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本课程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北京市高等学校优质本科课程”,由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林海教授及其教学团队精心制作完成,共40个知识点,欢迎大家选课学习并提宝贵意见。 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如何从技术层面有效改善环境质量是国内外科技工作者一直的追求。微生物学的诞生和发展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提供了有力保障,《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紧密结合水、大气、土壤、固废的污染治理与资源化问题,系统介绍了用于污染治理微生物的选育、基本原理与工程应用等内容,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环境专业基础课程。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作为水、大气、土壤、固废污染治理与资源化的有效手段-微生物技术一直以来既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也是实际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应用最多的方法之一,同时在“双碳”背景下,微生物技术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因此《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被列为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

       该课程主要介绍与环境污染治理相关的微生物知识,学习完该课程后,能够认识和鉴别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的微生物菌种,了解微生物的性质、特点和生理生化特征,掌握治理环境污染微生物的培养、驯化(诱变)和分离方法,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原理、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在环境微生物领域的应用,微生物降解转化环境污染物的原理以及微生物在水、大气、土壤、固废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实际工程中应用的原理和技术。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具有坚实的环境微生物理论基础,而且有能力从事环境工程微生物的科学研究和从事微生物技术治理环境污染的工程实践,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

       该课程内容充分结合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实践,以“认识微生物-如何选育微生物-微生物净化环境的原因-如何实际应用”为主线进行讲解,“步进式“的讲解使学习者更易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内容。


授课目标

(1)熟悉微生物的性质、特点和生理生化特征以及与环境污染治理的关系

(2)掌握在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微生物的培养、驯化(诱变)和分离方法以及生长的测定

(3)了解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原理,掌握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在环境微生物领域的应用

(4)掌握微生物降解转化环境污染物的原理

(5)掌握微生物在水、大气、土壤、固废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实际工程中应用的原理和技术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要求学生具备有机化学、微生物基础知识。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1】林海主编,《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2版),冶金工业出版社,2014年

【2】林海主编,《微生物应用技术》,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年

【3】林海主编,《矿业环境工程》,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4】周群英主编,《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5】环境类中文期刊:(1)环境工程学报(2)中国环境科学(3)环境科学研究等

【6】环境类英文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Water research等

【7】林海等著,《有色金属矿区水体和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科学出版社,2020年

常见问题

Q1:  这门课程学习难度大吗?是否不容易拿到证书A1:  难度不大,具备基本的微生物知识即可;只要按照学习要求按时完成相关内容,都是可以拿到证书的。

Q2:  课程需要根据章节顺序学习吗?A2 :  是的,必须根据该顺序学习,因为各知识点内容是相互衔接的。

Q3 : 每个知识点的时长大约是多少?A3 :  每个知识点根据内容不同时长不一样,最短不到10分钟,最长不到20分钟,大多数在12分钟左右。

Q4 :  单元测验是什么类型的题?A4 :  以客观题(如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为主,极少量发挥题

Q5 :  课堂讨论为何分数比例这么高?A 5:  目的是让同学们在讨论区多提问交流,培养同学沟通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