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导论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民族学导论》是民族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将理解、实践、探索三种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将传统课程体系“学、做、探索”的循序进行模式改革为同步进行模式,把在线学生既有知识的多样性和课堂学生“探索”的困境作为考虑因素,力求让有相关知识和没有相关知识的、在线和课堂学生都能从课程学习中最大收益。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本课程教学体系曾多次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民族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的教学研讨会议上,被作为典型经验介绍。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其体系既吸收了国际同行先进成果,又充分体现了中国实际国情,值得相关兄弟院校学习、推广。该课程关于教学内容面向现实、教学方法强调实践指导的理念,也得到相关专家认可,并部分融入到了我国第一个《民族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当中。

“民族学导论”是民族学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牢固掌握民族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民族学的学科内容有一定程度的接触和认识,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打下一个广泛而坚实的基础。学生可以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学科体系、研究方法及相关知识;学会运用专业知识去观察、思考和分析民族的现象、问题;独立完成规定的作业和考试。

本课程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基本立场,有鉴别地吸收国际人类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注重以民族的生活现状和社会处境为个案,以生动、鲜活的材料开展教学工作。内容主要分为六个板块:第一,民族学研究的发展,主要阐述学习民族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二,民族与历史。介绍民族学的历史研究传统、民族关系以及民族变迁。第三,民族与民族。介绍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并以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第四,民族与社会。介绍社会中的民族,以及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互动。第五,民族与文化。介绍民族文化的传统和延续,以及民族认同与文化共生。第六,民族与世界。介绍全球视野下的民族政治学,以及现代化中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授课目标

在学习以上内容过程中,课程培养学生人文关怀、学术自觉、理论自信与全球视野的学科理念,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认识,加强学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民族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预期受众可以是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专业的教师与学生;民族事务工作人员;关心民族现象的公众和其他研究者。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目前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负责人编的《民族学导论》课程讲义。参考书包括:1.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3.麻国庆著:《人类学的全球意识与学术自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4.麻国庆等著:《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负责人希望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更新课程内容,为日后教材出版打好基础。

                               推荐阅读书单(共60本)

1. 蔡元培:《说民族学》,《一般》,1926年,第1卷第12号。

2. 吴文藻:《边政学发凡》,《边政公论》,1942年,第5-6期。

3. 史禄国:《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 潘光旦:《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见《潘光旦文集(第7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11-598页。

5. 杨成志:《杨成志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6. 杨堃:《杨堃民族学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91年。

7. 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8. 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9. 费孝通著,麻国庆编:《美好社会与美美与共:费孝通对现时代的思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

10. 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

11. 费孝通、王同惠:《花篮瑶社会组织》,江苏省人民出版社,1988年。

12. 费孝通:《师承·补课·治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13.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乡土重建》,商务印书馆,2011年。

14. 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15. 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16. 林耀华,《凉山彝家的巨变》,商务印书馆,1995年。

17. 林耀华:《经济文化类型学说》,见《民族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第104-142页。

18. 许烺光著,王芃、徐隆德译:《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台湾南天书局,2011年。

19. 许烺光著,王芃、徐隆德、余伯泉译:《驱逐捣蛋者:魔法、科学与文化》,台北南天书局,1997年。

20. 杨懋春著,张雄、沈炜、秦美珠译:《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年。

21. 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2. 吴泽霖 陈国钧等:《贵州苗夷社会调查》,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23. 容观琼、乔晓勤:《民族考古学》,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

24. 李亦园:《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

25. 乔健:《飘泊中的永恒: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

26. 沈关宝:《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年。

27. 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

28. 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1903~1949(上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29. 麻国庆:《家与中国社会结构》,文物出版社,1999年。

30. 麻国庆:《走进他者的世界》,学苑出版社,2001年。

31. 麻国庆:《永远的家:传统惯性与社会结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32. 麻国庆等:《文化生产与民族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33. 麻国庆主编:《山海之间:从华南到东南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34. 麻国庆:《人类学的全球意识与学术自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35. 麻国庆主编:《社会转型与家庭策略》,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年。

36. 麻国庆、朱伟:《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

37. 麻国庆:《作为方法的华南:中心和周边的时空转换》,《思想战线》,2006年第4期。

38. 麻国庆:《开发、国家政策与狩猎采集民社会的生态与生计——以中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族为例》,《学海》,2007年第1期。

39. 麻国庆:《文化、族群与社会:环南中国海区域研究发凡》,《民族研究》,2012年第2期。

40. 麻国庆:《南岭民族走廊的人类学定位及意义》,《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41. 麻国庆、张少春:《生产方式及其衔接: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评析与启示》,《民族研究》,2014年第1期。

42. 麻国庆:《海南岛: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实验室》,《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43. 麻国庆:《跨区域社会体系:以环南中国海区域为中心的丝绸之路研究》,《民族研究》,2016年第3期。

44. 麻国庆:《明确的民族与暧昧的族群——以中国大陆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实践为例》,《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45. 麻国庆:《民族研究的新时代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46. 麻国庆:《记忆的多层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民族研究》,2017年第6期。

47. 秦洁:《重庆“棒棒”——都市感知与乡土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

48. 冯智明:《广西红瑶:身体象征与生命体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

49. 何海狮:《家屋与家先:粤北过山瑶的家观念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50. 张亮:《南海回村:三亚回族的时空观念与社会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51. 陈祥军:《阿尔泰山游牧者:生态环境与本土知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

52. 李锦:《家屋与嘉绒藏族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

53. 张昆:《根在草原:东乌珠穆沁旗定居牧民的生计选择与草原情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

54. 恩格斯著,潘光旦译注:《家族、私产与国家的起源》,见《潘光旦文集(第1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3-470页。

55. 马林诺夫斯基著,弓秀英译:《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美拉尼西亚新几内亚群岛土著人之事业及冒险活动的报告》,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56. 拉德克利夫-布朗著,梁粤译:《安达曼岛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7. 玛格丽特·米德著,周晓虹、李姚军、刘婧译:《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58. E.E.埃文思-普里查德著,褚建芳译:《努尔人:对一个尼罗特人群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修订译本)》,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59. 中根千枝著,麻国庆、张辉黎译:《未开的脸与文明的脸》,商务印书馆,2018年。

60. 桑山敬己著,姜娜、麻国庆译:《学术世界体系与本土人类学:近现代日本经验》,商务印书馆,2019年。

 

 


 





常见问题