属于治安学、犯罪学、社会法学、心理学交叉学科范畴,是一种综合性应用学科,作为面向全校学警开设的通识选修课,课程教学目标面向三个维度:知识、认知;能力技艺;情感态度。
2.具体目标:
A.知识目标
了解、掌握家庭暴力防治与干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方法,掌握本课程相关的公安专业需要的警察干预家庭暴力学专业理念及专业知识,掌握公安专业发展相关学科领域需要的警察干预家庭暴力案件的治安违法、刑事犯罪及社会心理干预理论知识与运用。
B.能力目标
具备分析防治与处置干预家庭暴力案件、解决社会家庭暴力问题的处置干预理论和实践专业技能,识别、分析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家庭暴力现象、问题的能力、初步评估家庭暴力案件危机状态的危险评估及安全防范的技能、研究编制家庭暴力防治预案技能。
C.素质目标
具有良好的识别家庭暴力现象的专业执法素质和综合素养,科学处置家庭暴力案件专业视野,家庭暴力危险的评估和判断专业科学思维及能力,始终坚持运用家庭暴力防治与干预学知识融入到执法工作中,积极参与家庭纠纷调处、保护暴力受害人工作实践。
本课程的考核形式为考查,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其中,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期末的考核采用上机题库的方式,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简答、论述。平时成绩由平时考勤(5%)课堂互动(15%)、教学案例观训感(10%)和三次实训作业(30%)四部分构成。
“家庭暴力防治与干预”课程是一种综合性应用学科,公安业务公共选修课,属于普适性的,由于具有相对独立性,不需要先修任何其它类课程,但可以和治安学、犯罪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心理学等人文社科类课程并修,以达到相辅相成。要求学习者能保持平和冷静的情绪体验和执法思维,在独立思考中去学着客观科学观察社会现象、家庭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体会自己和他人在社会生活与家庭关系中表现出的内在人格层级的至善至恶与违法犯罪倾向,从而掌握防治与干预方法。
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推介与说明:
(一)推荐教材:《家庭暴力干预学》王燕著,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9年版
(此为江警王燕教授撰写,并为江警公安业务公共选修课教材,本课程教材与大部分线上教学资料、案例由王燕老师及教学团队大力支持、无私奉献与免费提供——如免费赠送100本教材供我校每期选课学生循环使用。特在此致谢!)
(二)参考资料
1.《家庭暴力现状及干预》张亚林、曹玉萍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年版
2.《远离暴力行为建设幸福家庭》陶勑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版
3.《家庭暴力干预警察培训手册》荣维毅,赵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
4.《解读面孔》[美]利奥波特·贝拉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版
5.《咨询和治疗中的沟通技术》 [英]Chrisine Lister-Ford著,黄峥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
6.《新家庭如何塑造人》[美]萨提亚,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7年版
7.《城市社区多机构干预家庭暴力的实践》朱东武,齐小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8.《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于2015年12月2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
9.《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2021年10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十八号公布,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