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学习
灾害社会工作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职业性助人服务活动。2008年汶川大地震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从业者第一次作为专业力量介入到灾后救援与恢复重建的工作中。经历了十余年的不断探索与发展,社会工作者已然成为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一支不可替代的专业力量,有关灾害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实务技巧以及研究范式也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本课程由7个章节构成,主要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灾害社会工作的知识基础,包括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心理影响、社会工作概论和初识灾害社会工作三个章节,以逐层递进的内容结构让学员对灾害社会工作有初步的整体把握。第二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于国际经验与我国的本土实践,介绍了灾害社会工作领域常用的理论框架及实践模式,包括“ACT综合介入模式”、“灾后社会心理工作的SICHUAN模式”以及“社区为本的减灾工作模式”等,通过分析真实的案例,结合生动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员掌握灾害情境下的需求评估与干预技巧。灾害社会工作的理论进步与实践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本课程第三部分则关注研究范式与方法,主要介绍了社会工作研究的新兴范式“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详细阐述了灾害情境下开展行动研究的操作步骤与研究伦理等内容。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亦可辐射至其他专业学生或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等社会人士,无预备知识要求。

参考资料

1、王思斌、马凤芝. 社会工作导论(第二版)[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2、谭祖雪等. 灾害社会工作[M]. 石油工业出版社,2013.

3、沈文伟、崔珂. 灾后社会心理需求评估工具手册[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沈文伟、陈会全. 灾后儿童社会心理工作手册[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5、黄匡忠. 灾害社会工作支援手册[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6.

6、俸锡金、王东明. 社区减灾政策分析[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