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制度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目前专门为大学生和实践从业者讲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制度的变迁过程、热点问题及理论分析的课程还比较少,大多“散落”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中。《中国土地制度》这门课正是为了回应学习者对系统了解中国土地制度的需求而开设的。本课程主要围绕土地产权、土地规划、土地市场和耕地保护四类制度进行系统性介绍。同时,将土地制度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放在特有资源国情下,放在制度改革进程中去解读,尤其关注“中国土地产权之谜”“刚性规划中的弹性空间”“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角色”“耕地保护的激励机制”等热点问题,并探究背后的理论逻辑。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1. 如果你对掌握土地制度的基本知识感兴趣,可以试试本课程。

 本课程以中国土地产权、土地规划、土地市场三类基础制度为基本结构,展现三类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的过程;另外,本课程还单独关注了一项贯穿于中国土地资源管理发展过程的制度——耕地保护制度——该制度也可以看作是土地产权、规划和市场制度的综合应用场景,形成一种以耕地保护为目标的制度体系。对这四类制度的学习,有助于建构当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基本知识体系。

 

2. 如果你对解决土地制度的实践问题感兴趣,可以试试本课程。 

本课程提供了大量实践中制度改革的案例,原本是为了能够帮助在校大学生理解各类制度设计的初衷、分析制度执行的问题,以及评价制度实施的绩效等目的。但实际上,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还起到了一个意外的效果——能够帮助实践从业者建构或者重塑理论分析逻辑,并建立健全规范的理论分析技巧。

 

3. 如果你对理解土地制度的价值追求感兴趣,可以试试本课程。 

土地管理需要强化社会理性。这种社会理性包括追求土地利用效率、收益分配公平,以及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等。任何一种社会理性都需要个体成员的自我践行并积极影响其他人。本课程积极倡导大学生或从业者理解并践行本专业特有的价值观念,鼓励大家主动肩负起实现土地资源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责任。这些都有助于显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有的价值追求。


课程的第6次开课将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变化:


1. 优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以培养分析能力为目标,避免冗余的作业量

本次开课将线上讨论与互动环节表现计入成绩。目前的得分比例为:客观题成绩占20%,主观题成绩占10%,线上讨论表现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40%。在不降低作业难度和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作业工作量,重视对学习能力的考察


2. 更新课程资源,拓宽学习渠道

    本次开课在原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多源的课辅资料。具体包括由CLIME团队编写的《中国土地制度导论》《土地资源管理》等教材,以及与课程知识体系高度相关的中英文文献、实践案例,以及课程团队积累的其他材料等。

课程配套教材:

1)谭荣 著,中国土地制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相关信息可以参考: 

2)谭荣 等(编),土地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23。本书含配套全新视频教程(可扫描教材封面二维码)


授课目标

1. 掌握新中国土地制度变迁图景、知识框架和基础理论;

2. 锻炼解释、分析并解决中国土地实践问题的能力;

3. 养成从效率、公正和可持续的视角评价土地资源治理的专业素养。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不需要预备知识。

慕课学习贵在坚持。如果学习者能够保证每周的学习时间,则有利于形成学习的习惯,而习惯的养成则有助于加深与课程的深度“互动”——学习这时就像吃饭睡觉那样简单自然,但又能日益积累知识和提高能力。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1.课程配套教材:

1)谭荣 著,中国土地制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2)谭荣 等(编),土地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23。本书含配套全新视频教程(可扫描教材封面二维码)

2.每一讲的课件

3.每一讲推荐的阅读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