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课程组灵活采用多形式表现课程内容,紧扣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开展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对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就有一定基础且较易理解的章节,采用线上教学方式。在学生自学一定学时后,利用慕课堂工具进行当堂测试,再安排学时对线上阶段知识点进行梳理,对学生在平台讨论区提出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解析。学生要完成章节测验、作业互评、考试等线上任务。每章的章节测验有10题左右,涵盖主要知识点,题目随机,可做两次,取高分计入成绩,需按时完成。作业互评主要提供计算题等综合题的训练。
课程组灵活采用多形式表现课程内容,紧扣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开展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对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就有一定基础且较易理解的章节,采用线上教学方式。在学生自学一定学时后,利用慕课堂工具进行当堂测试,再安排学时对线上阶段知识点进行梳理,对学生在平台讨论区提出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解析。学生要完成章节测验、作业互评、考试等线上任务。每章的章节测验有10题左右,涵盖主要知识点,题目随机,可做两次,取高分计入成绩,需按时完成。作业互评主要提供计算题等综合题的训练。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医用基础化学》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一年级学生必修的第一门化学课,其教学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与医学相关的现代化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将来从事医学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化学理论基础,也是后续课程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生化、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预防医学等医学课的基础。该课程适用于临床医学、麻醉、口腔、影像、眼视光、儿科、预防医学等专业。课程内容是根据医学专业的特点选定的,主要包括稀溶液通性,水溶液中四大离子平衡,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描述,物质结构及其与性质的关系。
授课目标
学习掌握与医学相关的现代化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主要包括稀溶液通性,水溶液中四大离子平衡,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描述,物质结构及其与性质的关系。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成绩 要求
课程大纲
绪论
课时目标:掌握溶液组成标度的表示方法;熟悉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1.1溶液组成量度的表示方法
1.2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稀溶液的依数性
课时目标:掌握溶液的渗透压、凝固点降低;熟悉溶液的蒸气压下降和沸点升高;了解依数性在医学上的应用。
2.1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2.2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
2.3溶液的渗透压
2.4依数性的应用及在医学上的意义
电解质溶液
课时目标:掌握酸碱质子理论和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熟悉水溶液中的质子传递平衡;了解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3.1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3.2酸碱质子理论(共轭酸碱的概念、酸碱反应的实质、酸碱的强度)
3.3水的质子自递作用、水的离子积
3.4质子转移平衡及平衡常数
3.5质子转移平衡的移动及影响因素(同离子效应、盐效应)
3.6酸碱溶液pH的计算
缓冲溶液
课时目标:掌握缓冲溶液的组成及缓冲作用机制,掌握缓冲溶液的pH 计算和配制;熟悉缓冲容量的影响因素和缓冲范围;了解血液pH 计算,了解标准缓冲溶液。
4.1缓冲溶液的概念、组成、作用原理
4.2缓冲溶液的的pH计算公式及运用
4.3影响缓冲容量的因素、缓冲溶液的缓冲范围
4.4缓冲溶液的配制原则和方法
难溶强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
课时目标:掌握多相离子平衡与溶度积的概念、溶度积常数与溶解度的关系,掌握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熟悉多相离子平衡的移动、同离子效应;了解盐效应的概念以及多相离子平衡在医学中的应用。
5.1多相离子平衡与溶度积的概念
5.2溶度积与溶解度的换算关系
5.3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化学反应速率
课时目标:掌握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反应速率方程式和一级、二级、零级反应的特征。熟悉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和活化能的概念,温度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了解催化剂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7.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7.2有效碰撞理论浓度
7.3过渡状态理论
7.4反应速率方程式
7.5简单级数反应特征
7.6温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7.7催化剂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课时目标:掌握量子数的意义及其合理组合,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并能运用它说明元素的电子结构同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间的基本关系;熟悉原子轨道(s、p)角度分布图,熟悉多电子原子能级、元素周期表的分区、周期、族及元素电负性的周期变化规律;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波函数、概率密度、电子云。
9.1核外电子运动运动状态及特征
9.2氢原子的波函数和量子数
9.3波函数的图形
9.4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9.5原子的电子组态与元素周期表
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
课时目标:掌握现代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熟悉共价键的本质、特征和类型、分子间作用力;了解共价键参数。
10.1现代价键理论(共价键本质、特征)
10.2共价键的类型
10.3杂化轨道理论
10.4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和氢键)
配位化合物
课时目标:掌握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原则以及配合物的价键理论;熟悉配位平衡及配位平衡的移动、螯合物;了解配合物与生物医学
11.1配合物的定义
11.2配合物的组成
11.3配合物的命名
11.4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11.5配位平衡常数
11.6配位平衡的移动及相关计算
11.7螯合物的概念及特点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参考资料
使用教材:《基础化学》第四版,胡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6
辅助教材:《基础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解析》第四版,胡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7
参考教材:《基础化学》(第八版),魏祖期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无机化学》(供医学检验及药学类专业用),谢吉民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General Chemistry》Raloh.H.Petrucci等主编,Prentice Hall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