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是开设于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选取中国从先秦两汉至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承载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积极意义的国学经典篇章,并以受到相关学科广泛认可的知名翻译家、汉学家的经典英译本为参照,以课程思政为引领,通过汉英双语教学的形式,结合线上线下多维度、全方位的现代教学理念和手段,全面、系统和深入地提升英语专业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并为其担负对外传播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提供思想、知识和能力储备。
英语系自2017年修订《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大纲》后,将原教学计划中的《大学语文》公共课重构、改组为采用双语教学的“汉英对照国学经典选读”专业课,并于2018学年开始运行至今,已历三学年。从开设两学年的运行情况看,该课程学生选课积极性高,教学目标实现度和教学效果较好,广受英语、翻译专业学生,乃至全校学生欢迎,是英语系课程体系改革的一次成功实践。课程以导论为先导,扼要介绍国学概念、渊源、发展历程、结构体系、经典类型和必备国学常识。各章(单元)按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和经、史、子、集类型分为《周易》到《唐诗宋词》12部(类)国学经典重点讲解(具体章节内容见“课程大纲设置”),并配以权威英文译本,以供学习者研习经典外译方法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策略。此外,线上课程于第八和第十单元专门设置讨论课和翻译实践课,以加强课程的互动性、思辨性和实践性,贯彻“学以致用”的课程理念。课程各章均配有与教材同步的课件(PPT)以供学习者预习和复习,并有相应视频以扩展部分重点知识。
在知识层面上,要求英语/翻译专业学生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国学知识体系和基本框架,了解国学经典中主要思想、流派的主要观点,并理解其对中国文化形成、发展和演进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要求学生在认知基础上,着力培养唯物主义批判思维能力,培养其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翻译层面上,要求学生掌握国学经典中重要概念和术语的英文翻译,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概念的英语表达,并结合国学经典翻译实践,初步掌握国学经典英译的基本流程、基本方法和基本标准。在思想文化层面上,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引,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着力培养英语/翻译专业学生的中国人文情怀、民族文化自豪感和使命感,并为其担负对外传播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提供思想、知识和能力储备。
课程讨论(10%)+ 课后作业(20%)+ 单元测试(20%)+ 期末考试(50%) = 综合成绩(100%)
(1)讨论要求:发表或回复不少于50字的有效讨论贴全学期不少于10条;
(2)课后作业:每章学习任务完成后用于总结或巩固该章学习效果的练习题,一般每周(章)一次,以主观题型为主;
(3)单元测试:测试题是对课程学习效果的阶段性检测,一般为每月一次(教材每3-4章为一个单元,每月最后一周开展),以客观题型为主;
(4)考试要求:完成课程结课考试,考试形式和方式按该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执行。
(5)因为后台数据会有观看视频时长误差,为避免学生成绩的准确性,课程视频学习不作为成绩参考。
本课程以《综合英语》、《翻译概论》等为先导课程。
通过对中国传统典籍的导读和双语选读学习,对学生学习课程拟达到的能力要求如下:
1) 具备利用专业工具书或数据库自主学习国学经典文本的能力;
2) 具备在翻译工作坊模式下,进行合作翻译和译审国学经典文本的能力;
3) 具备辩证的理解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初步具备中外文化对比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古籍学习研究有兴趣的同学,推荐以下权威参考文献:
“十三经注疏”
1.【清】阮元,《十三经注疏》(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007年。
2.【清】阮元,《十三经注疏》(上、下,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3.黄侃,《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句读最权威)
中国典籍数字资源
“中国哲学书电子计划”(网址:https://ctext.org/zhs)是受到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等全球知名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学者和汉学者支持的公益性数字数字典籍资源库系统,在全球范围内有合法的版权和正规的注册,所有典籍都指明了来源,有相对权威的句读和注解,英文译文有合法版权,是可找到的数字化典籍利用的最佳途径。
古文学习工具书
1.王力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979年版,2016年修订),北京:商务印书馆。
2.“汉文学网”文言在线字典(网址:https://wyw.hwxnet.com/),可查常用古文字。
声明:以上推荐的参考书籍、文献和数据库版权由各自版权所有者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