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本课程以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国家级一流专业为依托,以“立德树人,传承经典”为根本任务,以“提升大数据时代人文教育的品质和成效”为指导思想,以名著《红楼梦》为讲授主体,在28年专业研读课开课历史背景下,优化课程结构,提升教学内涵,增强学术深度,兼顾受众面向,努力打造精品慕课。
本课程以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国家级一流专业为依托,以“立德树人,传承经典”为根本任务,以“提升大数据时代人文教育的品质和成效”为指导思想,以名著《红楼梦》为讲授主体,在28年专业研读课开课历史背景下,优化课程结构,提升教学内涵,增强学术深度,兼顾受众面向,努力打造精品慕课。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学习目的】
重读经典; 提升内涵; 感悟人生
【课程内容】
曹雪芹卒年、后四十回续书作者等,是百年红学热点问题;“曹雪芹佚诗”辨伪的学术价值、《红楼梦》“戏中戏”叙事的艺术价值等,是近30年来的学术难题。《红楼梦》原著有诸多“大过节大关键”情节(如可卿出殡、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等),是高校同类课程无法回避的文本内容。课程主讲人对以上难题均作专门研究并有系列专论发表,相关成果及时转化为课程资源,以更新传统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高阶性思维,锤炼课程内容的创新性品质,在全国高校《红楼梦》研究课程中独树一帜。
【课程特色】
系统性与经典性结合;学术性与普及性并重;文本细读与版本比勘交融;人物形象与整体情节勾连。
【适用范围】
高校中文专业本科生专业选修课;高校其他专业大学生人文通识课;爱好《红楼梦》的社会学习者的文化教育课程。
授课目标
1. 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人文情怀和文化自信;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传授正确的思维方法、核心价值和思想元素;线上学习与线下研讨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学术修养、反思意识和创新能力。
2. 促进中文专业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其整体阅读思维,启发其写作感悟;提升中文以外专业的大学生人文素养,养成其阅读经典名著的正确方法;帮助社会大众深入解读经典原著,正确理解古典小说的艺术魅力。
课程大纲
从“东风吹杏雨”诗意说曹雪芹卒年
课时目标:敦敏《小诗代简寄曹雪芹》中“杏雨”一词是指清明时节的雨水还是指杏花飘落如雨,要根据具体诗意作出恰当解读;写作《小诗代简》的时间应符合雨水时降、杏花开放等自然条件,再用《懋斋诗钞》抄本样貌等材料来佐证,可以进一步确定这首诗的写作年份。曹雪芹卒年与这首诗的写作年关系如何,也要通过对诗作年份的客观正确的推断来作出恰当的理解。
1.1 从“东风吹杏雨”说起
1.2 杏雨、梅雨、梨花雨
1.3 作诗年份必具的三个条件
1.4 代简之诗的写实性及其文献学价值
从曹雪芹“佚诗”谈辨伪的价值与方法论
课时目标:曹雪芹“佚诗”真伪问题是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的一桩公案。在文献学层面上,“佚诗”辨伪有重要意义。曹雪芹的两句残诗兼具文学和史学的双重价值,用敦诚笔记、敦敏题诗等材料佐证,审视相关文学术语的意涵、文体特征及其文学史流变情况,考察敦诚《琵琶行》传奇的体制与关目,可以在多元层面上辨别曹雪芹“佚诗”的真伪。
2.1 “佚诗”流传及其真伪的论战
2.2 敦诚《琵琶行》传奇是演出还是脚本
2.3 从“散场”“乐章”词义说《琵琶行》传奇
2.4 敦诚《琵琶行》是案头剧的可能性
从“补”“续”含义说《红楼梦》后40回作者
课时目标:从解析“补”“续”的本义出发,就古代史部与说部使用两词的情况作一简要比较,认为程伟元所谓“厘剔”“截补”,正是针对首尾俱全、局部有破损的原卷而做的“修补以使之完好”的工作;程甲本序言既不攀缘曹雪芹以增广告之益,也绝不自诩续撰而积掠美之诟,程乙本引言所谓“择其情理较协者,取为定本”之言不虚。程高只是后40回的整理者而不是续写者,他们所做的是编辑工作而不是仿作代拟,后40回的写作者应另有其人。
3.1 续作者是谁?补、续何义?
3.2 “续”“补”析名
3.3 程甲本序言自白
3.4 程高续作所需的时间和情绪
3.5 程乙本引言重读
从《红楼梦》前五回看全书情节的整体建构
课时目标:《红楼梦》前五回是一个多元整体,也是全书的纲领性开端,对小说的人物命运、情节发展和主题倾向作了预言式的整体性建构。正确解读前五回,有助于获得对小说主体内容和艺术构思的整体感知。
4.1 小说开头的两个神话
4.2 两个神话的关系和甄士隐的作用
4.3 主要人物的内外视点扫描
4.4 太虚幻境情节的叙事功能
4.5 小说题名涵括的多元主题
从“可卿出殡”看《红楼梦》大情节的叙事特征
课时目标:“可卿出殡”是《红楼梦》的关键情节之一。细读这一情节的叙述进程,可以感知作者关目设置的整体意识和小说虚实相生的叙事理念,有助于拓展我们阅读时的思想维度,增强对名著主旨及其表达艺术的深层认识。
5.1 可卿之死带出的各色反应
5.2 可卿托梦的预言性质
5.3 讲故事:宾主相从,彼此照应
5.4 讲故事:同类层叠,同质对举
5.5 讲故事:虚实相生,真幻互藏
从“宝玉挨打”看《红楼梦》情节经营艺术
课时目标:“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的关键情节之一。阅读这一情节,可以了解这部经典小说情节经营艺术的高妙。
6.1 “宝玉挨打”的原因和导火线
6.2 情节从远处蓄势,渐渐逼来
6.3 救场者分层出场,高潮迭起
6.4 场面的对抗性与戏剧性
6.5 钗黛探伤,袭人进言
6.6 宝玉赠帕,黛玉题诗
“黛玉葬花”与明清时人的风雅行止
课时目标:黛玉葬花是作者精心设计的重要情节之一。落花是大观园少女生命的立体言说和命运的动态预演,葬花也是明清时人常有的风雅行止。解读“葬花”情节的历史文化渊源,有助于深层把握作者对林黛玉形象的设计和定位。
7.1 葬花:水葬?土葬?
7.2 葬花寓意有几多?
7.3 花魂,还是诗魂?
7.4 葬花溯源
7.5 花冢与黛玉之死
“宝钗扑蝶”与人物形象的整体设计
课时目标:历代读者中都存在“钗黛优劣”之争,细读“宝钗扑蝶”情节画面,可以更准确地理解作者对这一形象的性格设计和审美评判,更好地把握作者对“兼美”理想的追崇,对缺憾人生的深度反思和温情表达。
8.1 钗黛优劣之争
8.2 彩蝶还是玉蝶?纨扇还是折扇?
8.3 扑蝶情节的意义
8.4 金蝉脱壳的真相
8.5 兼美理想的内涵
“湘云醉眠”与魏晋名士的文化人格
课时目标:从史湘云形貌特征和性格表现说起,阐明作者对史湘云精神气质、人格内涵的设计,多方位浸润了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也渗透了曹雪芹自我的人格追求和审美理想;同时对“白首双星”和“云水”的涵义作了解读,对史湘云在书中的角色定位作了剖析。
9.1 醉眠画面之美
9.2 晋人风味之美
9.3 文化内涵之美
9.4 “白首双星”解读
9.5 云水含义与间色法
“大观园诗社”与明清时期的闺媛结社
课时目标:《红楼梦》不仅为小说人物代拟了诸多诗词作品,而且还将大量篇幅放在了诗社的表现上,对展现才媛们的性格与情感起了重要的辅助作用。《红楼梦》诗社的存在,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城市贵族名媛喜结诗社的社会风尚。
10.1 诗词曲赋的叙事功能
10.2 探春结社,共抒性灵
10.3 群芳赛诗,钗黛争锋
10.4 香菱学诗,精华难掩
10.5 闺媛结社的文化价值
从“抄检大观园”看《红楼梦》的悲剧主题
课时目标:细读“抄检大观园”事件前后文本,梳理其起灭因果,可以具体而深切感受到贵族之家盛衰败灭的原因,准确把握作品的悲剧主题,深切体悟作者非凡的叙事艺术功力。
11.1 山雨欲来风满楼
11.2 小抄检带动大抄检
11.3 绣春囊的叙事功能
11.4 抄检中的性格表现
11.5 抄检的目标、性质与结果
从“戏中戏”看《红楼梦》的非线性叙事
课时目标:《红楼梦》借重“戏中戏”的结构方式,在小说文本中嵌入了诸多戏剧的剧目、唱词、念白、评点以及优伶演出场景等,发挥了特定的叙事功能;它使潜文本的文化世界介入小说文本的叙事进程,开启了读者的非线性阅读与理解。
12.1 “戏中戏”和“非线性叙事”
12.2 剧目名称的叙事职责
12.3 演员角色的叙事作用
12.4 曲词念白的隐寓意义
12.5 《红楼梦》戏曲元素的史学价值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1. 曹雪芹:《红楼梦》(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 中国艺术研究院编辑:《红楼梦学刊》
3. 北京曹雪芹学会会刊:《曹雪芹研究》
4. 中国知网-期刊网相关论文
5. 古代小说研究公众号
6. 俞晓红:《红楼梦意象的文化阐释》,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