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期末考试会员
SPOC学校专有课程
2015秋文学欣赏
第1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15年09月08日 ~ 2015年11月25日
学时安排: 2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108 人参加
立即自学
往期不提供结课证书,想参加下学期课程, 点击这里预约>>
spContent=本课程以审美为中心,引导学生进入各类文体的文本,在欣赏实践的基础上体验和了解文学欣赏和批评的一些重要环节,使选修者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重点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而又以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和鉴赏加深对文学批评理论的理解,从而达到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审美能力的提高相互促进的效果。
本课程以审美为中心,引导学生进入各类文体的文本,在欣赏实践的基础上体验和了解文学欣赏和批评的一些重要环节,使选修者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重点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而又以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和鉴赏加深对文学批评理论的理解,从而达到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审美能力的提高相互促进的效果。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SPOC是专门为武汉大学学生选修《文学欣赏与批评》课程所辟的平台,与爱课程网的MOOC课同步。选课的同学必须在SPOC中按要求填写真实姓名,以便进行课程管理。姓名等个人信息与MOOC课程平台无关联,不会外泄。登录SPOC,有密码,会在课堂上公布,只对武大选修该课的同学公开。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课程讨论区或者专用QQ群(文学欣赏与批评SPOC群 341222425)提出,特别重要的事可以打68766736,13871306505(陈国恩老师),15956998191(李译闻老师)。

   选修的同学参与MOOC课程的学习并完成课堂测试(4个单元的客观题)占总成绩的40%,在“课程讨论区”交流,整个学习期间总共发帖20个以上,但不必做作业(2个单元的主观题),占总成绩的20%。在课程最后一周随堂考试(开卷),占总成绩的40%。


成绩 要求

1.课堂交流区的发帖讨论占20%,总计发帖20个以上。

2.单元测验占40%(4个单元的客观题)。

3.期终随堂考试(开卷),占总成绩40%


    想同时申请中国大学MOOC证书的,必须完成MOOC课的全部考核,即另外完成2个单元的作业(主观题),并按提示评阅他人6份以上的作业。

    MOOC课的作业类型及起止期限,系统都有提示。


课程大纲

《文学欣赏与批评》课程大纲

第一讲  有意味的形式

1.1  形式美概述

1.2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1.3  闻一多的《死水》

1.4  朱湘的《采莲曲》

1.5  戴望舒的《雨巷》

1.6  戴望舒的《偶成》卞之琳的《断章》

1.7  穆旦的《诗八首》(一)

1.8  郭沫若的《天狗》

1.9 鲁迅的《药》

1.10 曹禺的《雷雨》

 

第二讲  思想启迪人心

2.1  文学的启迪功能

2.2  鲁迅小说的意义在哪里?

2.3  《子夜》与《蚀》的价值对比。

2.4  解读沈从文的小说

2.5  周作人的独特趣味

 

第三讲  触摸作者心灵

3.1  文学是沟通人心的一座桥梁

3.2  《阿Q正传》: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3.3 《影的告别》:鲁迅心灵矛盾的展现

3.4  《过客》:对绝望的反抗

3.5  周作人:叛徒与隐士的纠结

3.6  郁达夫的“沉沦”和人道主义伦理观

3.7  沈从文的《边城》:静美和隐痛(上)

3.8  沈从文的《边城》:静美和隐痛(下)

3.9  张承志的《黑骏马》:反抗宿命

 

第四讲    批评:从问题开始

4.1  批评中的问题意识

4.2  从阅读思考中发现问题

4.3  沈从文与道家艺术精神的关系

4.4  在与学术史对话中提炼问题

4.5  周作人的思想蜕变问题

4.6  关于反思五四的立场问题(上)

4.7  关于反思五四的立场问题(下)

 

第五讲    寻找新角度

5.1  《狼图腾》批评角度的启示

5.2  《狼图腾》与中国形象问题

5.3  华文文学:从学科到方法

5.4  鲁迅研究中的角度选择

5.5  是批评的流派还是批评的和特色(上)

5.6  是批评的流派还是批评的和特色(下)

 

第六讲  顶层的设计

6.1  何为“顶层设计”?

6.2 《巴金的<寒夜>:文本的裂隙与风格的成熟》

6.3 《从<伤逝>到<寒夜>:伦理革命的困境和传统文化的绵延》

6.4 《鲁迅<狂人日记>的结构艺术》

6.5 《张承志的文学和宗教》

6.6 《革命现代性与中国左翼文学 》

6.7 《从知青下乡到民工进城的文学叙事》

6.8 《神话的破灭:“韩寒”现象批判 》


课程小结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爱好文学艺术,具备基本的文学欣赏能力,具有基本的理论思考的兴趣。

参考资料

陈国恩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

陈国恩、樊星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

陈国恩:《文学批评与思想争鸣》,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

陈国恩:《学科观念与文学史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

陈国恩:《文学欣赏与批评》,即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源课程

该SPOC课程部分内容来自以上源课程,在源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增加了新的课程内容

武汉大学
1 位授课老师
陈国恩

陈国恩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