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抑郁患者自助走出抑郁的泥潭。
抑郁是如何产生的?对人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很难从抑郁中走出来?抑郁是如何维持的?
觉得活得没意思怎么办?感受不到快乐怎么办?
受到了创伤,如何复原?
为什么青少年会抑郁、厌学、辍学甚至自残、厌世?如何帮助他们?
老年抑郁、产后抑郁、高压力职业导致的抑郁如何应对?
工作倦怠,不堪忍受怎么办?
莫名其妙闷闷不乐,心境低落怎么办?
如何不让自己想太多?
失眠很痛苦,如何应对?
抑郁患者身边的人可以做些什么?
本课程“抑郁症的心理辅导”将系统解答以上问题,讲授预防与治疗抑郁症的心理学知识与技巧。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抑郁患者自助走出抑郁的泥潭。
抑郁是如何产生的?对人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很难从抑郁中走出来?抑郁是如何维持的?
觉得活得没意思怎么办?感受不到快乐怎么办?
受到了创伤,如何复原?
为什么青少年会抑郁、厌学、辍学甚至自残、厌世?如何帮助他们?
老年抑郁、产后抑郁、高压力职业导致的抑郁如何应对?
工作倦怠,不堪忍受怎么办?
莫名其妙闷闷不乐,心境低落怎么办?
如何不让自己想太多?
失眠很痛苦,如何应对?
抑郁患者身边的人可以做些什么?
本课程“抑郁症的心理辅导”将系统解答以上问题,讲授预防与治疗抑郁症的心理学知识与技巧。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抑郁症越来越流行。在我国,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为6.8%;12个月患病率为3.6%(Yueqin Huang等人,2019)。2012-2018年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平均为28.4%(刘福荣等人,2020),高于2007年的14.8%(洪忻等人,2007)。2009-2019年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平均为31.38%(王蜜源等人,2020)。但是精神卫生资源不足,心理健康服务资源不足,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也不足。社会上依旧有很多人对抑郁症存在着误解及偏见。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2020年9月1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方案强调加强防治知识宣教,广泛开展抑郁症防治知识科普宣传是重点任务。
“抑郁症的心理辅导”是系统讲述抑郁症防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通过讲解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症状表现、诊断方法、预防与治疗的心理辅导方法,引导大众关注精神和心理健康,帮助大众理解抑郁症防治的心理学方法,能有效促进抑郁症防治工作。
课程特别针对青少年抑郁、厌世、辍学,以及老年抑郁、产后抑郁、高压力职业导致的抑郁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讲解,有助于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属、朋友,以及辅导员、教师、心理咨询师等改善抑郁情绪和症状。
授课目标
帮助大众掌握抑郁症自助防治的心理学方法与技巧,改善抑郁,缓解大众心理服务需求与心理卫生资源不足的矛盾,达到降低抑郁患病率的目的。
讲解抑郁症的发病的心理和环境机制、症状表现、诊断方法、引导大众理解抑郁症。
重点介绍抑郁预防与治疗的心理辅导方法,讲授大众可学、可用、简单易行的抑郁自主防治的策略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大众化。
课程特别针对青少年抑郁、辍学、厌世,职场工作倦怠、以及老年抑郁、产后抑郁、高压力职业导致的抑郁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讲解,有助于抑郁症患者和家属,以及辅导员、教师、心理咨询师等相关工作人员改善抑郁症状和情绪。
课程大纲
抑郁症的那些事
课时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抑郁症患者的感受,了解抑郁症的诊断方法,掌握抑郁缺乏活力,麻木的机制及应对方法,理解药物治疗与心理咨询在抑郁症改善中的作用。
1.1 为什么要上这门课?如何学习?
1.2 理解抑郁症
1.3 如何判断是否得了抑郁症?
1.4 为什么抑郁会没有活力,麻木?
1.5 抑郁症是否要吃药?
1.6 心理健康的相关文件
抑郁的习惯、恶性循环及心理辅导
课时目标:为什么抑郁的人很难走出来?理解抑郁发展与维持的习惯、恶性循环。掌握克服抑郁的习惯和恶性循环的方法,摆脱抑郁的泥潭。
2.1 认知偏差与改善
2.2 如何管理负性思维
2.3 情绪与感受的“隔离”与改善
2.4 行为拖延及改善
2.5 失眠及改善
2.6 抑郁的理论模型及框架
抑郁的过度压力模型及心理辅导-1
课时目标:理解过度(时间长,强度大)压力下的抑郁发生机制,如创伤下的抑郁。掌握应对压力,调整情绪的方法,应对生活中的困境。从预防和源头的角度出发,预防和改善抑郁。
3.1 抑郁的过度压力模型
3.2 克服无助与无望
3.3 从悲观到乐观
3.4 创伤下的抑郁
3.5 接纳与放下
3.6 压力的机制
3.7 提升能力:拿得起
3.8 体育运动
抑郁的过度压力模型及心理辅导-2
课时目标:理解产后抑郁,完美主义导致的抑郁,掌握具体应对和改善的方法。
4.1 调整心态与情绪:放得下-1
4.2 调整心态与情绪:放得下-2
4.3 调整认知,管理情绪
4.4 完美主义导致抑郁
4.5 产后抑郁
4.6 创伤后成长
4.7 创伤后成长的榜样
抑郁的快乐与意义模型及心理辅导
课时目标:觉得人生没意义怎么办?感受不到快乐怎么办?理解快乐和意义的缺失下的抑郁发生机制。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添加快乐,赋予意义,从而改善抑郁。具体地就讲解了工作倦怠下的抑郁,老年人抑郁及其心理辅导
5.1 抑郁的快乐与意义模型
5.2 寻找快乐
5.3 榜样的力量: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5.4 寻找人生的意义
5.5 应对中年危机:工作倦怠与抑郁
5.6 老年人抑郁
5.7 学习的榜样:袁隆平
抑郁的自我与他人模型及心理辅导
课时目标:理解自我中心,自我消极关注,个人主义,缺乏与他人的联结导致的抑郁,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获得归属感,学习从唯我大我的超越自我的调节方法
6.1 自我与他人模型
6.2 改善人际关系
6.3 减少自我关注
6.4 超越自我中心
6.5 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相融合
6.6 良知与亲社会行为
6.7 无私奉献的榜样:邓稼先
抑郁的内卷模型及心理辅导
课时目标:理解内卷(外部驱动)行为导致的抑郁,并掌握应对方法。特别针对青少年抑郁及其改善,从亲子教育和家长的角度进行了介绍。
7.1 抑郁的内卷模型
7.2 应对内卷、克服抑郁
7.3 青少年抑郁
7.4 转变教育理念
7.5 改变教养方式
7.6 改善亲子关系
7.7 改善亲子沟通
7.8从子女的角度,分享改善与父母的关系的经验与办法
抑郁症身边的人可以做什么?
课时目标:介绍了抑郁患者身边的人如何提供理解和支持的方法详细介绍了自杀危机干预的流程、原则和方法
8.1 通情达理、陪伴支持
8.2 抑郁症的自杀危机干预
课程总结:拿得起,放得下
课时目标:课程最终的目的是让人们做到拿得起、放得下,“心如明镜台,不使惹尘埃”,“此心光明”。本章进行了模型和结构的阐释,该模型是促进心理健康的工作思路之一。
9.1 拿得起、放得下
9.2 学习的榜样——时代楷模张桂梅
结课感言
课程思维导图笔记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参考资料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 2020.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 教思政厅函〔2021〕10号, 2021.
[3]教育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2012.
[4]维克多・弗兰克尔. 弗兰克尔自传:活出生命的意义[M].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6.
[5]卡巴金. 多舛的生命:正念疗愈帮你抚平压力、疼痛和创伤[M]. 机械工作出版社, 2018.
[6]奥康纳. 走出抑郁:让药物与心理治疗更有效[M]. 张荣华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4.
[7]泰勒.本-沙哈尔. 幸福的方法,中信出版社,2013
常见问题
什么人适合学习本课程?
本课程系统介绍了抑郁症的防治的心理学原理与方法。从“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理念出发,既有异常到正常的治疗导向,也有正常到幸福的预防和发展导向,因此适合下列人群:
1.抑郁情绪者,心境低落者;
2.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属、亲朋好友,包括青少年抑郁,产后抑郁,老年抑郁,高压职业的抑郁等;
3.跟抑郁症患者相关的工作人员,如大学辅导员,中小学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师等;
4.觉得人生虚无,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的人们;
5.工作倦怠的人们;
5.希望自己和身边人过得更幸福的人们。
课程说明
教师尽一切努力来确保课程中的信息是完整和准确的。但是由于个人水平的局限性,难免有错误和纰漏之处。同时,学员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教师并没有加入到为学员提供专业建议和服务的具体过程中。课程中的观点、程序和建议不是为了取代你的医生的建议。所有与学员自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都需要谨遵医嘱。由课程中的信息和建议引起的任何损失和伤害,教师和慕课平台都不负有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