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程适应面和覆盖面广。既可独立线上运行,也可作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计划学时为64学时,既可作为化学化工类专业学生学习多学时“物理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资源,同时涵盖了少学时专业课程内容,也可用于学习“普通化学”、“无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化工原理”、“材料科学基础”等课程的辅助资源。
(2) 强化课程改革,注重教学成果应用。本课程教学团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改革成果,并应用于课程教学中。
(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造精品教学团队。课程团队教师共18人,其中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5人,中级职称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人,课程教学团队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等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好。
(1) 能够运用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等基础知识,从物理化学的角度对气体的pVT变化、化学反应、相变化、电化学过程的方向、限度及能量变化问题,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问题,以及表面物理化学、胶体分散系统和大分子溶液等相关问题进行观察、辨别和初步分析,会用简单的专业术语进行表达。
(2) 能够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的观点、原理和方法,从可能性、现实性等方面对化学化工过程中的物理化学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合理判断,并获得有效结论。
(3) 运用物理化学所蕴含的哲理及科学家的成就轶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理论联系实际的治学态度以及刻苦钻研的拼搏精神,以及关心和重视日益严重的环境和食品安全的环保意识。
(1) 面向校内教学:课程总分100分,其中线上成绩60%,包括综合作业30%(共3次,每次10%)、在线交流及单元活动参与5%、单元测试15%(共3次,每次5%)、在线考试10%;线下期末考试40%。
(2) 面向社会教学:课程总分100分,全部为线上成绩,包括综合作业30%(共3次,每次10%)、在线交流及单元活动参与5%、单元测试15%(共3次,每次5%)、在线期末考试50%。
(3) 课程成绩评价:课程合格:60分至79分;课程优秀:80分至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