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云 建设你的专属在线教育平台
中国大学MOOC
SPOC学校专有课程
书法艺术
分享
spContent=书法是蕴含最多中国文化元素的国粹,也是华夏民族乃至整个东方艺术的精髓。书法以文字为载体,以文字点画的运动来表现线条的美,抒发书家的情感。那么,汉字书写为什么能成为一门艺术?历史上又有哪些主要的书法流派和经典作品?如何临摹碑帖作品?这是本课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面向中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以及社会成人书法爱好者而开设的艺术类美术学(书法)大学生文化素质课,是提高普通大学生以及社会书法爱好者的书法水平和书法素养的重要基础课程。主要内容有:1. 书法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其历史发展文化概况。2. 通过篆隶、行草等基本书体的学习和临摹示范,使得学员掌握书法的审美表现和艺术内涵。3.通过历代部分名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某些书体的专题学习,提升自我的临摹书写能力和创作水平。4. 通过对以画入书,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深入了解。4. 通过对日本书法的介绍和访谈录,使得学员对日本书法状况有所了解,并吸取他人长处。5.通过书法语设计和传关系探讨,提升艺术类学员的艺术门类借鉴和融通能力。6.通过教师个人书法创作、展览的感言、专家评点,提升学生最书法创作过程的基本了解。本课程不适宜线上考试。

授课目标

1.书法基础知识培养:了解书法简史、书法美学原理与艺术特征,识记相关书法文化知识,提高书法文化素养。2.书法各书体的基本书写技能:通过临摹古代书法碑帖,掌握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基本书写方法;3.提高书法鉴赏能力:通过历代书法作品欣赏,掌握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初步创作能力。    

成绩 要求

线下成绩占60%;线上成绩占40%。线上成绩是以“视频观看时长、完成作业情况及论坛发帖”之成绩为计算依据,线上成绩中,各项目占比如下:
(1)视频观看占线上成绩60%;
(2)作业成绩占线上成绩10%;
(3)发帖讨论成绩占线上成绩30%,普通帖子10分一个,精华帖子20分一个。
本课程最终成绩 = 线上成绩*权重值+线下成绩*权重值。

因为书法艺术的特殊性,本课程不适合线上考试、测试等。

课程大纲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1] 倪旭前:《中国书画鉴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获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首批立项资助。
[2] 倪旭前:《兰亭序技法精解》,辽宁美术出版社2019年
[3] 倪旭前:《赵壹<非草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
[4] 启功:《启功书法丛论》,文物出版社2003年。
[5] 欧阳中石:《书法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0年。
[6] 姜澄清《中国书法思想史》,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7] 黄惇:《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
[8] 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 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10] 章祖安:《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书法艺术》,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年。
[11] 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12] 王伯敏、任道赋、胡小伟:《书学集成》,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
[13] 东亚观念史集刊编审委员会:《东亚观念史集刊》<第一、二、三期>,台湾政治大学出版社2011、2012年。
[14] 郑晓华:《古典书学浅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15] 金观涛:《中国思想史》之(第二讲)《中国文化大传统的形成》(内部资料),2012年
[16] 范景中、曹意强:《美术史与观念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7] 李洪智:《汉代草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18] 俄国•普列汉诺夫:《艺术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19] 法国•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
[20] 中田勇次郎(日)著,卢永璘译《中国书法理论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版。

常见问题

Q :  倪老师,书法、书道和书艺有什么区别? 

A :    倪答:书法、书道、书艺,我们经常会提到这些术语。书法是指书法历史演进之中形成的,内在规定性所制约和导引的书写基本形态。书道是指更为自由的、籍借这种形式,只有系个人胸怀的生命姿态。书艺则更侧重指书写形式、所表达的摄人眼目、动人心魄的艺术创作行为,今天它泛指所有与书法相关的书写或类书写的形态。

Q :  倪老师,学书是临碑好还是临帖好?

A :  倪答:碑帖一般指的是书法临摹的范本。临碑好还是临帖好这个问题,历史上有过争论,有人认为碑属于石刻,有刀凿痕迹,不如墨迹更易看清笔法,因此临帖好。实际上,这观点是有偏颇的。第一,碑与帖在书体上有不同偏重。书帖的体系,历来以行草为多,楷书帖不多见,至于隶书、篆书、魏体,那更是清代以后的事,所以我们首先要问想要学什么。如果学行草,临摹“二王”书迹,自然再好不过;但如果想学隶书,舍弃了汉碑去规摹清隶,那恐怕就舍本逐未了;至于唐楷、魏体,也应以临碑为正宗。第二,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流派,谈不上孰优孰劣;小提琴独奏与交响乐,都是音乐艺术表现形式,何须扬此抑彼;魏碑追求雄浑古莽的“金石气”,帖派追求妍雅秀丽的“书卷气”,二者各有千秋,实在难分轩轾。各人爱好不同,可以选择不同;如果要追求雄壮的阳刚之美而投身于帖学,那无异于缘木求鱼,只能徒费时日,反之亦然。第三,书家各人有各人的路数,自成家法,无可厚非,但欲以己之所长为天下之必然,却未必然,我们现在研究书法艺术,应该具有科学的头脑与精神,破除迷信。单就笔法真切而言,帖未必尽真;古代没有照相制版,名家佳作,海内孤本,只好靠手工勾摹填写,或者上石棰拓;人手勾摹,再准确也有差失,一份《禊帖》,在唐代三人临摹出三个模样,即是明证;至于棰拓,年久石伤,肥瘦失真,使书作面目全非,更是无庸多言。看看众多的《兰亭》翻刻本,一望便知。因此,我们说,无论碑帖,只要是佳作、佳拓、佳摹,都好;对于有心学习书法的人来说,碑与帖本身的分别并不会影响他的艺术进境。

Q :  倪老师,学习书法为什么一定要临古人碑帖,我临现当代书法家的字不行啊? 

A :  倪答:中国书法有着几千年的优秀传统,历史源远流长,内涵精深博大。它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的规律法则,并流传下来大量的优秀书作。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已成为人们学书求艺必不可少的取范素材。若不学古人碑帖,单凭灵性,即使偶然写得不错,也只是略有收益,事倍功半罢了。古代碑帖中,积累了大量的学书的经验和方法,蕴含了丰富的古代文化思想和艺术精神,从中不仅可以得到正确的习字方法,更能通过研习而得到艺术的陶养,使追寻者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当然,学书以今人为师,亦无不可。以今人为师,有时也是条治学的捷径,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一些进步。倘若以今人为师而长期限于学习老师之书,又不能从其面貌中脱出,则容易阻碍学书者在艺术上的进步。书圣王羲之虽少学卫夫人书,但当他游历名山大川见到许多古今书家的书迹后。可见学习今人还要力求超越今人!

Q :  倪老师,临与摹如何定义?两者关系如何?

A :倪答:临摹,摹仿书画之法。临与摹有别:摹是以薄纸蒙在范本或影本上照着书写,通常称为“写仿影”;临是置选帖、范本在一旁(通常是左帖右砚),看着字的点画、结体和气势,仿照书写。

学书的步骤一般是先摹后临。因为摹有字帖、影本作依托,比较容易些。通过摹,锻炼自己的目力心力和书写能力,初步掌握帖字用笔和结体的基本规律。摹帖时,既要注意笔画的形状?又要细察字的气势神采,做到眼观、神会、手摹,使之笔笔尽肖,切忌机械地描绘。摹了一段时间后(不宜太长),即应转入临帖。临,比摹难度大,要求高。它是无依托,以自己目力心力所及,用笔写出字帖、范本一样的点画、结构和神采来,即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它是把古碑帖和名家好字学到自己手上来的必须采用的有效的方法,是学习书法的一项基本功。临,包括对临和背临。对临,是面对选帖、范本,照着书写,所谓“以目导心,以心运手”,追取帖字的效果。背临,是在对临的基础上,熟记帖字的笔意、用笔和结体,不观帖而临习之,要求不看帖也能写出对临时所写出的效果来。它是检验自己对临成果和真实书写能力、进一步加深理解选帖,把所临帖学到手的有效方法。临、摹都应“经意”,认真对待,先摹后临,临中亦可再摹,临摹交错,互相结合,兴利去弊,取长补短。如此不断努力,就可化古为我,兼得帖字之形神。

Q : 倪老师,在临摹中常遇帖中字有残缺,严重影响对字形的辨认和临摹,该如何对待? 

 A :  倪答:字帖中笔迹的残损和缺失,并非书作者所为。由于传世墨迹与碑石的书刻年代距今已甚远,往往因材料的质地、自然环境的影响或保管不妥而破损,有些则是人为破坏造成的。因此,给临摹和辨认带来了一些困难,是初学者很感困惑的一个问题。一般说来,首先要明确:碑帖中字的残缺并非字的本来面目。即不是古法,也不是艺术美的特定表现形式。因此,残破的点画与字形不是取法的对象。对这些字,临习碑帖时要仔细分辨.谨慎下笔,对残损的字可以放弃,拣清晰的写。对那些斑驳残损的点画,要尽可能还原其本来面目。如若一味去摹仿,就可能将残破误认为点画的形态,从而错误地理解了古法。若刻意地追摹点画的斑驳,而误认为是“金石气”,那就很不对了。如:汉《张迁碑》中“友”字上部多了两竖笔,一撇已形损。临摹时,要区别点画与破损之处,还原点画的应有形态。再如北魏《郑文公碑》中的“大”字点画边破损严重,多成锯齿状。临摹时,切勿追摹其残破,应按点画的基本风貌恢复原有的书写状态。

Q :  倪老师,墨选择的方法怎样?

A :  倪答:质细:选墨首重质地细致,则所谓制煤时所得煤灰粗细得中,无白灰夹杂其间,胶亦可均匀,两者完全融合,故质地精纯,上砚自然无声。这点只须磨了自然知晓,用看的并不能完全明白。
  胶轻:指含胶不宜过重,过重则黏性多而滞笔,过轻又质地而无光彩。“凡煤一斤,古法用胶二斤。”此即为煤、胶的“黄金比”,所谓“对胶”。胶过轻或太重皆不好,但选择之法,须待书写后才能知道,如果墨虽浓而不黏稠,又容易施 笔,就是好的了。也有另一种以轻重判别的方法,胶多则轻,胶含量适中的话就没有畸轻畸重的感觉。
  质坚:指墨之质地坚硬,浸水不易化,李延珪墨的“能削木”就是如此。如果在制墨的胶与煤比例论当,擣的次数也足以使之充分融合到不可分离的程度,质地自然细而坚硬了。
  墨色黑而亮:墨的黑是因为煤,过多就会黑而无光;亮则因为胶,过多则光而不黑,制墨之难,难于煤与胶之调配,所谓“对胶法”,两者名半,则乌黑有光泽,就像用了海伦仙度丝一样......至于黑不黑亮不亮,就像看人头发发质好不好一样,用眼睛看啦。 
  墨味香而轻:墨以有恶臭的煤,易腐的动物胶为主要原料,所以需要加点香料,如龙麝等,一来可以散发宜人清香,二来可以防腐,但是含量也需适中,太多会降低煤与胶之成份,太少又不能达到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