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文学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课程旨在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文学素养,使学生具有幼儿文学鉴赏能力,训练学生形成幼儿文学作品讲演、创编能力,使学生具有组织幼儿文学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提升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水平。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以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知识为指导、作品表达训练为途径,达成学生幼儿文学鉴赏、表达、创编能力的培养。精选相关教材精华部分内容,将授课内容定为幼儿文学基本理论、表达技巧、儿歌、儿童诗、散文、神话与民间传说、童话、寓言、生活故事、图画书、幼儿戏剧、影视文学十二个项目。在课程中传扬中国传统文化,与学生共同推出中国传统故事原创绘本。根据课程鉴赏与表达并重的特点,每个模式设计项目化教学,探索实践教、读、演一体的教学模式,实施“经典作品——阅读鉴赏——表达展演——评论交流——作品创编”的学习模式。


授课目标

定位“基本理论、作品鉴赏、讲演能力”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通过《幼儿文学》的学习,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文学基本素养,使他们具有整体把握幼儿文学文学性、教育价值与接受牲,形成幼儿文学鉴赏、讲演的能力,具有组织幼儿文学教学活动的能力,能很好适应以后工作岗位的需求。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相比,是一门历史不算悠长,但却有较高起点的学科。儿童文学的出现与人们儿童观的确立,儿童的被发现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在儿童年没有被发现之前,儿童没有独立的人格,在成人眼里,他们不过是缩小的成人或成人的预备和附庸。所以在儿童没有被发现前,人们不可能有意识地,自觉地为他们创作属于他们的精神食粮。只有儿童被发现,被确认,才有了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可以这样认定,是儿童的被发现催生了儿童文学。所以说而发现儿童说是文化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事件之一。1656 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世界图解》,这体现了儿童不再是缩小的成人的新的洞察力,标志着人们已充分注意到儿童的接受特点。1762 年,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一-部在教育史和儿童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爱弥儿》。许多人认为,这部著作的出版,成为人们真正发现儿童、社会儿童观的转变已经彻底完成的一个标志。 从此,儿童文学的艺术自觉和独立进程也加快了。从那时起,直到现在,探讨儿童文学的命名和定义,思考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及其在儿童教育中的功能和地位,也就成了项饶有趣味的研究课题和学习内容。


参考资料

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儿童文学教程》 《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新观察》

朱自强《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史》 《日本儿童文学史》 《儿童文学的本质》

蒋风《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 《外国儿童文学教程》 《儿歌浅谈》

舒伟《走进童话奇境——中西童话文学新论》

蒋风 陈晖《阅读世界儿童文学经典童文学的入门》

方卫平《法国儿童文学导论》 《儿童文学的审美走向》

刘崇善《儿童诗初步》

金波《金波论儿童诗》

杨茂秀《重要书在这里》

陈晖《图画书的讲读艺术》《经典绘本的欣赏与讲读》

张国龙《成长小说概论》

刘绪源《儿童文学三大母题》《儿童文学思辨录》

徐兰君《儿童的发现》


常见问题

首先,是对儿童文学发展史了解程度不够;其次,对儿童文学文体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足;再次,对儿童文学文体特征掌握的程度不足。虽然儿童文学的文体范围特别广泛,但是在各种文体的内部特征及其重要性事不尽相同的。例如,童话这一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是一种有浓重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儿童小说则是易于被他们接受的,并且有助于他们成长的小说,同时应该具有人物、情节、环节这三要素。儿童散文篇幅短小、文情并茂,以真人真实为素材,真实地抒发作者真实的心灵感受和生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