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学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教育政策学课程始终贯彻“基于政策、为了政策、反思政策”的原则,围绕“对政策的研究”与“为政策的研究”两大主线,依照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现实、从定性到定量、从事实到价值的思路,秉持“问题导向、实践情怀、中国立场、全球视野”的基本定位,对教育政策现象与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与深入解答。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同学们,大家好!热烈欢迎大家关注和学习《教育政策学》课程。那么,什么是教育政策呢?什么是教育政策学呢?如何认识教育政策的本质?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怎么出台的呢?如何避免政策执行过程中“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的不良倾向呢?如何对教育政策进行科学评估呢?当政策明显不合时宜时又如何使其终结呢?如何看待教育政策的周期性呢?如何理解政策型的教育研究者与研究型的教育政策决策者之间的关系呢?党和国家如何才能制定出一项理想的教育政策呢?判断好的教育政策的标准是什么呢?好的教育政策研究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同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借着改革与开放的东风,取得了辉煌而伟大、举世而瞩目的成就,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特色最为鲜明的教育。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已全面开启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征程。

    显然,要解开上述困惑的朦胧面纱以及认识我国教育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需要大家穿行于教育政策学的知识海洋中,尽情地聆听教育政策学团队教师带来的权威解答。长久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教育方面的政策,大力推动教育事业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毛泽东同志曾旗帜鲜明地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政策作为党和国家发展教育的政治措施,要不断提高教育政策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以及教育本身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就需要对教育政策的内涵、本质、价值基础以及研究现状、政策文本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超越静态的政策本身,找出政策文本的演进逻辑与特定,审视其背后的价值基础,并对其进行因素分析,具有重大的学术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教育政策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本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质的课程,具有客观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性的特点,以教育政策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论述教育政策学的基本理论,考察我国教育政策的历史沿革并比较分析发达国家的教育政策,阐述教育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评价的原理与方法,分析我国当前的主要教育政策;使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较为全面的理解教育政策的基本理论,了解我国教育政策的历史沿革及国外教育政策的基本状况,认识我国当前的基本教育政策,较为系统的掌握教育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价方法,为日后在教育活动中进行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政策的研究奠定基础,从而具备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素养。

    再次欢迎和感谢同学们选择教育政策学课程,期盼同学们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学有所获、获有所用、用有所武、武有所解、解有所得,同时也希冀同学们对该课程的建设提出宝贵建议,以促进教育政策学课程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惠及于更多的莘莘学子。



授课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教育政策的基本原理,运用相关教育政策原理分析教育政策问题,深刻理解教育政策的过程,掌握各级各类教育政策发展演变及其存在的问题,理解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能够运用政策文本分析法、定量分析法等方法分析教育政策的基本问题,发现中外教育政策发展演变规律及其当代经验。具体来讲:

    一是知识目标:旨在为大家提供有关教育政策分析方面的基本问题、基本理念、主要框架以及主要文献。

    二是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大家将会形成分析教育政策基本问题的技能,具备界定、描述、分析、批评相关问题的能力。当然,核心是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三是方法目标:通过本课程教学,要求学习者要掌握专业化的教育政策分析方法,比如系统分析法、经济分析法、伦理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等,并能够熟练运用。

    四是过程目标,教育政策的核心内容为教育政策过程,在该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中,主要是过程性评价,强化学生的发展性与生成性目标,注重过程,淡化结果,通过参与相关教育政策规范性分析,形成学生规范的政策分析意识。

    五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政策的复杂性,一定要结合中国国情、中国特色、中国现状来体悟我国教育在政策的推动下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绩,从而加深学生对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建立教育强国梦等的高度认可和情感体察,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道路、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价值倾向性。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学习者需要全面了解教育学原理、管理学概论、教育行政学、教育管理学、学校管理学等课程的知识及相关理论,具有较好地思辨能力和反思意识,而且要对教育教学与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的教育问题有所关注和了解,特别是要熟知我国当前各级各类教育政策的总体概况,从而为学习教育政策学做好坚实的理论支撑与政策储备。

证书要求

1. 课堂讨论(25%):本课程部分单元会指定讨论题目,学员可根据兴趣选择参与。获取满分学生需要在“课堂交流区”中参加老师发起的讨论,回复的数量总共达5条及以上,MOOC平台默认只有回复这个部分的讨论才能计入成绩。

2. 单元测验(30%):每次测验包括10道题,共10分。每次测验允许尝试3次,30分钟内完成,取最高成绩。本课程一共有十次单元测验,累计总分100分。

3. 课后作业(25%):课程有安排二次课后作业需要学员完成,合计100分,作业形式分为辨析、简答、论述等,采取同伴互评的形式。

注意:作业互评最少个数为6个。互评完成度的奖惩计分规则为,未参与互评的学生将给予所得分数的30%,未完成互评的学生将给予所得分数的50%,全部完成互评的学生将给予所得分数的100%。系统默认互评下的学生作业成绩,取其被评成绩的平均值。

4. 期末考试(20%):包括20道题,每题5分,共100分。需要在60分钟内完成,系统只允许尝试一次。

5.证书认定:总分60分-84分为合格,85分及以上为优秀。成绩合格的学生可以申请认证证书(100元/人),在形式上有电子版证书和纸质版证书。

参考资料
  • 配套资料

[1]祁占勇著.教育政策学概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 课程拓展阅读

[1][美]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美]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第十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谢明著.政策分析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陈振明主编.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美]弗朗西斯·C·福勒.教育政策学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6][英]斯蒂芬·鲍尔.政治与教育政策制定——政策社会学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丹·英博等.教育政策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8]陈学飞主编.教育政策研究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9]刘复兴主编.国外教育政策研究基本文献讲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0]赵爽.教育政策合法性的理论与实践.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

[11]孙绵涛主编.教育政策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12]袁振国主编.教育政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13]孙绵涛等著.教育政策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4]孙绵涛等著.教育政策分析——理论与实务.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15]黄忠敬著.教育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6]范国睿等著.教育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17]褚宏启主编.教育政策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8]刘复兴著.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9]祁型雨著.超越利益之争:教育政策的价值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0]王举.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基于政治哲学的追寻.科学出版社2016.

[21]祁型雨著.利益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22]周佳著.教育政策执行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3]周满生等著.教育宏观决策比较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4]王晓辉主编.比较教育政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5]吴遵民编著.教育政策国际比较.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6]袁振国主编.中国教育政策评论(连续出版物,从2000年起,每年出版一期).教育科学出版社.

[27]范国睿主编.教育政策观察(连续出版物,从2009年起,每年出版一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8]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连续出版物,从2000年起,每年出版一期).教育科学出版社.


常见问题

1.本课程部分图片、视频来自网络,为教学需要在此借鉴,如果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2.尊重老师和同学,不发表暴力语言文字,不在平台内发布非法、违禁信息,以及其他与本课程无关的信息。

3.本课程学术观点并非定见,可以竞相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