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的科学。在宏观上,环境科学要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要力图发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协调的规律;在微观上,要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在有机体内迁移、转化、蓄积的过程以及其运动规律,对生命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尤其是人类活动排放出来的污染物质。
今日之环境问题,已经不能够用“我是环境的受害者”心态来面对,我们都是环境污染的制造者,同时也是受害者。为了我们及其后代的健康和环境安全,我们需要用全新的可持续发展思维来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创新之路。
环境科学概论行动篇以环境问题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为基础的理论框架。我们从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入手,针对你所关注的环境问题,探讨 “环境风险源”及“环境风险”,了解“环境质量”及“环境监测方法”,优化“降低环境风险的技术、方法与管理”,提升个人、企业和社会改善环境质量的能力以及个人、企业和社会的协同创新,让我们为实现“环境健康与低碳生活”一起行动,共谋良策!
21世纪的中国应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把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协调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和管理体系中,我们相信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将不断丰富和发展环境科学理论和方法,完善环境科学学科体系,协调人与自然、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并希望热爱环境、关心环境的人们加入到环境保护队伍中来,共同努力共建美丽中国。
本课程是面向各专业在校大一新生和对“环境问题与环境健康”关注的公众、NGOs、创业者和管理者精心设计。旨在提升个人、企业和社会改善环境质量的能力以及个人、企业和社会的协同创新,让我们为实现“环境健康与低碳生活”一起行动,共谋良策!
1.本课程考试分为课堂表现及出勤率、单元测验、讨论题、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
①课堂表现及出勤率占10%;
②单元测验(共有12次)占20%,均为客观题,2次提交后以最高值为最后得分;
③讨论题(课后讨论题共有12次)占10%,按参与程度进行评分;
④期中考试(共有1次)占10%,按质量进行评分;
⑤期末考试(共有1次)占50%,为期末纸质考试题。
2.成绩为百分制,总评成绩达到85分以上(含85分),可以获得本课程的优秀证书;总评成绩达到60分但未达到85分,可以获得本课程的合格证书。
3.电子版的课程结业证书免费。纸质版认证证书收费:100元/人。
1.关心环境、热心环保,愿意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的行动派。
2.具备环境科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储备。
1.杨志峰、刘静玲主编,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网络资源:爱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环境科学概论:https://www.icourses.cn/home/.
3.Jianguo Liu, Jared Diamond. China’s environment in a globalizing world[J]. Nature, 2005, 435(30):1179-1186.
4.中国环境史.作者:[美]马立博 译者:关永强/高丽洁.
5.The World Bank China: Air, Land, and Water(World Bank,Washington DC, 2001).
6.邬建国,郭晓川,杨稢,钱贵霞,牛建明,梁存柱,张庆,李昂. 什么是可持续性科学?[J]. 应用生态学报,2014,01:1-11.
7.牛文元.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03:280-289.
8.杨志峰等编著.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体系—理论与实践.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9.董世魁, 刘世梁邵, 新庆等. 恢复生态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10.徐琳瑜,杨志峰.城市生态规划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