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涵盖了以下内容: 龋病的概述;龋病病因及发病过程;龋病临床表现与诊断;龋病的预防;氟化物与牙健康;窝沟封闭;龋病治疗;银汞合金充填;牙体缺损的粘接修复;牙发育异常和着色牙;牙外伤;牙体慢性损伤;牙本质过敏症;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治疗;牙体模块PBL教学;牙髓及根尖周组织生理学特点;牙髓及根尖周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史采集和临床检查方法;牙髓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根尖周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牙及牙周疾病的影像;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治疗概述;活髓保存与根尖诱导术;根管治疗术;髓腔应用解剖与开髓;根管预备与消毒;根管充填;显微根管治疗与根管外科;根管治疗并发症与根管再治疗;根管治疗后的牙体修复;牙髓病学PBL教学。结合课程内实验教学,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等内容,培养口腔医学生对牙体牙髓临床常见病进行正确诊断,掌握治疗原则和基本操作技能。围绕激发学生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临床决策能力的培养目标,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环节。课程选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版《牙体牙髓病学》,教材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适用于口腔医学类专业使用。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牙体、牙髓病学基本理论,能够对牙体牙髓临床常见病进行正确诊断,掌握治疗原则和基本操作技能,同时能够承担科普宣教及相应的预防工作。
能力培养目标:教学过程采用PBL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学,并适时融入相关科学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学术研究论文,设定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加强团队协作,达到可以灵活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临床决策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职业认同感及职业价值感;独立思考和临床决策能力;尊重与关爱病人,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团队合作精神。
要求学生前期基础知识积累: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材料学,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11门课程。便于理解本门课程中有关龋病、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和牙髓病学相关内容。
《牙体牙髓病学》第五版,“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范教材,作者:周学东,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
《口腔预防医学》第六版,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作者:胡德渝,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 第六版,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作者:马绪臣,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