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程实践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首批全国高校就业创业金课。 北京工业大学开设的首门“创新实践”通识教育选修课,建议参加创新项目、创新竞赛的同学们选课。 课程目标着眼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课程内容既强调突出重点 ,同时注重覆盖创新全过程,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创新知识,引导学生逐渐走上创新之路 ,为今后进入专业学习及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配有课程自编专用教材《大学生创新基础与实践》(张文利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第一版,获评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材),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教授 周济院士为本教材题序。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1)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我校首门开设的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创新实践类课程,2020年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首批全国高校就业创业金课。

    教学目标旨在对学生进行全链条、系统性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课程设计思路强调以发明原理引导创新思维;以专业融合拓展创新视野;以工程实践铸就创新能力;以创意成果展现创新价值。教学内容体系采取项目驱动型模块化结构,灵活对接社会及技术的飞速发展需求。

(2)授课形式

 本课程由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分别承担各自的教学模块;将不同专业的学生分成学习团队,以团队的形式参与到项目中,在项目实践的各个环节,通过来自不同学科老师的课堂讲授,启发学生突破专业局限找到有价值的原始创新思路;通过学生报告、师生讨论、实际动手完成创新作品原形,并辅以企业考察以及其他课外教育等一系列的训练,达到实践团队合作,了解创新与实际应用的关系,以及创新的价值。

(3)授课目标

       通过学生团队的自主创新,实践从一个原始创意到创新想法,以及形成一个初步创新作品原型的过程。总之,以具体的项目来促进学生深刻体验从创意、创新到原型的整个过程,从而认识和掌握科技创新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研究方法和实现途径。

(4)课程特色

-“促进学科交叉,拓展创新思路”:创新是个复杂工程问题,需要融合多学科的专业知识控制和规范创新过程,更需要通过跨学科跨专业不同视角的思想进行猛烈碰撞,方能产生出大胆新颖的创新想法;

-“深化专创融合,提升创新价值”:改变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分离的现状,在课程中导入物联网实践、人工智能基础等专业知识,在创新教育中融入专业知识教育,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模块体系,适应前沿发展”:本课程内容体系进行模块化设计,可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融合要求,调整每个模块的培养目标,改变具体授课内容和方法,并通过课程模块间灵活合理的搭配,使得创新实践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具有广泛灵活的恰适性。


授课目标

课程围绕培养创新能力所必备的人文、艺术、经管等跨学科素养,精选相关基础知识,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着重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创新认识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创新展示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重点,同时注重覆盖创新全过程,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创新知识,引导学生逐渐走上创新之路,为今后进入专业学习及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课程专用配套教材《大学生创新基础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第一版)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张文利主编,《创新工程实践》教学团队精心编制,获评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教授 周济院士为本教材题序。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周济院士题序

                                       封面

                                                             周济院士题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