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置突出公共卫生领域的核心胜任力培养,注重在认知领域、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的培养。
1.认知领域,即知识层面。具体包括:了解公共卫生在各个领域中的相关角色和职责;了解传染性疾病和慢性疾病的传播模式、危险因素和作用机制;了解人文同公共卫生间的相互关系;熟悉影响局部区域和全球人群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了解地方、国家和全球的主要卫生挑战;了解不同组织机构和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对群体健康的影响;了解科学技术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的影响;了解评价和控制影响群体健康的环境有害物质的方法;了解个体、社区和文化对健康行为、选择和实践的价值和角度;意识到促进群体健康中社区合作的重要性;在公共卫生的发展史中意识到关键事件和里程碑事件的重要性;重视人权和健康的关系。
2.技能领域,即智力和实践技能。具体包括:能初步运用流行病学和监测方法来保护群体健康;能利用现有的社区健康状况信息和统计学工具进行科学分析;了解社区健康中物质、社会和环境特征的相互关系;通过系列媒体与公众交流健康信息;利用不同学术和公众资源对特定健康问题进行检索和分析;为促进群体健康能进行交叉学科的合作;针对一个健康主题可采用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评价同个体和社区健康相关的卫生信息和数据的来源和质量;意识到健康的多因素影响;意识到政策、法律和法规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的影响。
3.情感领域,主要是态度,即个人和社会职责。具体包括:能识别影响健康干预的主体;探讨社区在促进群体健康和社会公正中的角色;针对突发公共事件能阐述个体和社区应急方案的框架;解决健康差异和不平等时,能够与不同背景的人员合作;参与政治过程来改进健康、社会公正和平等;分析公共卫生领域的伦理问题和利益冲突;检查健康和卫生服务的基本权利;倡导循证方法来改进个体和社区健康;支持预防在促进健康社区中的角色;认同生活方式行为的改变可以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尊重对健康的多文化角度和易感性。
面对21世纪现代公共卫生的挑战,尝试把公共卫生知识、概念和技能整合成一门通识课程,期望把公共卫生教育推向所有的大学生,培养群体健康的思维模式,提高健康素养水平,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个体、社区和国家的健康事业中,从而为实现健康中国奠定良好的基础。
成绩综合考虑平时听课、课堂讨论和资料阅读等情况。
平时成绩和最终的课程综述论文比例为3:7,即平时成绩占30%,最后的课程综述论文成绩占70%。
无预备知识要求。
朱凤才, 沈孝兵, 金辉, 谭兆营. 公共卫生应急-理论与实践.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7.(专业用)
陶芳标, 李十月. 公共卫生学概论(案例版 第2版). 科学出版社, 2017.
王宇, 杨攻焕主编. 中国公共卫生-理论卷.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3.
王宇, 杨攻焕主编. 中国公共卫生-方法卷.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3.
王宇, 杨攻焕主编. 中国公共卫生-实践卷.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3.
Bernard Turnock. Essentials of Public Health.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2009.
Mary Jane Schneider. Introduction of Public Health (fifth Edition). Jones and Bartlett Learning.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