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认证学习
为你提供认证成绩和证书,以及AI高效学习服务
查看详情
大学

国家精品

认证学习

智慧课程

理学工学农学

计算机

经济管理

外语

音乐与艺术

心理学

文史哲法

医学与保健

教育教学

大学生竞赛

软件实训

人工智能

升学/择业

考研

期末突击

专升本

四六级

保研及论文

求职就业

专四专八

大学应试英语

大学生涯规划

期末资料

终身学习

名师专栏

兴趣技能

hi,小mooc
考研英语80分集训营
期末考试会员
SPOC学校专有课程
网络传播概论
第2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19年09月19日 ~ 2019年12月03日
学时安排: 1-2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87 人参加
立即自学
往期不提供结课证书,想参加下学期课程, 点击这里预约>>
spContent=专注于互联网传播的深层逻辑和发展趋势,以师生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共同成长为教育教学理念,关注网络信息传播的现状、本质、特征、规律,培养学生的实践、实验、实战技能,塑造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性思维。
专注于互联网传播的深层逻辑和发展趋势,以师生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共同成长为教育教学理念,关注网络信息传播的现状、本质、特征、规律,培养学生的实践、实验、实战技能,塑造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性思维。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最新鲜的网络传播案例切入,呈现最基础的知识要素和结构,推介最前沿的理论和观点。

    通过案例分析、线上讨论、线上线下互动、网络传播实务操作等教学环节的设计,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理论阐释、现象呈现、线上线下互动等方式,强化学生对网络传播现象深层机理与综合效应的认识,提高学生媒介素养,优化网络化生存策略。

授课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和掌握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最新技术和应用、基础理论、前沿理论等 

2)能力目标:让学生全面了解、掌握网络传播领域的全新进展,能够认识与分析网络传播中的新现象、新手段和新思维,能够运用最新的传播技术、方法和策略,开展高效、有益、创造性的信息传播活动。

3)素质目标:能够提高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升学生应对网络传播现象、优化网络化生存策略的能力。

成绩 要求

 

本课程60分以上可获得合格证书,85-100分可获优秀证书。

1.课程讨论占20%。要求学员每人在课堂交流区中回帖5次以上,其他讨论区不计分。

2.单元测验占20%。有三个单元用测验方式考评,章节测验包括10道题(单选、多选、判断,每题1分)。主要考察学习者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按系统记录的答题情况给分。

3.单元作业占20%。有四个单元用作业方式考评,单元作业为主观题,无字数要求,采用互评方式,教师抽查。提交作业后才能参加互评,作业互评最少个数为5个;参加互评与自己作业的得分挂钩。需要评5个以上他人的作业才能获得他人评自己作业平均分的满分,未参与互评只能得作业得分的60%,参与互评但不够3份,得作业得分的80%。

 4.期末考试占20%。

 5.域外成绩占20%。

  

课程大纲
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课时目标:概览互联网的发展、进化过程,了解其内在的技术动力,以及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外部力量的驱动。同时掌握互联网演进所带来的新的传播格局与传播模式,以及对传媒业的冲击。
1.1 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技术基础
1.2 连接的演进:互联网发展的内在逻辑
1.3 自进化:网络媒体的演变
1.4 大变局:网络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变革
1.5 重定向:互联网的未来走向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第二章 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
课时目标:理解网络传播的复杂性来源于网络并存的多种属性和相互交织的多种传播形态。
2.1.1 网络的技术平台属性和媒介平台属性
2.1.2 网络的经营平台属性
2.1.3 网络传播的社会形态属性
2.2.1 网络人际传播
2.2.2 网络群体传播
2.2.3 网络组织传播、网络大众传播
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课时目标:了解网络传播的几种典型形式,分析网络中的传播现象,掌握传播技术营造的传播情境对不同传播形式的影响。
3.1网站传播与即时通信传播
3.2维基传播
3.3微博传播
3.4微信传播
3.5移动视频直播
网络媒体与新闻传播
课时目标:了解网络媒体的发展与新闻传播的关系及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把握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生态的变化、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历程、国外网络媒体的发展状况以及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典型陷阱与困境。
4.1网络时代新闻生态的变化
4.2 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历程
4.3 国外网络媒体的发展模式
4.4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典型陷阱与困境
网络中的用户
课时目标:了解用户在网络中的生存特点及需求,把握作为信息消费者的用户在网络信息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掌握引导用户与与用户协作的方式方法。
5.1 用户在网络中的生存特点
5.2 网络用户的需求及作为信息消费者和新闻生产者的特征
5.3用户的群体互动及其影响
社会化媒体应用
课时目标:了解社会化媒体应用的基本思维形式,把握社会化媒体传播的一般策略,掌握专业媒体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开展传播活动的自我调适与创造性突破。
6.1社会化媒体应用的基本思维
6.2社会化媒体传播的一般策略
6.3专业媒体及政府机构的社会化媒体应用
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课时目标:了解网络与舆情、舆论的关系及网络舆论的发展规律,掌握网络舆论发展过程中的几组关系;了解网络文化及其影响,把握互联网上数字鸿沟的形成机理以及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
7.1网络与舆情舆论
7.2.1网络文化及其影响(1)
7.2.2网络文化及其影响(2)
7.2.3网络文化及其影响(3)
7.3 网络时代的媒介素养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对信息传播理论基础知识有初步了解。

参考资料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7).

山东财经大学
1 位授课老师
马慧茹

马慧茹

副教授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