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国际经济法课程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启发意义的课程,旨在帮助同学们对国际经济法的起源、法律制度、WTO组织的形成与发展等议题有所了解,使同学们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形成自己的见解。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经济法课程主要面向法学专业的本科生,对国际经济感兴趣的大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士,研究人员。本课程由十一单元构成,分别介绍了国际经济法的起源和概况、国际贸易法律制度、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与保险法律制度、国际贸易信用证支付法律制度、国际贸易管制与世界贸易组织、投资与国际投资、国际投资法律制度、国际商业借贷、国际税收法律、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国际经济的争端。基本涵盖了国际经济法领域的几个重要方面。

    在课程教学上,大部分单元可以作为每周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节奏上,自开课开始,每周更新一单元,共11单元,教学持续3个月。同时,根据慕课平台的互动特点和交互模式,课程还针对每个单元的不同主题,设置了单元测试。选课学员可以通过完成单元测试,及时巩固。在单元测试之外,还会在讨论区定期发布每个单元的思考题并附上答案,供同学们留言讨论。另外,本课程还设置包含选择题和主观题的期末测试,旨在从多角度考察学员的学习情况,提高学习质量。

    在课堂答疑和讨论方面,慕课平台的讨论区可以供学员提出问题,由任课老师和助教在后台回答。同时,任课老师和助教也会经常性的在讨论区发布和国际经济法有关的时事资讯,同学们可以在留言区留言讨论,从而学以致用,形成自己的观点。



课程大纲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本课程的参考教材有:

  1. 胡加祥老师主编: 《国际经济法》,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可作为教材使用;

  2. 余劲松老师、吴志攀老师:《国际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红色封面;

  3. 陈安老师:《国际经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蓝色封面。


本课程的参考论文有:

  1. 胡加祥:国际贸易法与世界贸易法,Journal of Taiwan WTO Studies,2006年第5 期;

  2. 胡加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国内法源流评析---兼评232 条款和301 条款,《经贸法律评论》,2019 年第1 期

  3. 胡加祥:多元视角的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以国际法为主线,《交大法学》,2010 年第1 期

  4. 胡加祥:从“专家组”一词误译说起;《浙江大学学报》,2003 年第3 期

  5. 胡加祥:世贸组织专家聘任机制之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 年第6 期

  6. 胡加祥:WTO 公力救济权重构研究,《法学》,2009 年第7 期

  7. 胡加祥等:WTO 贸易政策审议机制的特点与功能-----基于中国第四次贸易政策审议的实证分析,《法学》,2013 年第1 期

  8. 胡加祥:中国入世十年争端解决实证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第5 期

  9. 胡加祥等:WTO 贸易政策的透明度要求:法律原则与中国实践,《北方论丛》,2012 年第3 期

  10. 胡加祥等译:从程序角度看WTO 的争端解决(译文),《比较法研究》,2011年第1 期

  11. 胡加祥:《中国入世议定书》法律性质之分析,《当代法学》,2014 年第2期

  12. 胡加祥:解构《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 条---身份之争,还是方法之争?《法学》,2017 年第12 期

  13. 胡加祥主编:《国际经济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年版,第五章

  14. 胡加祥:“汽车零配件争端”成因分析及解决路径选择,《WTO 动态与研究》,2006 年第10 期

  15. 胡加祥等: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中的补偿问题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8 年第1 期

  16. 胡加祥:市场准出与多边货物贸易体制关系研究,《WTO 动态与研究》,2011年第1 期

  17. 胡加祥等:WTO 语境下可用竭自然资源例外规则研究,《环球法律评论》,2011 年第6 期

  18. 胡加祥:认真对待“稀土案”评审团报告中的不同意见,《法学》,2014年第8 期

  19. 胡加祥:GATT 第二十条适用范围再审视,《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4 年第5 期

  20. WTO 框架下的中國大陸出口退稅政策研究,Journal of Taiwan WTO Studies,2010 年第17 期

  21. 胡加祥等:人民币汇率补贴论之辨析,《学习与探索》, 2013 年第5 期

  22. 胡加祥等译:GATT/WTO 补贴规则之演进,《求是学刊》,2012 年第3 期,《新华文摘》2012 年第16 期全文转载

  23. 胡加祥:Closer Integration, but Controversial Rules,Pace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Vol. XVIII, No. II,2006

  24. 胡加祥:中美钢铁案的理性思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 年第3 期

  25. 胡加祥:国际贸易争端的解决与国家安全利益的保护---以GATT 第二十一条为研究视角,《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 年第4 期

  26. 胡加祥: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二十年回眸---以补偿机制为视角,《交大法学》,2015 年第3 期

  27. 胡加祥:非市场经济主体与反补贴制度关系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0 年第2 期

  28. 胡加祥: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与我国补贴制度的完善之研究,《WTO 动态与研究》,2010 年第5 期

  29. 胡加祥等:后WTO 框架下的反补贴制度与非市场经济主体关系研究,《月旦民商法杂志》,第36 期(2012 年6 月)

  30. 胡加祥:美国反补贴制度的“前世”与“今生”,《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 年第6 期

  31. 胡加祥等:美国贸易救济案例中的裁决准则与新近变化:基于美对华太阳能“双反”案的考察,《时代法学》,2013 年第4 期

  32. 胡加祥:To Be or Not To Be, A Ques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On theCountervailing Measures to Those Non-Market Economies, Yonsei Law Journal Vol.2, No.2, 2011

  33. 胡加祥等: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规则实证分析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 年第6 期

  34. 胡加祥:国际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法律问题初探-----兼论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4 年第1 期

  35. TPP 争端解决机制研究---以WTO 争端解决机制为比较视角,《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7 年第2 期

  36. 技术中立原则与中国的服务贸易承诺,《河南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1年第2 期

  37. “苹果”之争与WTO 规则再认识,《法治研究》,2011 年第4 期

  38.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海关通关规则研究,《海关与经贸研究》,2016 年第2 期

  39. TPP 规则研究,《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6 年第8 期

  40. TiSA 金融服务规则研究,《国际商务研究》,2017 年第3 期

  41. 胡加祥: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Development of WTO Law,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2004 年第1 期

  42. 胡加祥: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and Organization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 Whence and Whither, Journal of World Trade,2018 年第5 期

  43. 胡加祥:我国建设自由贸易港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太平洋学报》,2019年第1 期

  44. TPP 争端解决机制研究---以WTO 争端解决机制为比较视角,《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7 年第2 期

  45. 胡加祥:The Role of WTO Law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Legal System,Yonsei Law Journal Vol.4, No.2, 2012

  46. 胡加祥:WTO and Its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Zhejiang UniversityPress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