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课程是电气工程、自动化和电子信息类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类技术基础课,电路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后续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建立在电路课程的知识体系之上,对整个专业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为将来实际应用、从事科学研究奠定扎实的电路理论和实践基础。电路课程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核心地位,其学习质量和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对后续课程和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电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集总参数电路的两大基本定律和电路分析常用到的元件及其特性、线性电路的等效变换和方程法分析、电路定理、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正弦交流电路的稳态分析及其功率、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电路的频率特性及谐振现象、三相电路、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和信号的频谱、线性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电路分析的网络图论法、二端口网络、非线性电路等几大部分。
课程学习对象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和自动化专业等的本科生,共开设两学期,本学期慕课理论部分以及实验均为电路A部分(共10章节的内容和8个实验)。
授课总体目标:
目标1:掌握各类理想元件的线性特性和元件的VCR关系方程,以及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模型;掌握电路的基本定理;了解动态电路的基本概念;了解正弦稳态电路的基本概念;掌握电路的功率及计算;能分析基本工程问题,掌握应用电路基础知识建立电气装置和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
目标2:掌握线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以及电路的特性;掌握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和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方法;掌握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空芯变压器原理和理想变压器的工程假设及其特性;掌握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二端口的概念及参数,熟悉复杂二端口与简单二端口电路的关系。通过了解元件、电路、系统的特性,具备初步进行电路设计和分析的能力。
目标3:掌握实际电路分析的一般步骤,具备分析简单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并能通过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安全开展实验,正确采集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成绩以百分制计算。0-59分为不及格;60-69为及格;70-79分为中等;80-89分为良好;90-100分为优秀。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1.《电路分析基础》,李瀚逊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三版
2.《电路分析》,胡翔骏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二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