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C学校专有课程
文学概论
分享
spContent=本课程主要讲述与文学审美活动息息相关的文学基本规律和基础理论知识,旨在帮助大家了解和掌握文学活动的显著特征,更敏锐地感受文学魅力、更科学地审视文学现象及文学活动,从而提高文学辨识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总之,该课的教学目标可概括为十二个字:指导认识、体悟创作、引导鉴赏。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一、《文学概论》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

  《文学概论》课程为适应宁波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而开设,是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专业教育平台必修课之一。该课主要讲授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原理及批评方法,为学生们提供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文学活动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具备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最基本的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学概论》?

文学理论侧重于研究文学一般性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研究,因此,学好文学理论有助于指导认识、体悟创作、引导鉴赏

指导认识: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我们需要根据一定的理论原则做出理性的评判;面对复杂纷繁的文学现象(文学创作、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我们需要站到更高的理论层次、从更科学理性的视角去分析。因此,文学专业的同学必须一定的文学理论根底,一个人贮藏的文学理论知识越是广博而丰富,他对文学现象的分析、评价和阐述就越会深入细致,就越具有科学性、独创性和说服力。

体悟创作: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受着一定文学观的规范和引导。文学理论的修养,是作家提高认识、理解和表现生活的能力,是提高文学创作质量的重要一环。因此,历来卓有成就的伟大作家,如歌德、雪莱、司汤达、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高尔基、鲁迅、郭沫若、茅盾等等,都具有极高的理论造诣和修养。

引导鉴赏:如果只懂得肤浅的文学常识,往往就缺乏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和鉴别力,最美的作品也难以被当作欣赏对象,最独特的意蕴也难以被发现。譬如面对柳宗元的《江雪》,如果没有关于文学意境的基本常识,根本不懂得文学,就难以从诗句感知一场茫茫大雪,难以透过这场茫茫大雪把握到作者所经历的严酷而险恶的生活环境和人生遭际,更难以从茫茫大雪中寒江独钓的老翁形象领悟到作者高怀绝世的人格风貌。

三、这门课有什么特色和亮点?

1、根据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将抽象理论落实到实际问题解决,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文学概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应包括四大专题:如何认识文学活动本身?作家如何创作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怎样的?读者如何解读文学作品?以上四大教学专题的教学目标分别落实为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目标:文学辨识能力——小随感的写作;文学创作能力——文学写作;文学欣赏能力——赏析文学作品;文学分析能力——文学批评小论文。每个教学专题都对应学生某项文学能力的培养和引导,注重将所学知识和理论运用到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上。

2、教学过程注重由感性问题升华到对理性问题的认知和理解。

针对文学理论教学内容的多元性、抽象性特征,我们将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入教学过程,主张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四个环节:“问题引领”、“案例先行”、“观点争锋”、“延伸思考”。“问题引领”旨在引起学生对枯燥理论知识的探究欲望,围绕学情设计线索问题,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与疑惑点。“案例先行”旨在引导学生将感性的阅读体会上升为理性思考。“观点争锋”注重文学理论的多元阐释,旨在引发学生对理论问题的头脑风暴。“延伸思考”旨在激发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兴趣。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抽象、多元的文学理论知识进行能动性学习和思考,从而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尽可能地化为自己的东西。

3、 教学效果注重学生学习产出的实践指导、效果呈现和过程性考核。

 围绕教学活动的七个专题,本课程拟设置以下实践环节。由于课时限制,以下实践环节任务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某项任务提交作业(具体安排由教师依据学情来确定)。

(1)根据所学内容和相关材料围绕主题文学的重要性来写作一篇精美随感或小评论,评选出优胜作品。

(2)“以文字记录点滴,让文学映射生活”主题实践作业:发挥专业特长,展示文学才华,用文学精神来寻找身边的文学故事、呈现文学故事、传播文学故事、传承中华文化瑰宝,用人文精神来感染和影响身边的人。

(3)阅读关于学术界“文学有无本质”论争的相关材料,您认为“文学”有本质吗,为什么?继续查找相关资料,请以“文学有无本质论”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3)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或参考作家们的创作体会,选取本专题所学的理论或概念写作一篇关于文学创作体会的小论文。

(4)完成小论文一篇。选题任选:“论文学真、善、美的魅力”或“论某文学作品的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

(5)尝试用“典型”“意境”“意象”(任选其一)来分析一篇文学作品。

(6)选取你最喜欢的叙事性作品,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该作品的叙事魅力。

(7)请按照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的理论点给某抒情性作品写一篇赏析文案。



以上实践作业任务仅供参考,教师会依据学情做最终调整。


4、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督促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自学、课堂交流讨论、解决实际问题、课后进行文学实践活动训练和才华展示。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本课程运用爱课程平台在线教学、课堂面对面教学、qq群即时交流、微信公众号展示学生作业成果等多种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用于教学,师生之间注重建构师生多元互动的连接信息系统,以充分发挥互联网人与人之间网络群聚(圈子交际)的优势,有效督促和推动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高效实行,使师生互动更加充分有效及时,也为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提供个性化辅导和多方面的支持。

 


显示全部
授课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具体有以下四点:

思政目标: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而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丰富性和生命力。

知识目标:系统掌握与理解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原理,了解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最基本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用科学而理性的眼光来看待日新月异、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和文学活动;使用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来解决文学创作中的实际问题;运用最基本的文学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来初步鉴赏和分析文学作品。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活动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会从人文的视角去认识人性、感悟生活、启迪人生,用敢于质疑的思辨眼光去审视社会生活,用深刻的人文精神来感染和影响身边的人。



成绩 要求

本课程充分利用在线平台实行对学生学习过程性考核进行细化和量化,力求考核方式多元结合、层级分明且细化量化。

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

成绩构成

考核项目

考核关联的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与方法

平时成绩

70%

线上学习情况

40%

在线平台学习(占100% 

 

2

在线学习包括观看视频、在线讨论、课前自测、在线考试等活动,在线学习平台会记录学生每次学习情况,由在线学习平台给出学生最终成绩。

线下课堂活动60%

师生互动20%

4

设置师生互动学情表,及时记录师生互动情况,根据师生互动次数(10分)、学生听课状态10等表现由教师综合计分。

个人作业20%

3

教师设计多个个人作业选题,学生任选一个或多个提交,选取最高分的一份作业成绩来计入总分。

团队作业20%

3

通过团队讨论、团队合作情况、团队作业呈现等表现来评分。       

慕课堂

40%

3

通过学生考勤、课堂提问、抢答、点名、分组讨论环节或课堂练习来考核主要评分依据为慕课堂该项成绩。

期末考试30%

闭卷考试100%

填空题(10%

2

通过期末考试的填空题、名词解释、选择题、问答题(其中有20分的题目是考察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情况,约占总成绩5%左右)、文本分析题等来考核。

单选题(10%

2

多选题(20%

3

问答题(30%

13

分析题(30%

4

总评成绩

 

1,2,3,4

=平时成绩*70%+考试成绩*30%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参考资料

资源类型

资源

教材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2019年重印

参考书籍或文献

《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 (美)乔纳森卡勒,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英)特里·伊格尔顿,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文学理论》王一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文学理论》鲁枢元,刘锋杰,姚鹤鸣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 陶东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文学理论研究导引》 汪正龙,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批评理论与实践教程》王一川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2008年重印

《文学理论新编》童庆炳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011年重印

《文学理论实用教程》杨守森、周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