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线上课程引用的是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组织编写的全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统编教材《学校体育学》配套课程。课程在内容上涵盖了有关学校体育的主要理论和实践范畴,注重对知识点的凝练与呈现,强调对学校体育实践工作的指导作用。课程共分为11个章节,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学校体育的发展与演变,学校体育的结构与功能,学校体育的地位与目标,体育课程,体育教学要素、过程与原则,体育教育目标、内容与方法,体育教育设计、实施与评价,学校课外体育,体育教师职业,学校体育教研,学校体育管理。
线上课程分为拓展学习课程和讨论自学课程两部分。其中,拓展学习章节作为线下课程的补充和拓展资源,用于开阔学生视野;讨论自学章节为线上学习形式(第三章 学校体育的地位与目标;第五章 体育教学要素、过程与原则;第八章 学校课外体育;第十一章 学校体育管理),同等学时替代线下课程学习,但需要完成相应章节测试题,并记入期末总分。
[1]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
[2] 钱耀庭.学校体育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3] 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5] 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 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 沈建华,陈融.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 刘海元.学校体育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9]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10]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1] 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2] 李晋裕,腾子敬,李永亮.学校体育史[M].海南出版社.2000
[13] 金长泽,张贵新,李正心,宋嗣廉.师范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14] Greg Payne,耿培新,梁国立.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15] 唐炎,罗平.体育教师执教能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5.
[16] 刘婕.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7] 宋会君.体育教师专业化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8] 李林.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9] 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0] 约翰·瑞迪.运动改造大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1] 张瑞林.体育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2] 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3] 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4] 陈雁飞 做好体育教研工作的十个关键问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5] 陈建绩 宋培东体育校本研究的理念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26] 宋尽贤 廖文科 中国学校体育30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7] 李季芳.中国古代体育史简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
[28] 谷世权.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史考略[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6,(1)
[29] 旷文楠.中国古代学校体育的若干特色[J].四川体育科学学报,1983,(10).
[30] 曹守訸.中国古代的重文轻武风气及其对体育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8,(2).
[31] 唐炎,宋会君,刘昕.对我国学校体育功能研究的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8).
[32] 唐炎,虞重干.结构与生成机制:一种关于体育教学社会功能的探究[J].体育科学,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