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本课程是西北大学化学学科首门专业核心课,面向化学、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和材料化学4个专业的学生,旨在让学生系统掌握大一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化学专业的兴趣,使学生适应大学学习方法。课程还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和化学素养,为相当一部分学生打下考研深造的基础。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课程目标、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采用史启祯教授主编的《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为主教材。该教材是国家“八五”重点出版教材,是教指委立项为应用化学专业编写的第一本专业基础课教材,也是迄今出版的唯一一本教指委立项的应化基础课教材。1998年由高教出版社出版,进过修改,于2011年按国家“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印刷。2003年被列为“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选题研究项目,经过较大修改,20056月出版第二版,两本辅助教材是高胜利教授主编的、高教社2005年出版的《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学习指导》和《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电子教案》。2010年,课程主教材《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修订再版,除“主篇”内容增加了溶液章节,完善了知识体系外,“副篇”内容则有更多的更新,更“新”的科研成果,更有趣的化学发展素材出现在教材中,以新鲜促兴趣、以发展求关切的教材编写理念在再版教材中得到更好的阐释;同期,与之配套的学习指导书改编出版,全新的电子授课教案新鲜出炉。教材与时代发展同步,长期致力于特色的立体化教材建设是课程组永恒不懈的追求。

 

课程设计思路与特色

 

本课程设置“正课”和“副课”。“正课”指以教材“主篇”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副课”由5个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学术性报告组成。与一般的学术报告不同,“副课”显示一定的规范性,共8-10个课时。“正课”内容包括三个知识模块:

    这样的课程体系以及相应的正、副课内容层次具有如下特点:

(1) “正课是基础,是纲,是核心。原理部分选择必要、深度满足后续课程要求,讲授力求科学而简明,且不越俎代庖,伸向后续课程某些内容,真正起到“导论”的作用。

(2) 正课将无机化学原理和化学分析有机结合,强化了化学理论的统一性,同时将化学分析技术又单列章节,合并但不弱化。

(3) 元素化学是无机化学的本体,重视周期律和反应规律,同时又十分注意重要工业过程的反应和学科的新进展。

(4) 副课是国内同类课程的一项首创,其目的是向学生介绍化学趣事和新发展,以及化学与能源、环境、资源等重大问题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5) 课程深度体现知识传授与综合素质培养并重,实现传统教学理念精华与西方现代教学理念的融合,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条件

1.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纸质主教材  2011年,课程主教材《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3)出版,这意味着完成了第3次修订。1991年,化学教指委决定编写这本教材,并将其列入国家“八五”规划重点教材,第11998年与读者见面;2000年,入选国家“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时做了第1次修订; 2005年第2次修订后出了第二版,入列“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3版是在第2版的基础上修订的。本次修订主要考虑两点:

(1) 向“导论”性教材靠拢。铺就一个基础知识平台,后续专业基础课将从该平台出发,引导学生较深入地了解化学科学的方方面面。换句话说,将其看作引导学生“走进化学”的一门课程。《主篇》体现了这一定位。

(2) 培养专业学习兴趣,是首门专业课义不容辞的职责。为此,需要引导学生从化学传统边界之外观察他们选定的这个专业,从而了解化学在探索自然和服务社会中的重大作用。有点引导学生“走近化学”的味道。该定位主要通过《副篇》体现,它是培养专业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平台。新版对副篇做了大篇幅修改,不少条目直指低碳经济,它是关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结构转型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新版《副篇》按“化学原理”和“化学应用”两大部分编写,目的在于让“应用”部分的表达更加集中,与第2版相比,教材的“个性”更加明显。

配套辅助教材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学习指导》(2)2011年同时出版,与主教材第3版配套。修订后的《学习指导》由四部分内容构成,它们是“指导说明”,“指导内容”,“附加英文练习题”和“附录”。

2.网络课程初步建成并初具影响力

在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期间,课程组在网络资源和网络课程建设上投入大量人力和经费。在加强网络资源储备的同时,课程组在20102011两年用超星学术视频进行了全程课程录像,并在超星学术视频全程面向社会开放;2013年课程组在总结前期视频录像拍摄经验的基础上,新任课程组再行面对学生进行课程全程录像,这些工作皆为课程转型升级为资源共享课奠定了基础。

3.教学团队平稳实现新老交接

主讲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的核心力量。首届国家教学名师史启祯教授一直处在教材建设一线,并指导着课程组的工作;省级教学名师高胜利教授担任课程组组长和课程主讲18年,2011年退休后被返聘为课程组顾问;三秦学者王尧宇教授主讲本课程15年之久,任职副校长后,仍在担任少量讲课任务,参加课程组的部分活动。5名现任主讲教师平均年龄45岁,至少还有10年在岗的黄金期。他们的学缘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全部任职教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全部具有海外研习经历、全部主持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教学团队整体素质培养

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课程骨干。课程现主持人陈三平教授,1998年以来的15年间,从课程辅导到主讲,再到课程主持人,历经了该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2007年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的核心人员,2010年入选陕西省新世纪“三五”人才工程第一层次。课程主讲吴彪教授是2013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是一位教学、科研实力殷实的中青年教师。经过十余年的建设,课程组已形成了一支富有活力及发展潜力的集体。课程组坚持通过课堂讲授、教材编写和教学研究等教学实践培养和积蓄后备力量,主要措施如下:

(1)将教学评议变成常态制度。从组建课程组开始,采取了定期的课后集体评议制度,探讨每讲的内容结构、授课方法,总结授课中的不足,以不断改进和提高,让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增长才智。

(2)引导青年教师参与教材编写。经过20年的努力,课程组打造了《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这本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材。在主教材和配套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组织青年教师编写部分章节或教材《副篇》的一些段落,并参加讨论。不但加深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教材的出版也提高了他们的职业成就感。

(3)引导青年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跑道,教学研究则起着领跑者的作用。近7年,以青年教师牵头申请的教学研究课题达9项之多,在《中国大学教学》、《大学化学》、《高等理科教育》等杂志发表了一批研究成果。


显示全部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证书要求

    证书等级分为合格(60≤得分<85)、优秀(85≤得分)两个等级。
    本课程成绩由单元测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课程参与成绩构成。
    单元测试40分,占总成绩的40%,主要考察对本单元课程知识的了解程度。
    期末考试60分钟,占总成绩的50%,以考察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为主。
    课程参与根据在学习者在“课堂讨论区”中发贴和回贴的数量确定(其它论坛中的发言不计参与分),合计参加讨论问题达到10次及以上为满分10分。

参考资料

教材与参考书
1. 教  材
⑴ 史启祯主编。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⑵ 高胜利,谢  钢主编。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第三版)学习指导。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参考书
⑴(美)D F Shriver, P W Atkins, C H Langford,等著,高忆慈,史启祯,曾克慰,等译。无机化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⑵ 武汉大学等校编。无机化学(第三版上、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
⑶ 申泮文主编。近代化学导论(第二版上、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⑷ 宋天佑主编。无机化学第二版(上、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⑸ (欧) R Kellner, J–MMermer, M Otto等编著,李克安,金钦汉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