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认知与学习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本课程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学习观与教育观,掌握必备的教育知识与能力,参与教育实践,丰富专业体验;引导未来教师因材施教,掌握中学生认知活动的特征与规律,学习的理论及原理,学习的策略及指导,科学地启示老师们洞察学生的学习过程。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1)主要内容概述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在线课程,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参与和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主动建构教育知识,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特征与规律,发展实践能力;引导未来教师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本教师教育课程力争实现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的一体化,增强适应性和开放性,体现学习型社会对个体的新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专业理想,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教师加深专业理解,更新知识结构,形成终身学习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两大模块,模块一为“理论与进展”,模块二为“实践与指导”。第一模块“理论与进展”包含“心理发展的本质”、“心理发展的因”“心理发展的阶段”“学习的理论”“学习动机及其促进”“学习策略与优化”、“中学生的感知与注意”“中学生的记忆与思维”等涉及中学生认知与学习的基本原理与最新进展;第二模块“实践与指导”,包含“中学生的考试策略”、“明确目标”、“时间管理”、“思维导图”、“优生学习策略”等中学生认知与学习的实践应用与指导。两大模块既涵盖了中学生认知与学习的基本原理和最近进展,也注重了中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应用指导和实践创新。


(2)课程特点


课程团队跨界协作。本课程突破的大学课程任课教师的局限,将研究进展、基本原理部分请高校教学团队授课,而学习指导、应用实践、小组辅导等内容,则聘请富有经验的中学老师来完成,同时,请出了中学生,现身说法,畅谈展示!以期实现既“上天”,又“入地”;厚基础,强应用!


课程内容重构创新。本团队核心成员经充分讨论,重构了省在线课程《中学生认知与学习》的结构,将《中学生认知与学习》设计为两大模块:认知与学习理论,学习与发展指导。


课堂资源丰富实用。广东省在线课程《中学生认知与学习》教学团队广泛阅读、搜集了各类资源,拟制作、检索、搜集数字资源:微课、多媒体课件、虚拟仿真、视频等一应俱全,以开阔学习者的视野,激活学习者的创新!

授课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习者能够理解中学生认知与学习的基本原理和研究现状,同时对于中学生学习和发展开展实践指导。借助各种人员类别、教学形式和操作策略,联系实际,开展实践,具备中学生认知与学习最新研究成果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以此综合运用,发展分析、操作应用、实践指导;转变教学理念,应用最新心理学原理于教学设计、学习指导之中,探索最适切的教学设计与学习组织,达成高效学习!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本课程主要针对各学科的师范生、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学教师,以及长期关注学生教育成才的其它老师和社会人士。在学习本门课程前,希望您已经对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专著、译著】——


  • 沈德立主编, 《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2003
  • 何先友主编, 《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2016
  • Anita Woolfolk, 何先友等译, 《教育心理学》, 2008
  • 莫雷主编, 《教育心理学》, 2005
  • 刘学兰、何先友编著,《中小学生学习辅导》,2004,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陈琦等,《当代教育心理学》,1997,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1998,浙江教育出版社
  • David Sousa, 周加仙等译, 《心智、脑与教育》, 2013
  • R.J.Sternberg,(张厚粲译),《教育心理学》,2003,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写给教师的学习心理学》,Morris L.Bigge,著,徐蕴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影印Robert E. Slav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ory & Practice.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 Anita   Woolfolk,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enth edition. 何先友等译William Damon等著, 林崇德等译, 《儿童心理学手册》, 2015
  • David R. Shaffer邹泓等译,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 2005
  • Robert S. Feldman, 苏彦捷等译, 《儿童发展心理学》, 2015
  • Sue Duchesne等著, Educational Psychology: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 2010


【学术网站】——


显示全部
常见问题

Q1 我不是教育工作者,这门课会不会很专业,只适合相关专业和领域的人?


A1:请不要担心,我们的课程内容不仅面向师范生或中学教师,只要您愿意学习,想要了解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您都可以选修我们的课程!



Q2 我对这门课程有兴趣,但我没有心理学相关的知识背景,可以选修吗?


A2:您可以跟随我们的课程,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如果有可能的话,您也完全可以将知识融入学习和工作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为迎接智能时代做好充分的准备。相信对您必然会有所帮助!


 

Q3 我该如何学习这门课程?


A3:1)注册中国大学MOOC或爱课程网账号


2)根据学习流程开展学习


3)关注课程公告,即可了解课程更新,掌握一手资源!课程公告也会发送到您注册或关联的邮箱哦!这样就不会忘记要学习啦!


 

Q4 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了,怎么解决呢?


A4: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获取帮助:


1)在课程讨论区寻求学习同伴或助教、老师们的帮助;


2)在课程的QQ群中获得帮助:941131548

 


Q5 学习证书如何获得?是否收费?


A5:如果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课程学习,并满足证书获取要求,你可以在课程结束后根据需要进行申请。



最后,我们希望与您一起在课程中共同进步,我们会为大家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同时也希望您:


Ø 每周保证2-3小时的学习时间,并积极参与研讨,同伴互评等;


Ø 尊重老师、助教、同学们,不适用网络暴力,不发表不当言论;


Ø 为保证交流畅通,请尽量使用中文沟通;


Ø 不在平台发布违法信息;


Ø 课程资源版权所有,如需引用,请先征得同意,联系方式为课程团队邮箱;


Ø 严禁在互联网上发布课程的测试题答案、作业作品等,尊重课程团队知识版权,尊重同学的知识版权,谢谢配合。

显示全部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