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C学校专有课程
中学教师职业理念与专业发展
第1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1年03月01日 ~ 2021年06月17日
学时安排: 3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628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spContent=《中学教师职业理念与专业发展》是全校师范类中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必修课,担负着培育和发展师范生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优秀的文化素养及可持续专业发展能力等方面的任务。
《中学教师职业理念与专业发展》是全校师范类中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必修课,担负着培育和发展师范生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优秀的文化素养及可持续专业发展能力等方面的任务。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掌握在中学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并能运用素质教育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由此出发理解在中学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并能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这种学生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了解教师观的基本概念,把握新时代教师劳动的特点,掌握新时代教师角色的新变化和其他价值。了解课程观的相关概念,理解课程文本的表现形式,掌握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运用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了解教学观的相关概念,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理解和掌握教学实施的基础只是,运用教学评价相关知识,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学会依据国家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学会设计和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发展水平;引导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和教学观;增强学生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能够在教师专业实践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发展,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从而产生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和决心。

 

授课目标

 

1. 系统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2. 准确把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人为本”的含义、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和途径、,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3. 正确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思想,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运用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原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4. 中学教育教学活动中,能践行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师职业行为规范

 

成绩 要求

考核类型

考核环节

成绩占比(%

备注

线上成绩

课程资料自学

30

50%

线上作业

30

阶段测验

30

其他

10

线下成绩

期末笔试

80%

50%

课堂表现

20%


课程大纲
导 言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学教师职业理念的含义,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理解职业理念和专业发展的关系;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1. 中学教师职业理念概述
(1)教育观
(2)学生观
(3)教师观
(4)课程观
(5)教学观
3.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概述
(1)教师的概念
(2)教师职业概述
(3)教师劳动的特点
(4)教师的职业素养
(5)教师专业发展
4.中学教师职业理念与专业发展的关系
5.学习本课程意义
第一章 教育观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当代我国素质教育观的产生和发展,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中学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包括德、智、体、美等教育各个途径开展素质教育的特点,特别要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中学违背素质教育要求的现象。
1. 素质教育观:一种时代所提出的教育观
(1)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
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
(2)素质教育的产生与形成
素质教育观的产生。
素质教育观的形成。
(3)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的外延。
(4)中学素质教育
中学素质教育的一般性质。
中学素质教育的特殊性。
2.中学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素质教育的途径
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把握课改精神,实践中学“新课程”。
课程教学以外的各种学校管理、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
(2)素质教育的方法
中学教师成为素质教育者。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正确运用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3.素质教育观的运用
(1)应试教育同素质教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
(2)部分人的发展不符合全体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
(3)沉重的课业负担是素质教育的严重障碍
第二章 学生观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中学教育者正确认识中学生的基础;理解“以人为本”在中学教育活动中的含义及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要求;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正确对待中学生发展的共同要求和不同要求;针对不同发展要求的学生,能设计和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促进不同发展要求的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1.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确立正确学生观的基础
(1)教育活动中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渊源。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2)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学生观。
学生作为主体的人。
学生作为完整的人。
学生作为有发展潜力的人。
学生作为一个整体。
学生作为有差异、有个性的人。
(3)全面发展的中学生观
中学生的发展特点。
中学生全面发展要求。
2. 中学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中学生全面发展为本”
(1)“人的全面发展”与“以人为本”
“人的全面发展”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以人为本”的内涵。
(2)“以人为本”与“个人本位”“社会本位”
“以人为本”与“个人本位”。
“以人为本”与“社会本位”。
(3)中学教育中以中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要求
中学教育必须以中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
中学教育必须以中学生全面发展需要为本。
中学教育必须以全体中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
3.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
(1)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促进所有学生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
(2)有差异的中学生的共同发展
中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中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中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中学生的家庭背景差异与共同发展。
中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差异与共同发展。
4.教育公正与中学生个性潜能有差异的发展
(1)教育公正与中学生个性发展潜能
(2)教育分层与个性发展
第三章 教师观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教师观的概念;把握新时代教师劳动的特点;掌握新时代教师角色新变化;树立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
1. 教师观概述
(1)教师观
(2)教师
(3)教师职业的性质
2. 中学教师劳动的特点和价值
(1)劳动的特点
(2)劳动的价值
3.中学教师角色
(1)角色内涵
(2)角色特征
(3)角色价值
4.中学教师的职责
(1)爱国守法
(2)爱岗敬业
(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
(5)为人师表
(6)终身学习
第四章 课程观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课程观的概念;理解课程文本的表现形式;掌握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运用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1. 课程观概述
(1)课程的定义
(2)课程的类型
(3)课程的层次
(4)课程的影响因素
2.课程文本的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
(2)课程标准
(3)教材
3.课程的编制
(1)课程编制的概念
(2)课程编制的过程
(3)课程编制的模式
4.课程资源
(1)课程资源的概念
(2)课程资源的类型
(3)课程资源的开发
第五章 教学观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教学观的基本概念;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理解和掌握教学实施的基础知识;运用教学评价相关知识,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
1. 教学观概述
(1)教学的定义
(2)教学的作用
(3)当代教学的演变趋势
2. 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的概念
(2)教学设计的内容
(3)教学过程设计的要求
3. 教学实施
(1)教学组织形式
(2)教学手段
(3)教学方法
4. 教学评价
(1)教师课堂教学评价
(2)学生学业成就评价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本课程是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心理学基础知识和中学生发展与学习心理等课程的后续课程,学习时要求学习者具备前述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

参考资料

 

兰芝主编,《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规划,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4

李学农主编,《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学习参考书系列·综合素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版。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育部考试中心主编,《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及大纲(试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版。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主编,《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版。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主编,《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版。

 

泰州学院
6 位授课老师
朱洪翠

朱洪翠

zhuhongcui

张英花

张英花

副教授

薛桂琴

薛桂琴

副教授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