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及其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医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也是经济、管理、文史等其他专业学生需要了解的通识选修课。该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也是新世纪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大学物理》课程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山东大学《大学物理》课程包括《大学物理-力学和热学》、《大学物理-电磁学和光学》和《大学物理-相对论和量子物理》三大模块。在《大学物理》课程各个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同时提供一系列优秀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便利的去学习和掌握知识,并进一步“转知为智、转知为思”,激发和点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欢迎大家进入《大学物理-电磁学和光学》部分的学习!
电磁学和光学是经典物理学的一部分,通过该课程学习掌握电荷产生电场和电流产生磁场的规律,电场和磁场的相互联系,电磁场对电荷、电流的作用,以及电磁场对物质的各种效应等;掌握光的发射、传播和接收等基础知识,并运用这些基础知识解释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和光的偏振的规律,以及光和其它物质的相互作用。深刻理解光、电、磁现象的内在联系及统一性,了解电磁学和光学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该SPOC课程对应集成电路学院2023级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和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两个专业的《大学物理(2)》课程,其成绩作为《大学物理(2)》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成绩总分以百分计,其中单元测验成绩占比20%(共8次),课后作业占比50%(共12次),参与课程讨论情况占比10%(只统计课堂交流区内回复的数量,评论不计分,其他讨论区不计分),期末考试成绩占比20%。
课后作业要参加作业互评,作业互评最少个数为6,未参与互评的学生将给与所得分数的80%,未完成互评的学生将给与所得分数的90%,全部完成互评的学生将给与所得分数的100%。
大约每两周有一次单元测验,每章有一次课后作业。网络讨论将会贯穿整个学期,学期末一次期末考试。
力学,高等数学
【教材】
1. 《大学物理学》(电磁学、光学、量子物理),第4版,张三慧、安宇、阮东、李岩松,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12
【参考书】
1. 刘克哲,张承琚,刘建强,宋洪晓,《物理学》(上、下卷)(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8
2. 马文蔚,周雨青,物理学(上、下册)(第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9
3. 赵凯华,陈熙谋,《电磁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
4. 陈秉乾等,《电磁学专题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5. 费曼物理学讲义第二卷。
1.大学物理课程具有“概念多,定律多,公式多”的特点, 所以要学好大学物理,必须透彻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量的定义,牢固把握原理、定律和定理的涵义、适用范围和条件。
2.学习者应该认真地做一些习题训练。做习题可以检查自己对概念和规律掌握的情况,也可以启发自己将已学理论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学习大学物理时,需要应用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知识,因此要培养运用高等数学工具去求解物理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