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C学校专有课程
语文教育心理学
分享
spContent=《语文教育心理学》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教师教育课程之一。本课程引导学生在系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学论等课程的基础上,从“学习心理”的视角认识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语文教育教学的相关规律,为语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学习评价等工作打好基础,为语文教师职业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本课程以董蓓菲教授主编的《语文教育心理学》为主要教材,整合王荣生、宋冬生教授主编的《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张必隐教授主编的《阅读心理学》,以心理学的视点审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以心理学的视点丰富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理论,重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共8章。每一章包括章节内容框架图、章节摘要、知识要点内容和课后练习,这样的呈现便于学生掌握相关内容和概念。

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课程12学时,线下学时20学时。

课程特色与亮点:

1.课程内容紧贴基础教育改革,突出了专业的师范性。融入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成果,注重探索教育心理学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以案例的方式提升学生语文教育心理学的运用能力。

2.运用“BOPPPS+云教学平台”云教学模式赋能线下教学,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样态。充分利用中国大学MOOC,运用BOPPPS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教学过程,贯彻信息技术增强线下教学的智慧教育理念

3.考核内容和方式创新:新增学习纪律、学习态度、团结协作、奉献精神等思政元素考核点;利用线上教学平台,真正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授课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语文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方法,以及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关键特点和规律,达到三个目标:  

知识传授:能梳理、认识教育心理学在语文实践领域中的各种心理现象、特点和问题,积累语文教学的一般教育知识。

能力培养:能准确解释语文学习的规律,包括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和写字的心理学规律,运用这些概念和原理解决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中的教学设计难题,优化教学方法,提升设计适应未来语文教育的学科教学能力。

价值塑造:在思政元素学习中,坚定立德树人信念,逐步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自觉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坚定服务母语教育的爱国情怀。


成绩 要求

 课程评价秉持“促进学习的评价”理念。中国大学MOOC慕课堂较好实现了教学过程记录、监控和反馈,推动过程性评价实时呈现。学生互评、自评,贯穿教学始终,线上作业的互评和线下讨论的互评,推动学生深度学习。过程性评价占60%,包括出勤、线上学习、作业;结果性评价占40%,包括教学案例分析和期末考查。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所有热爱心理学知识的人皆可学习,最好是学习过普通心理学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参考资料

[1]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王荣生,高晶.阅读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艾伟.汉字问题[M].北京:中华书局,1949.

[4]王荣生,邓彤.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刘淼.作文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王荣生,李冲锋.小说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7]马笑霞.阅读教学心理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8]王荣生,步进.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9]倪文锦.语文考试轮[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10]王荣生,陈隆升.实用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1]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2]邵瑞珍,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3]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14]王荣生、宋冬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15]于龙.现代语文课程话语考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

[16]钱理群.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17]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