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基础》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入门性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直流电阻电路的分析、线性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正弦交流电路的稳态分析、三相电路、谐振电路、互感耦合电路7个单元,课程内容结构严谨,适用性广泛,在整个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生在学习课程前,应具备一定物理、数学基本知识,同时也是学习《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课程必备的先导课程。
课程每个单元通过典型实例引入学习内容,每个单元配有任务仿真训练和大量习题,使学生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在讲授内容的同时融入了德育元素,将价值观引导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结合,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真正实现全面育人。
通过《电路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创造必要的基本条件,增强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
1.知识目标
(1)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定律;
(2)掌握直流电阻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定理;
(3)掌握一阶动态电路的基本概念、过渡过程产生原理和分析方法;
(4)掌握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分析方法;
(5)理解谐振电路基本概念及特性;
(6)理解三相交流电的基本概念、电路结构及分析方法;
(7)理解互感的基本概念、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方法。
2.能力目标
(1)能较熟练、灵活地运用各类分析方法分析计算电路;
(2)能熟练运用常用仪器仪表测量分析电路。
3.素质目标
(1)通过电路图分析和解题过程,教会学生用哲学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备终生学习的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锻炼学生沟通交流、自我学习的能力;
(3)通过整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工匠精神。
具备高中数学、物理基础,第3单元需微积分知识。
教材:吴青萍,沈凯 . 电路基础(第4版).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