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云 建设你的专属在线教育平台
中国大学MOOC
SPOC学校专有课程
社会工作项目设计与管理(熊顺聪)
分享
spContent=组织是人类合作的结果,不同组织因为不同的交换方式而形成各自的个性。本课程从合作行为和交换行为的一般理论出发,对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属性、内容框架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有助于理解国家-经济-社会-个人的复杂关系,对从事公共治理研究以及非营利组织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有参考价值。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生活方面最引人瞩目的变化之一,就是出现了种类繁多的社会组织,这些组织以独特的组织形态和运作方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这些组织与我们传统的单位组织有很大的不同,难以用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等范畴进行涵盖,而且它们可以不完全依赖国家财政支持进行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更加特殊的是这些组织都以非营利的公共利益为目的,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学界通常称这些组织为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的出现和发展与社会多元化紧密联系,与国际社会和各国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相关联。随着现代社会人类之间相互交往结构的变化,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具有行为的能动性,以往需要借助外在组织或权力才能实现的,现在可以通过自身获得解决途径,这就提供了形成新型组织的可能性。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习者培养公益价值观,分析非营利组织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尝试分析我国特有的单位现象,深入理解这类组织的非营利性、利他性、公益性、自治性、非政府性等问题。理解非营利组织现象及其运作规律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的利他合作现象,拓展过去围绕行政权力和市场权力所进行的研究。

这门课的特点是围绕公民自我组织、互助利他等行为开展社会现象分析,课程中关于合作交换理论的阐述具有较大的现实行为指导意义。随着课程的深入,你会逐渐对下列问题形成清晰认识:非营利组织可以营利吗?我国事业单位是非营利组织吗?国外非营利的大学医院与我国有什么不同?个人利他行为是怎么产生的?企业社会捐赠的目的性是什么?志愿者需要物质激励吗?公民社会理论是否适合解读中国现象?非营利组织的外部约束主要依靠什么机制?





授课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形成非营利组织思维的基础上,运用合作和交换理论,界定非营利组织类型,分析非营利组织功能,讨论非营利组织职能及其实现途径,并延伸讨论国家治理结构。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非营利管理知识分析非营利组织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成绩 要求

单元测验占40%;  单元作业占10%; 讨论占20%; 期末学习报告(考试)占30%。

总成绩60分及以上为合格,85分及以上为优秀,可自愿申请收费的认证证书。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本课程先修课程为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

参考资料

邓    1、罗辉,《非营利组织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2、张静,《法团主义》,东方出版社2015

    3、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4、王名,《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