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图学是研究工程图样表达与技术交流的一门学科。工程图样是设计与制(建)造中工程与产品信息的载体、表达和传递设计信息的主要媒介,在机械、土木、水利工程等领域的技术与管理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被认为是工程界表达、交流技术思想的语言;在科学研究中,图形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简洁性的特点,是人们认识规律、表达信息、探索未知的重要工具。
工程图学课程理论体系严谨,与工程实践联系密切,可以培养学生工程图样绘制、阅读以及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工程素质,增强创新意识,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科专业重要的工程基础课程。
我校《工程制图》课程自1951年开设以来已有60多年的历史,是一门面向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工科各专业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工程图学》课程经过了几代人艰苦执着的努力,特别是近十几年的辛勤耕耘,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工程制图》课程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团队多次获得江苏省及中国矿业大学的优秀教学成果奖。我校《工程制图》课程及教学团队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1. 以培养“三种素质、三种能力、一种意识”为课程目标,面向先进制造技术,服务于工程,建立经典图学与计算机图学新技术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先进的教学理念。
2.课程教学资源质量高,多媒体课件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一、二等奖項。教学资源充分反映课程改革成果,展现课程团队教学风采。全程教学录像反映课程完整内容。教案或演示文稿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及其他类型基本资源配合教学要求,针对性、适用性强。
3. 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在全国同行中具有影响,为教育部 “高等学校《工程图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中国图学学会理事单位、江苏省工程图学学会副理事长单位。经过多年努力,《工程图学》教学团队形成了一支具有工程背景,具有丰富的科学研究与教学经验,能够开展大学图学领域研究型本科教学实践、富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1)培养依据投影理论用二维图形表达三维形体的能力。
(2)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3)培养绘制和阅读本专业工程图样的基本能力。
(4)了解计算机二维绘图和三维形体建模的方法。
(5)培养工程意识、标准化意识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6)提高工程素质,增强创新意识。
成绩构成及要求
参与课程考核的计分项目 | 总分占比 ( % ) | 考 核 说 明 |
单元作业 | 30% | 每章布置一次主观题作业,作业完成后,学生拍照上传,由教师进行批改并录入成绩。 |
单元测验 | 30% | 每个单元测验学生可提交3次,有效得分为最高分值。 |
课程讨论 | 10% | 通过发帖和回帖活跃度即数量来考核。获取满分用户需要在“课堂讨论”中发帖数量2次以上及回复的数量2次以上。 |
课程考试 | 30% |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点线面的投影、立体的投影、组合体的投影、轴测图、机件的表达方法。考试题型包括选择题和判断题。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只能提交一次,考试题型包括判断题及选择题。
|
01绪论、投影法及多面正投影(第一周学习)
投影法是画法几何的基本方法。画法几何的研究对象:第一,研究空间几何元素(点、线、面)及其相对位置在平面上的表示方法;第二,研究在平面上用几何作图的方法来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画法几何是研究空间几何问题图示法和图解法的学科。用图解法解决空间几何问题,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是一种重要手段。在学习图解法和图示法的过程中,能逐步培养和发展空间空间想象力和空间构思能力。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有密切关系。画法几何为工程制图中用图形表达物体和有关图解法提供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1.1绪论
1.2投影法及其分类、正投影的主要特点
1.3三视图及其投影规律
1.4三视图的作图方法和步骤
02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一周学习)
2.1 国家标准有关《机械制图》的基本规定
2.1.1图纸的幅面及格式、比例
2.1.2图线及其画法
2.1.3文字、尺寸标注
2.2绘图工具的使用
2.3几何作图
2.4圆弧连接
2.5平面图形尺寸及线段分析
03点、直线、平面的投影(第二周学习)
3.1点的投影
3.1.1点的坐标、两点的相对位置
3.1.2重影点的投影;点的投影举例
3.2直线的投影
3.2.1属于直线的点的投影
3.2.2求一般位置线段的实长及其与投影面的夹角
3.2.3两直线的相对位置
3.3平面的投影
3.3.1平面的投影特性
3.3.2平面上的直线和点
3.4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相对位置
3.4.1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
3.4.2直线与特殊位置平面相交
3.4.3平面与特殊位置平面相交
3.4.4直线与一般位置平面相交
3.4.5平面与一般位置平面相交
04立体的投影(第三、四周学习)
4.1平面立体的投影
4.1.1平面立体表面取点
4.2平面立体截交线
4.2.1棱柱的截交线
4.2.2棱锥的截交线
4.2.3平面立体截交线举例
4.3.1圆柱的投影及表面取点、取线
4.3.2圆锥的投影及表面取点、取线
4.3.3圆球的投影及表面取点、取线
4.4.1圆柱的截交线
4.4.2圆锥的截交线
4.4.3圆球的截交线
4.5曲面立体相贯线
4.5.1圆柱与圆柱相贯
4.5.2圆柱与圆锥相贯
4.5.3圆柱与圆球相贯
4.5.4复合相贯线
4.5.5相贯线的特殊情况
4.5.6相贯线的简化画法
05组合体(第五、六周学习)
5.1形体分析法及组合体的组合方式
5.2组合体的画图方法及步骤
5.2.1组合体主视图的选择
5.2.2叠加式组合体画图
5.2.3切割式组合体画图
5.3组合体的读图
5.3.1读图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3.2形体分析法读图
5.3.3线面分析法读图
5.3.4组合体读图举例
5.4组合体的尺寸标注
5.4.1尺寸分类和尺寸基准
5.4.2基本形体尺寸注法
5.4.3总体尺寸注法
5.4.4切割体、相贯体的尺寸标注
5.4.5标注尺寸应注意的问题、尺寸标注举例
5.5组合体的构形设计
5.5.1组合体构形设计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5.5.2组合体构形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06轴测图(第七周学习)
6.1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6.2正等轴测图
6.2.1坐标法画平面立体正等轴测图
6.2.3切割法画平面立体正等轴测图
6.2.4平行于坐标面圆的正等轴测图画法
6.2.5圆柱体及带圆角的长方体正等轴测图画法
6.2.6组合体正等轴测图画法
6.3斜二等轴测图
6.3.1斜二等轴测图画法
6.4正等测与斜二测画法比较;徒手画组合体轴测图
07机件常用表达方法(第八、九周学习)
7.1.1基本视图、向视图
7.1.2局部视图
7.1.3斜视图
7.2剖视图
7.2.1剖视图的画法
7.2.2.1全剖视图
7.2.2.2半剖视图
7.2.2.3局部剖视图
7.2.3剖切面的种类
7.2.3.1单一剖切面
7.2.3.2几个平行的剖切平面
7.2.3.3几个相交的剖切平面
7.2.3.4剖切方法举例
7.3断面图
7.3.1移出断面图
7.3.2重合断面图
7.4局部放大图
7.5简化画法
08标准件和常用件(第十、十一周学习)
8.1零件的分类;标准件 常用件的基本概念
8.1.1螺纹的形成及加工方法
8.1.2螺纹的要素
8.1.6螺纹的工艺结构
8.1.3螺纹的分类
8.1.4螺纹的规定画法
8.1.5螺纹的标注
8.2螺纹紧固件
8.2.1螺纹紧固件的规定标记
8.2.2螺纹紧固件的画法
8.2.3螺栓连接
8.2.4螺钉连接
8.2.5螺柱连接
8.3键联结和销联结 8.3.1键联结
8.3.2销连接
8.4滚动轴承
8.5齿轮
8.5.1直齿圆柱齿轮各部分名称及尺寸关系
8.5.2圆柱齿轮的规定画法
8.5.3圆锥齿轮、蜗轮蜗杆画法简介
8.6弹簧 8.6.1 弹簧的用途及种类;圆柱螺旋压缩弹簧术语及尺寸关系
8.6.2弹簧的规定画法
8.6.3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的画图步骤
09零件图(第十二、十三周学习)
9.1零件的类型、作用及零件图的内容
9.2零件图的视图选择
9.3零件图的尺寸标注;零件上的主要尺寸必须直接注出
9.3.1合理选择基准
9.3.2避免出现封闭尺寸链;标注尺寸要便于加工和测量
9.3.3零件图尺寸标注举例
9.4表面粗糙度
9.4.1表面粗糙度的图形符号
9.4.2表面粗糙度要求在图形符号中注写位置;表面粗糙度代号
9.4.3表面粗糙度代号在图样中的注法;表面粗糙度(参数值)的选择
9.5极限与配合的概念及标注
9.5.1公称尺寸、极限尺寸及极限偏差
9.5.2尺寸公差、公差带、零线和公差带图
9.5.3标准公差
9.5.4基本偏差:公差带代号
9.5.5配合
9.5.6配合制
9.5.7极限与配合的选用;极限与配合的标注
9.5.8极限与配合查表方法
9.6零件结构的工艺性简介
9.6.1铸造工艺结构
9.6.2机械加工工艺结构
9.7读零件图
9.8零件的测绘
10装配图(第十四周学习)
10.1装配图的内容
10.2装配图的表达方法
10.2.1装配图的规定画法
10.2.2装配图的特殊画法
10.3装配图的尺寸标注
10.4装配图的序号、明细栏
10.5装配结构的合理性简介
10.6.1由零件图拼画装配图
10.6.2拼画装配图举例—千斤顶
10.7读装配图及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
11课程考试
课程考试主要考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点线面的投影、立体的投影、组合体的投影、轴测图、机件的表达方法。考试题型包括选择题和判断题。
具备平面几何及立体几何的基本知识。
1. 李爱军、陈国平等. 工程制图.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江晓红,杨雪峰,姚新港主编.工程制图电子教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江晓红,姚新港,宋彦主编.机械制图电子教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孙海波,姚新港,洪丛华.AutoCAD2012使用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5. 何铭新,钱可强主编.机械制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画教研室. 画法几何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7.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画教研室. 机械制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8. 谭建荣,张树有主编. 图学基础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 陆国栋,张树有,谭建荣主编.图学应用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0. 刘朝儒等. 机械制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1. 唐克中,朱同钧主编. 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2. 窦忠强,续丹,陈锦昌主编. 工业产品设计与表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3. 刘克明著.中国工程图学史.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14. 唐荣锡 主编.现代图形技术.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10月
15. 陈功,孙海波. Creo Parametric 2.0三维造型及应用教程.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
16. 孙海波,陈功. Creo Parametric 2.0三维造型及应用实验指导.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