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C学校专有课程
物流学(双语)
分享
spContent=1.初设阶段(2006.9-2017.7):2006年,开始为物流管理本科生开设物流学。2013年,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专业获批战略新兴产业专业,物流学授课内容与物流行业发展和对物流人才的需要紧密结合。 2.双语阶段(2017.9-2019.7): 2017年,建设成为物流学(双语)课程,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扩大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3.线上线下混合建设阶段(2019.9-今):2019年建设成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2020年,助力物流管理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批教育部物流教指委新文科“文工融合”特色试点专业,同年该课程获批天津市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2023年开始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已获批校级现代产业学院。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1.注重文工融合特色的课程内容重构

课程内容在物流学理论知识基础上注重“行业+实践”的内容重构,与学科竞赛和物流大赛相结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同时融合课程思政元素,形成具有文工融合特色的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的课程内容。

       2.混合式教学设计

      针对学情分析中发现的痛点问题,引入中国大学MOOC资源,结合自建课程资源等,建设异步SPOC课程,采用文工结合的教学理念,基于启发式、场景式和研学式的教学方法,形成三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推陈融新,以思政案例、企业实践、物流大赛为载体,突出知识和能力并重,做实多元化物流学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从“想学”到“会学”再到“乐学”,实现复合型创新物流人才的培养。

     3.课程特色


(1)“启发式”课程思政创新

本课程通过强调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通过介绍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提升学生专业情怀;通过讲解物流的社会经济功能,启发学生树立物流人的主体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最终达到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的。

(2)“研学式”教学内容创新

为了提升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将团队教师的科研项目穿插在授课过程中,把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带入课堂,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业务充分融合,增强了课程的实践性;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课程内容的应用效果,将本专业学科竞赛专业知识提炼出来,穿插在各个教学任务中,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增强了课程的应用性。通过这种科研带入式,竞赛代入式的教学内容的创新,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场景式”教学模式创新

本课程与企业合作,结合专业实验室,将物流场景融入课堂教学,为学生搭建全新的学习场景。同时引入相关企业案例,进行分组研讨,强化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在研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应的知识点,还熟悉了物流关键的岗位职责,提高了专业应用能力。通过这种场景式教学模式的创新实现了教学环节的环环相扣。

(4)“多元式”考核方式创新

本课程采取PPDC多样化的过程性考评方式,科学全面评价的同时,明晰学生的专业定位,与培养具备高阶能力的物流专业人才的目标高度契合。

      总而言之,通过多元化的文工结合教学模式,使学生从“想学”到“会学”再到“乐学”的变化,实现物流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

授课目标

        

结合天津科技大学“坚持拓展轻工特色,精心培育行业中坚,矢志服务国计民生”办学特色,培养新文科文工融合的跨学科复合型物流人才,本课程的目标设定为:

知识探索:了解物流与供应链的基本理论,理解物流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术,对物流法规与政策进行解读,掌握物流业务运作的基本原理。

能力培养:能够将物流的现代化理念与技术相结合,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辨和理性思维能力;通过双语教学,提升学生国际化视野,助力学生职业发展。

   价值引领:厚植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树立学生物流强国、科技自信的信念,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跨学科整合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成绩 要求

课堂表现(5%

线上学习(10%

线上单元测试(10%

平时作业(20%

物流案例分析(10%

课程思政(5%

期末考试(40%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应具备基础的管理学知识。

参考资料

建议教材:

[1]汝宜红,田源. 物流学(第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2]小保罗.墨菲等. 物流学(第12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


教学参考书:

[1]田源. 物流管理概论(第3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

[2]兰洪杰,田源,汝宜红. 物流学:研究与创新.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3]崔介何. 物流学概论(第6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4


其他参考资料随课程进度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