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期末考试会员
SPOC学校专有课程
构造地质学
第1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18年12月23日 ~ 2018年12月25日
学时安排: 待定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81 人参加
立即自学
往期不提供结课证书,想参加下学期课程, 点击这里预约>>
spContent=《构造地质学》是油气勘探专业三大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主要讲授岩层的原生构造,岩石变形的力学性质,各种后生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以及各种构造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认识一般地质图、编图、识别与解释构造现象及文字叙述的能力,并能够利用构造地质学知识为油气勘探服务。
《构造地质学》是油气勘探专业三大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主要讲授岩层的原生构造,岩石变形的力学性质,各种后生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以及各种构造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认识一般地质图、编图、识别与解释构造现象及文字叙述的能力,并能够利用构造地质学知识为油气勘探服务。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构造地质学》是我校石油主干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自我校1958年创办以来,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石油地质勘查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就将其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开设,到1998年国家专业目录调整,将原来的“石油地质勘查专业”改名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物探专业”和“测井专业”改名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后,《构造地质学》仍然作为这些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必修,它是油气勘探专业三大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构造地质学》主要讲授岩层的原生构造,岩层的产状表示方法、地层的接触关系,构造形成的岩石力学性质与岩石变形基础,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基本要素概念,各种大地构造学派和盆地构造的基本概念,各种后生的大、中、小型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以及各种构造的研究方法。配合理论传授,安排室内实验、野外实习等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认识一般地质图、编图、识别与解释构造现象及文字叙述的能力,并能够利用构造地质学知识为油气勘探服务。

       通过《构造地质学》的学习,主要让学生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构造分析方法,为矿产资源(特别是油气资源)勘探资料的构造解释奠定基础。在教学中应做到:室内、外反复实践,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测研究方法,为后继专业课的学习及今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在学习本课程之后,能判读、编制基本的构造地质图件,能应用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知识,推测地下隐伏构造,合理解释构造成因,为油气勘探开发建立正确的石油构造地质模型;能应用大地构造学的知识,分析盆地成因与构造发展演化特点。

授课目标

1、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类型、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利用构造地质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基础地质和工程问题。

2、掌握大、中、小型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以及分析方法;学会在各种地质图上获得各种地质信息,以及编绘相关图件、识别与解释各种构造现象,学会利用文字描述各种类型的特征等能力。

3、了解各种构造现象及构造地质作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社会安全、人文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及要求,了解避免及减小自然灾害的方法及措施。


成绩 要求

1、总成绩

 

课堂成绩(%)

实践成绩(%)

实验成绩(%)

总成绩(100%)

80

0

20

2、分项成绩

 

平时成绩(%)

期中成绩(%)

期末成绩(%)

课堂成绩(100%)

30

0

70

实践成绩(100%)

0

0

0

实验成绩(100%)

100

0

0

(二)成绩评定方式

1、平时成绩:按照课程规定执行,主要包括作业、课堂表现及考勤(占课堂成绩的30%);

2、实验成绩:根据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20%)等。

3、期末:采用闭卷笔试方式。



课程大纲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构造地质学

英文名称:

STRUCTURAL GEOLOGY

开课学院: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课程编码:

9715007045

属  性:

理论

学   分:

4.5

总学时:

72

实验学时:

4

上机学时:

6

适用专业:

资源勘查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双学位)

先修课程:

3415001030

普通地质学

9715002020

结晶学与矿物学Ⅱ

9715001030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9715599040

普通岩石学(含晶体光学)

大纲执笔:

基础地质教研室  胡明 

大纲审批: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委员会

教学院长:

谭秀成

               时间:2017年7月













二、目的与任务及能力培养

(1)目的

构造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及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双学位)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本专业后续的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毕业设计(论文)等课程的学习奠定相关基础,并能够利用构造地质学知识为油气勘探服务。

(2)任务

本课程主要讲授岩层的原生构造,岩层的产状表示方法、地层的接触关系,构造形成的岩石力学性质与岩石变形基础,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基本要素概念,各种大地构造学派和盆地构造的基本概念,各种后生的大、中、小型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以及各种构造的研究方法。配合理论传授,安排室内实验、野外实习等实践性教学。

(3)能力培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构造分析方法,培养学生认识一般地质图并在各种地质图上获得各种地质信息的能力,以及编绘相关图件、识别与解释各种构造现象能力,学会利用文字描述各种类型的特征等能力;能判读、编制基本的构造地质图件,能应用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知识,推测地下隐伏构造,合理解释构造成因,为油气勘探开发建立正确的石油构造地质模型;能应用大地构造学的知识,分析盆地成因与构造发展演化特点。

三、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如下表中的课程目标和要求:

毕业要求

指标点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1-2系统掌握基础地质及油气等矿产地质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方法,具有课程设计及生产实习等完整的工程实践经历,完成油气等矿产地质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类型、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利用构造地质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基础地质和工程问题。

4.设计: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掌握基础地质及油气等矿产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流程;

掌握大、中、小型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以及分析方法;学会在各种地质图上获得各种地质信息,以及编绘相关图件、识别与解释各种构造现象,学会利用文字描述各种类型的特征等能力。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2掌握基础地质及油气等矿产地质工程实践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对生态、社会及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影响;具备避免和降低污染、能耗等的能力;

了解各种构造现象及构造地质作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社会安全、人文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及要求,了解避免及减小自然灾害的方法及措施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62学时)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以及构造地质学在资源(特别是油气资源)勘探中的作用有一个总体了解和认识。

重点:掌握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构造地质学在资源(特别是油气资源)勘探中的作用及其研究方法。

难点:构造地质学研究方法的理解及目前的进展情况。

教学建议:1)介绍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任务;构造地质学在矿产资源(特别是油气)勘探中的作用与意义;构造地质学研究方法及其研究现状:当前构造地质学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其最新进展。2)让学生对本课程主要内容、以及与后继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及本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有整体了解。3)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启发、讨论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意义等。

第二章  沉积岩原生构造及产状(6学时)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岩层原生构造的特征及作用,岩层的产状表示方法和地质界线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等内容。

重点:掌握岩层产状要素及其表示方法,学会使用“V”字型法则判读地质图,掌握岩层的厚度和埋藏深度的计算方法。

难点:利用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判断岩层新老关系;“V”字型法则的理解和应用;计算岩层的埋藏深度。

教学建议:1)利用各种典型的野外照片,描述沉积岩岩层的产状特征,各种类型原生构造的特点;2)利用教学模型讨论各种岩层的露头特征,以及岩层的出露宽度特征;岩层的厚度和埋藏深度。

第一节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2学时)

层理的概念及识别方法,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的类型、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重点:层理的识别、各种原生构造的特征】

【难点:利用沉积岩的原生构造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顶底面)】

第二节 岩层的产状、厚度及出露特征(4学时)

2.1岩层的产状及产状要素,岩层产状的测定及其表示方法,水平岩层、倾斜岩层以及直立岩层的产状及其露头特征;

2.2,倾斜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V字型法则);水平岩层、倾斜岩层以及直立岩层的出露宽度特征;岩层的厚度和埋藏深度。

【重点:产状的表示方法,,倾斜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岩层的厚度和埋藏深度】

难点:“   V字型法则”在阅读地质图时的应用,岩层埋藏深度的计算】

第三章  地层接触关系(4学时)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要求学生对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特征及其研究意义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重点:掌握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不整合及其识别标志,地质图上不整合的表现特征。

难点:不整合及其识别标志;在各种地质图上认识不整合。

教学建议:1)利用各种野外照片讲解不整合的特征;2)根据地质图上不整合表现特征,阐述不整合在地质历史研究中作用以及研究不整合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整合与不整合接触(2学时)

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不整合类型,不整合的识别标志及研究内容,

【重点:各种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及其特征】

【难点: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不整合的观察及研究(2学时)

不整合构造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认识地质图上不整合的表现特征,学会编制倾斜岩层地质剖面图的方法。

【重点:地层接触关系在地质学研究中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难点:如何在地质图上判断地层的接触关系】

第四章  岩石变形的力学分析(6学时)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应力及构造应力场的基本概念,岩石变形的分析方法和影响岩石变形的因素。

重点:掌握应力的定义,岩石的变形方式、阶段,影响岩石变形的因素;了解应力分析的一般原理。

难点:二、三维应力分析;岩石变形阶段的特征;剪裂角分析方法;影响岩石变形的因素。

教学建议:1)用生活中实际案例阐述力的各种类型,引导学生应用各种力的特点分析其对自然界的影响;2)指导学生对不同变形的自然现象,如何用力的作用去解释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第一节 应力分析(2学时)

外力、内力、应力,应力状态的概念,二、三维应力分析方法;应力莫尔圆、构造应力场、应力轨迹和应力集中的概念。

【重点:力的基本概念、平面应力分析方法、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

【难点:构造应力场在构造地质学研究中的作用及意义】

第二节 变形和应变(2学时)

变形及应变的概念、变形的基本方式、均匀变形与非均匀变形、递进变形的概念、线应变和剪应变、应变椭球体的意义。

【重点:各种有关变形与应变的基本概念】

【难点:线应变和剪应变的计算方法、应变椭球体在变形分析中的作用

第三节 岩石变形的习性及影响因素(2学时)

岩石变形方式,岩石变形阶段及其力学性质,共轭剪切破裂角与剪裂角的概念,剪裂角分析方法,影响岩石变形的因素:围压、温度、溶液、孔隙液压、时间。

【重点:岩石变形阶段及其特征、剪裂角分析方法、影响岩石变形的因素

【难点:岩石不同变形阶段的特点,剪裂角分析在构造地质学研究中的作用及意义】

第五章  褶皱构造(12学时)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褶皱的基本概念、褶皱的描述及组合型式、褶皱的形成机制和褶皱构造的观察和研究方法,了解褶皱构造在油气勘探中的作用。

重点:掌握褶皱的基本类型、要素、圈闭构造,褶皱在平面上出露形态,褶皱的组合形式及其分布,褶皱作用的基本类型、影响因素,褶皱构造的观察和研究,地下褶皱构造的研究,褶皱形成时代的确定,学会根据岩层标高数据,编制构造等值线的方法及构造等值线图的认识和分析。

难点:褶皱不同分类的方法、褶皱组合型式的确定、褶皱的形成机制及影响褶皱形成的主要因素;确定褶皱形态和地下褶皱构造的研究,学会根据岩层标高数据,编制构造等值线的方法及构造等值线图的认识和分析。

教学建议:1)从岩层的塑性变形特征引入褶皱的概念,利用野外照片及教学模型描述褶皱的各种类型和形态;2)利用各种地质图指导学生如何判断褶皱的存在,培养学生立体空间的概念和在地质图上获取地质信息的能力;3)根据油田勘探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节 褶皱和褶皱要素(1学时)

褶皱的基本概念及类型、褶皱几何要素的特征、倾伏角与倾伏向及侧伏角与侧伏向的概念。

【重点:褶皱几何要素的特征

【难点:如何在地质图上判断褶皱的类型、倾伏角和侧伏角的区别

第二节 褶皱的形态描述(2学时)

横剖面上褶皱形态的描述、平面上的褶皱形态的描述。

【重点:横剖面上和平面上褶皱形态描述的内容及方法

【难点:各种不同形态描述方法之间的区别

第三节 褶皱的产状类型及其组合形式(3学时)

褶皱的产状类型(里卡德分类)、褶皱的几何类型(兰姆赛分类)、褶皱在平面上的组合型式,褶皱在横剖面上的组合型式,褶皱的平面及剖面相结合组合型式的特点;

【重点:里卡德分类和兰姆赛分类的特点,褶皱各种组合型式的特征

【难点:褶皱的产状类型和褶皱的几何类型的实际意义,褶皱的平面及剖面相结合组合型式的特点,如何在地质图上判断褶皱的组合型式

第四节 褶皱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3学时)

褶皱作用的基本类型,纵弯褶皱作用和横弯褶皱作用的基本特征,褶皱综合作用的特点,褶皱形成机制中压扁作用的意义,影响褶皱形成的主要因素。

【重点:纵弯褶皱作用和横弯褶皱作用的基本特征、影响褶皱形成的主要因素

【难点:纵弯褶皱作用和横弯褶皱作用有何区别、影响褶皱形成的各种因素之间关系

第五节 褶皱的观察和研究(3学时)

地层层序的建立,确定褶皱形态,地下褶皱构造的研究,褶皱随深度变化的研究——高点的迁移,确定褶皱形成时代。根据地质图判断和分析褶皱的形态、产状特征等,并学会认识和分析构造等值线图所反映的构造形态。

【重点:褶皱形态的描述,地下褶皱构造的研究,褶皱形成时代的确定,在构造等值线图上分析构造的形态

【难点:如何判断褶皱形成的时代、怎样在构造等值线图上分析其所反映的构造形态

第六章  节理(4学时)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各种节理的基本特征以及节理与其它构造的关系,了解节理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重点:掌握剪节理、张节理的特征,节理的分期、配套,节理与褶皱、断裂构造的关系,构造缝合线,编制节理玫瑰花图;熟悉了解节理的力学分类。

难点:节理的分类方法、剪节理和张节理的特征、如何进行节理的分期、配套;节理与其它构造的关系;井下节理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1)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节理的基本类型。2)根据裂缝型油气藏勘探开发的案例介绍,培养学生对本章内容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小型构造(节理)去分析大型构造的形成机制。

第一节~第二节 节理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节理的分类(2学时)

节理的概念及节理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据节理面与褶皱面关系划分,根据节理的力学性质分类,节理组与节理系的概念。

【重点:节理研究的意义、节理的各种分类特点,张节理和剪节理的基本特征以及野外如何判别,节理组与节理系的概念

【难点:如何根据张节理和剪节理的特征在野外对节理的类型进行判断

第三节~第六节 不同地质背景上发育的节理 节理的分期与配套 节理的室内外研究及井下节理的识别(2学时)

节理与褶皱、断裂构造的关系:纵弯褶皱作用形成的节理,横弯褶皱作用形成的节理,与断层有关的节理,节理的分期与配套,雁行节理与构造缝合线,节理资料的整理及节理的室内外研究方法,节理的井下研究。

【重点:节理与各种大型构造之间的关系,节理的分期与配套的方法,节理的室内外研究的手段及井下节理的研究方法

【难点:与纵弯褶皱作用和横弯褶皱作用有关的节理特征,如何进行节理分期和配套,节理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第七章  断层(12学时)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断层要素的特点、断层的分类方法、主要断层的基本特征、断层观察与研究的内容、断层的井下识别、以及断层与油气聚集的关系等。

重点:掌握断盘与断距,断层的性质,逆断层的基本持征,推覆构造和大型走滑断层的特点,断层形成机制与断层效应,断层的观察与研究,断层的井下识别,断层与油气聚集关系,地质图上断层产状求取及断层性质判定。

难点:主要断层的基本特征、断层观察与研究的方法、断层形成机制、断层的井下识别方法及断层在油气勘探中作用,地质图上断层产状求取及断层性质判定。

教学建议:1)图片展示各种断层在自然界的存在状态,培养学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2)利用教学模型讲解各种断层的特征,建立学生立体空间概念,3)油田勘探开发案例分析,强调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分析的能力。

第一节~第二节 断层几何要素及断层分类(2学时)

断层的基本概念,断层研究的意义,断层要素和位移;断层分类:按断层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分类,根据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的方位关系、分类,按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分类。

【重点:断层要素和位移,各种断距的概念,断层分类,断层研究的意义

【难点:各种断距之间关系,不同断层分类的区别

第三节 正断层,逆断层及平移断层(3学时)

各类断层的基本特征及其组合型式: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枢纽断层;推覆构造和大型走滑断层研究进展;

【重点:各种断层的基本特征,不同断层的组合型式,断层研究的新进展

【难点:各种断层组合型式的特征,不同断层形成的地质背景,断层研究新进展

第四节 断层形成机制与断层效应(1学时)

断层形成机制:安德森(E.M. Anderson)断层模式。断层效应:各种断层引起的断层效应及其作用。

【重点:断层形成机制、断层效应

【难点:安德森(E.M. Anderson)断层形成模式,断层效应及其意义

第五节 断层的观察和研究(5学时)

断层的观察与研究:识别断层的标志,断层面产状的测定,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确定。学会从地质图上求取断层的产状,判断断层的性质及形成时间,学会描述断层在地质图上的特征。

【重点:断层识别的各种标志,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判断,在地质图上认识和分析断层

【难点:断层识别标志之间关系,在地质图上判断断层性质及求取断层的产状

第六节 断层的井下识别(1学时)

断层的井下识别;断层时代的确定,断层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重点:断层的井下识别,断层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难点:断层的井下识别标志

第八章  同生构造分析(2学时)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同生沉积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同生沉积构造的概念;同生沉积构造的主要类型;同沉积褶皱的特征及研究方法;

重点:掌握同沉积褶皱的特征及研究方法;同生断层的概念、特点及分析方法;同沉积背斜和同生断层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难点:同沉积褶皱的特征及研究方法、同生断层的特点及分析方法。

教学建议:利用油气勘探开发的案例,分析同生构造的特征及对油气藏形成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同沉积褶皱和同生断层的概念、特点及分析方法;其它同生沉积构造(包卷层理,滑塌构造,碟状构造,负载构造,球枕构造)的概念;同沉积背斜和同生断层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第九章  大地构造基本理论(10学时)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大地构造学的内容及研究意义、槽台学说的基本特征、板块构造理论的来龙去脉;了解中国大地构造学派的主要内容。

重点:掌握槽台学说的基本特征,板块构造理论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熟悉板块边界的地质作用;熟悉中国的板块活动史与板块构造基本格局。

难点:槽台学说的基本特征、板块的概念及板块的划分、板块边界的地质作用。

教学建议:1)利用世界地质图和中国地质图,介绍大地构造研究的方法,2)根据案例分析,讲解大地构造研究的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第一节 概述(2学时)

大地构造学的基本概念;大地构造学的内容及研究意义;大地构造学与油气勘探的关系;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及研究现状,了解不同大地构造学派的基本观点。

【重点:大地构造的概念,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大地构造学与油气勘探的关系,目前大地构造研究的新进展

【难点:大地构造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 槽台学说(2学时)

地槽和地台的基本特征,地槽的发展模式,中国主要地槽褶皱系和中国主要地台介绍。

【重点:地槽和地台的基本特征,地槽的发展模式

【难点:地槽与地台的区别,地槽发展的单旋回模式及多旋回模式的分析

第三节 板块构造学说(5学时)

大陆漂移学说及其证据,海底扩张学说的内容,板块构造学说理论的建立,板块的概念及板块的划分、板块边界类型及板块运动、板块边界的地质作用,大陆板块的识别标志,板块构造形成机制探讨,中国的板块活动史与板块构造格局。

【重点: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证据,板块边界的地质作用,大陆板块的识别标志等

【难点:、板块边界类型及板块运动、板块边界的地质作用、大陆板块的识别标志

第四节 中国大地构造学派简介(1学时)

中国大地构造学派的主要内容:地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中国其它大地构造学派的基本观点

【重点:中国大地构造学派的主要内容

【难点:地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第十章  盆地构造基本理论(4学时)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含油气盆地的基本特征、中国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及其构造特征。

重点:掌握盆地概念、盆地类型与结构特征;掌握盆地形成的板块构造机制;熟悉盆地分类及

其特征;通过实例分析熟悉中国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及其构造特征。

难点:拉伸、挤压、扭性盆地的形成与构造特征,中国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及其构造特征。

教学建议:1)利用《中国含油气盆地地质图》讲解盆地在我国的分布特征,说明盆地在油气勘探中的重要性,2)解剖一个中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的勘探历史,说明盆地油气勘探的基本方法及步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一节~第二节 盆地及含油气盆地 板块构造与盆地的形成机制(2学时)

盆地的概念,盆地的基本类型与结构,含油气盆地的基本条件,含油气盆地的边界类型及内部构造的划分,各种含油气盆地的分类方法,盆地形成的板块构造机制,拉伸、挤压、扭性盆地的形成与构造特征。

【重点:盆地的基本类型与结构,含油气盆地的基本条件,含油气盆地的分类方法】

【难点:含油气盆地的边界类型及内部构造的划分,盆地形成的板块构造机制】

第三节~第四节 中国大陆中—新生代盆地的特征及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介绍(2学时)

中国盆地原型的划分及特征,盆地的叠加与构造反转;中国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及其构造特征;盆地构造研究的新进展。

【重点:盆地原型的划分及特征,盆地的叠加与构造反转】

【难点:中国含油气盆地的东、西差异和南、北区别】

(二)实验及上机教学(10学时)

目的和要求:通过阅读各类地质图件,研究各类构造变形的产状、形态、类型及组合规律,建立各类构造变形的平面、剖面、三维空间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地质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岩层的产状及埋藏深度的求取方法、地层的接触关系的识别与分析、褶皱、节理和断层等小型构造的地质图分析、构造地质横剖面图、构造等值线图、节理玫瑰花图等主要地质图件的编制方法,使学生通过作图,学会解剖各类构造地质现象的平面、剖面组合特征,掌握正确编绘图件的方法,学会综合分析某一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构造形成、发展与演化规律,掌握各类构造现象、构造组合及形成原理,并能以文字正确表述;通过物理模拟实验、上机进行平衡剖面编制及求解主应力方位等,让学生掌握现代构造地质学分析的一些方法。

1、     必修实验项目

序号

项目编码

项目名称

1    

0301465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绘制剖面图

2    

0301023

构造模拟实验

3

0301503

编制和分析节理玫瑰花图、节理极点图及节理等密度图(上机)

4

0301044

平衡剖面编制(上机)

5

0301022

编制和分析构造等值线图(上机)

2、     选修实验项目

序号

项目编码

项目名称

1    

 0301042*

应用赤平投影方法求取褶皱枢纽和轴面的产状

2    

0301028*

构造地质综合实验

3    

0301043*

同沉积构造分析

五、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

本课程采用平时作业、课堂问答、实验报告、期末考试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一)课程教学目标考核方式

课程教学目标

考核方式

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类型、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利用构造地质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基础地质和工程问题。

平时作业、课堂问答、期末考试

掌握大、中、小型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以及分析方法;学会在各种地质图上获得各种地质信息,以及编绘相关图件、识别与解释各种构造现象,学会利用文字描述各种类型的特征等能力。

平时作业、课堂问答、实验报告、期末考试

了解各种构造现象及构造地质作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社会安全、人文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及要求,了解避免及减小自然灾害的方法及措施

平时作业、课堂问答、期末考试

(二)成绩核算办法

1、总成绩

 

课堂成绩(%)

实践成绩(%)

实验成绩(%)

总成绩(100%)

80

0

20

2、分项成绩

 

平时成绩(%)

期中成绩(%)

期末成绩(%)

课堂成绩(100%)

30

0

70

实践成绩(100%)

0

0

0

实验成绩(100%)

100

0

0

(二)成绩评定方式

1、平时成绩:按照课程规定执行,主要包括作业、课堂表现及考勤(占课堂成绩的30%);

2、实验成绩:根据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20%)等。

3、期末:采用闭卷笔试方式。

本课程教学目标达成评价计算方法:0.8*0.3*(课程教学目标平时成绩均分/课程教学目标平时成绩总分)+0.7*(课程教学目标期末成绩均分/课程教学目标期末成绩总分))+0.2*(课程教学目标实验成绩均分/课程教学目标实验成绩总分)。

六、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一)教材:

胡明、周小军主编.构造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15,第二版

(二)参考书:

1、戴俊生主编.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2、冯明、张先主编.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7

3、朱志澄、宋鸿林,主编,《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

4Ramsay等著,单文琅等译,《岩石的褶皱作用和断裂作用》,地质出版社,1985

5、陆克政主编,《构造地质学教程》,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

6、张宗命主编,《中国石油大地构造》,石油工业出版社,1984

7、李忠权主编,《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2010,第三版

8Hobbs.B.E等,《构造地质学纲要》,石油工业出版社,1976

9RG.柏克,《构造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1983

10JSuppe,《Principles of structural Geology》,LONDON 1985

(三)  其它教学资源:

(1)课程网站

http://www.xuetangx.com/courses/course-v1:SWPU+9715007045+2018_T2/about

http://mooc1.xueyinonline.com/course/template60/200904078.html

(2)其它网络教学资源:

1、http://geology.nwu.edu.cn:81/jxyd/models/cn/teach/ask.asp?classid=2&page=75

2、http://www.docin.com/

七、附表: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课程目标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类型、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利用构造地质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基础地质和工程问题。

达成途径:结合工程实际,通过课堂讲授及实验教学传授原生构造、岩石变形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褶皱、节理、断层等小型构造分析原理。

评价依据:课堂成绩80%(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实验考试(20%)。

4.设计: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课程目标:掌握大、中、小型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以及分析方法;学会在各种地质图上获得各种地质信息,以及编绘相关图件、识别与解释各种构造现象,学会利用文字描述各种类型的特征等能力。

达成途径:通过本课程的课堂讲授、课后作业及实验作业等环节,使学生掌握各种构造类型的分析方法,并学会编制和分析各种基础构造图件,学会分析和描述各种构造特征。

评价依据:课堂成绩80%(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实验考试(20%)。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课程目标了解各种构造现象及构造地质作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社会安全、人文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及要求,了解避免及减小自然灾害的方法及措施。

达成途径:通过本课程的课堂讲授和课后作业,使学生了解各种构造对社会生态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了解避免及减小自然灾害的方法及措施。

评价依据:课堂成绩80%(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具备普通地质学、结晶学与矿物学、古生物地层学、普通岩石学等课程基本知识。

参考资料

1、戴俊生主编.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2、冯明、张先主编.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7

3、朱志澄、宋鸿林,主编,《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

4Ramsay等著,单文琅等译,《岩石的褶皱作用和断裂作用》,地质出版社,1985

5、陆克政主编,《构造地质学教程》,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

        6、张宗命主编,《中国石油大地构造》,石油工业出版社,1984

        7、曾佐勋等编,《构造地质学》(第三版),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

        8、李忠权 刘顺主编,《构造地质学》(第三版),地质出版社,2010

       9、冯石等编著, 《油区构造分析》,石油工业部勘探培训中心,1982

      10、D.M.Ragan,《构造地质学—几何方法导论》, 地质出版社,1973


西南石油大学
9 位授课老师
胡明

胡明

教授

周小军

周小军

副教授

苏培东

苏培东

教授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