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心理学》是华东师范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的重点培育课程。我们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指导思想,以体育专业求学者、大众健身人士、相关学科建设者为受众目标,以“学以致用”、“学有所成”为教学理念,聘请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广州大学、扬州大学、湖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等业内的知名专家,以“爱课程(App中国大学慕课)”和“智慧树(App:知到)”为载体,为您精心打造一款免费的在线开放课程。
本课程下设的专题包括:锻炼心理学概述、锻炼动机、锻炼与积极体验、锻炼行为理论模型、锻炼与认知功能、锻炼与抑郁、锻炼与自尊、锻炼与人格、锻炼与幼儿社会发展。
通过对上述专题的学习,您不但可以掌握锻炼前-中-后相关心理状态的发生机制和变化规律,而且还将掌握一些简单的测评方法,甚至认识到某些心理症状(自卑或锻炼成瘾等)、心理问题(抑郁)、亦或幼儿社会健康发展的发生机理及其体育锻炼的干预效果。
《锻炼心理学》将是您参与科学锻炼,享受美丽心情的“宝典”。
1、了解锻炼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2、掌握锻炼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3、认识体育锻炼前-中-后的心理现象。
4、探索体育锻炼与心理症状或心理健康问题的奥秘。
5、制定科学锻炼处方的理论依据。
锻炼心理学的受众定位于两个方面:(1)满足体育专业学习者的基本需要,(2)为大众健身人士提供科学的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实践指南。
对于前者,我们建议您在学习之前了解一些心理学和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后者,我们建议您在学习之前参与一段时间的体育锻炼,使您带着锻炼时的心理体验和某种心理状态走进《锻炼心理学》。
这样,您的学习及实践效果将事半功倍!
本课程共设置了9周的在线课程,总成绩为100分,60-74分为合格,75-89分为良好,90分以上为优秀。成绩合格者及以上者颁发相应的电子成绩证书。
考核方式由(1)课堂讨论、(2)单元测试、(3)单元作业、(4)期末考试四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占总成绩的比例为:课堂讨论30%、单元测试10%、单元作业20%、期末考试40%。
重要提示:
(1)课堂讨论为主观题,学习者在“课堂交流区”可见(每人参与讨论次数≥1,才有成绩)。(2)单元测试为客观题(单选+多选+判断)。(3)单元作业为学习者之间互评,未参加互评者,得0分;未完成互评者,得50%的该题总分;完成1-5次互评者才有成绩。(4)期末考试为教学结束后的集中考试,题型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简单题、论述题,未参加考试者,得0分;参加考试且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答案者给与相应的分值。
① 杨剑.锻炼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
② 杨剑,季浏,陈福亮.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
③ Linda C. W. Lam, Michelle Riba. Physical Exercise Interventions for Mental Healt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